分享

李鸿章、张之洞都想延揽张謇入幕,张謇却选择了回乡读书

 思明居士 2017-09-27

大家也许听说过后来翁同龢、潘祖荫疯狂摸索张謇的卷子,先后四次误选他人的故事,还有翁同龢不惜与殿试首席阅卷大臣张之万翻脸,也要把张謇捧成状元的豪举?为什么这帮朝廷大佬那么看得起这个南通小贩之子?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中国社会政治变动最大、局势最乱的时期,政商两界人物,能够历劫不倒、全身而退的,而且还能保持声誉的,大约屈指可数。其难度,超过了五代时长乐老冯道。

张謇张季子当然是其中一位。他出身状元,是天下读书人的偶像,当过翰林,当过商部头等顾问官,入民国后,任过农工商总长,同时又成为“现代南通之父”——有传闻说,眉山将改名东坡,江油将改名李白,听上去都甚不靠谱,但如果把南通改名为“张謇市”,理由要充足得多。据地方史料记载,民国时南通人有一段时间打牌,“大王”不叫大王,直接叫“张謇”。

李鸿章、张之洞都想延揽张謇入幕,张謇却选择了回乡读书

张謇

当我们回头看那些乱世幸运儿时,很难分清楚,他们的幸运,有多少成分来自先天禀赋、后天环境与个人努力,又有多少是盲打误撞的时势造英雄。

比如张謇小时候,读书并不出色,喜欢逃学,被塾师骂成“一千个人,取九百九十九个,那个不取的就是你”!居然后来中了状元,而后来中状元,又是因为当初读书读不好——听着乱是不?要不咋说是乱世人杰呢。

张謇不是书香门第出身,他父亲种过田,当过小贩,所以才有“冒籍案”,他家好比是革命年代的“黑五类”,子女不能被推荐上大学,不对,没那么严重,梅兰芳才是“黑五类”,倡优役奴,都有厉禁,不许参加科考。咱们熟知的梨园行,子女婚配,不喜欢找“外行”,恐怕有这方面的考虑。张謇家属于“麻五类”,介于红黑之间,当时叫“冷籍”,可以参加考试,但会颇受刁难。

不去说案子本身,只想点明,张謇和他的父亲张彭年,对于日后无法读书做官,是有心理准备的。张謇兄弟幼时,家里有什么耕作、建筑,他们都得参与,这是中国“技不压身”的传统智慧。所以张謇如孔子自称的那样“多能鄙事”,这一点,在乱世,很重要。

张謇十五岁中秀才,二十一岁时,有赏识他的官员邀请他“作幕”。这又是一重选择,好比本科毕业,是先工作还是先考研。考虑到张家的家底,以及张謇并不特别出色的读书成绩,最好当然是两条腿走路,读个在职研究生。张謇的确是这样做的,他游幕的头两年在江宁发审局,事务轻闲,同时就读于钟山书院。

又过了两年,张謇在南京文化圈,渐渐有了些名声,他收到了淮军大将吴长庆的邀请。一方面,这对于一名二十三岁的秀才来说,堪称殊荣,但另一方面,时局正乱,入幕军中,肯定影响读书。是继续充电,还是先行就职?张謇很犹豫。吴长庆爱才,把他的薪水从每月十两提高到二十两,又答应在自己府第后筑茅庐五间,供张謇公余读书。张謇这才答允下来,毕竟科举是“一命二运三人情”的事,游幕的前程要实在得多,做得好,还能军功保举。

李鸿章、张之洞都想延揽张謇入幕,张謇却选择了回乡读书

吴长庆

这一步,后来证明,也走对了。大家也许听说过后来翁同龢、潘祖荫疯狂摸索张謇的卷子,先后四次误选他人的故事,还有翁同龢不惜与殿试首席阅卷大臣张之万翻脸,也要把张謇捧成状元的豪举?(不知道的人请去看拙著《野史记》:))为什么这帮朝廷大佬那么看得起这个南通小贩之子?一来他是吴长庆幕府中的红人,提拔他可以联络吴长庆及其旧部,从而制约淮军领袖李鸿章;二来,张謇到过朝鲜,对国际时势、军务民情,都有基于第一手资料的发言权。其时朝廷文武对峙,最受欢迎的当然就是既有文韬、又怀武略的两栖人才。吴长庆去世后,李鸿章与清流出身的张之洞,都想延揽张謇入幕,其声望可想而知。

李鸿章、张之洞都想延揽张謇入幕,张謇却选择了回乡读书

翁同龢

这时,张謇却选择了“南不拜张,北不投李”,回乡读书。他可能还是有一种读书正途出身的情结,总觉得当领导秘书的路子不够光鲜。而且,政治局势还不明朗,此时退步反而是向前,李、张幕府之门并不会因为他的拒绝而关闭,大可以学卧龙三顾,自高身价。即使入幕,以秀才身份,还是以进士身份,也大不相同。他在跟朋友的信里说:“吾辈如处女,岂可不择媒妁,草草字人?”不肯轻出的意思很明显。

李鸿章、张之洞都想延揽张謇入幕,张謇却选择了回乡读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