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孤独中走出来的可爱师者 ——致9.28孔子诞辰

 云天一鹤757 2017-09-28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巩利群专栏】

从孤独中走出来的可爱师者

——致9.28孔子诞辰

文|巩利群(辽宁省盘锦市双台子区教师进修学校初中语文教研员)


“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2500多年前的孔子,自从东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 ,一步步走上神坛,终于成为坐在神龛里的“帝王”,供世人瞻仰 。


我,更喜欢的是流传较广的一幅孔子画像上的那个孔子。


浓眉 、大眼、阔口、黑面、两颗漏出的大板牙 ,脸颊上有皱纹,但我更愿意将此看作是酒窝。炯炯有神的目光,略带狡黠然后自得地微笑着。这样的孔子,更真实,抹去历史的层层脂粉,翻开《论语》,我看到的,是一个从孤独中走出来的可爱师者。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晨门)曰:“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与 ?”


只此一句,就勾勒出孔子在那个礼坏乐崩,战争迭起的年代中孤独行走的身影。那是明明知道结果,却又因着使命感和责任感毅然踏上理想之路的坚毅身影 。孔子35岁在齐国从政无望后归还鲁国,直到51岁至55岁,才有机会在鲁国政坛昙花一现,又因对国君失望而辞官,然后踏上了漫长的(14年)周游列国之旅,这孤独的身影背后,是一份浓烈的悲壮,是一份人格的坚守,更是一份文化的自信。


终于,在“仁”、“礼”四处碰壁后,孔子停下了脚步,发出“知我者其天乎”的感叹,然后回到鲁国 ,专事讲学和文献整理。纵观孔子一生,从30岁在阙里开私学收徒授业到73岁逝世,大部分时间里,是一位思想家和教育家,将自己无法实现的理想和政治抱负,传诸3000弟子。


觚不觚,觚哉!觚哉!(觚不像个觚的样子,这还叫觚吗!这还叫觚吗!)


很难想象,我们的至圣先师,能跳着脚吼出这样的话。的确,当什么就得有当什么的样子!当年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曾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可见,孔子对“''在其位,谋其政’,展其才”的重视与强调。那这位一生仕途坎坷的伟大思想家,作为师者,又是什么样子?


在我看来,他非常可爱!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在子贡面前,作为老师,孔子能诚实地说“赶不上颜回,我和你都赶不上颜回呀!”这份胸襟和率真,让孔子如同孩子般可爱。“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在孔子心中,没有所谓的师道尊严,有的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份谦虚与豁达,正是师者所必须的品质。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两个学生问同样的问题,孔子的回答截然不同。


另一个学生公西华在一旁看着困惑了,问原因 。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冉求平日做事就退缩,所以我激励他;仲由好勇胜人,所以我要压压他。)


这是师者小狡黠后的大智慧,每个弟子在他的眼中都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独立个体,他们有各自的优点,同样也有缺点,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方为上策,这才是师者的样子。我们虽然拿着同样的教材,同一进度开展教学,但我们心中要有所衡量,对学生的性格,基础水平,接受能力,感悟层次等等之间的差异做到心中有数,在班级授课制中尽最大的可能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方法。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这是孔子在卫灵公左携女色右携男宠并让自己乘车随其后倍感“丑之”后发出的感慨,同时也想起鲁定公贪恋女色怠于政事以至于自己离开鲁国的无奈!


此言至诚!真君子!若我们抛开这些不谈,只看“色”的吸引力!


既然“色”如此让人心动,那么,若以一颗爱慕之心对待知识,必然心情愉悦,事半功倍。孔子对待知识,的确如同对待恋人。


子曰: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学习就像追赶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学会了还唯恐会丢失了。)


这种患得患失,实是爱上学习的最高境界!


见,学习中兴趣的重要性。梁启超曾经说 “从前我们学八股,大家有句通行的话说它是敲门砖,门敲开了自然把砖也抛却,再不会有人和那块砖头发生起恋爱来。”


教育可以有功利性,也必须有功利性,这是教育从产生那天起就自带的“原罪”,但这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师者,要明晰这点 ,要能功利的同时还要超越功利,让受教育者感受到知识的追求是一件积极的,快乐的事情。


子谓颜渊(名回,字子渊,即颜回),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这是孔子在颜回死后,谈起这个自己最喜欢最器重的学生时的感慨,他为学而不倦的颜回英年早逝而可惜,对他上进不止学习态度的赞赏!但还有另一种理解,他是对颜回这种“只进不止”的学习方式叹惋。我们暂且做后一种理解。


今日之师,更多地喜欢对学生说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似乎学习只有两种选择,进与退,却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止”这一状态。


“止”是酝酿沉淀,消化吸收;是整理明晰,提炼升华;是承前启后的一个节点;是继续攀登的一个阶梯。


而今日,我们更讲求效率,时时处处强调打造高效课堂。何为高效,是用产值还是效益衡量?难道教育学生是加工产品?学校是工厂?2500年前,当孔子用惋惜和略带调侃的语气评价一味只知前进不止的颜渊时,不知此时已在地下作为弟子的颜渊何感?但我们,却看到了一个可爱而智慧的师者。



现在,我们来看看颜渊心中孔子的形象吧。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我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在颜渊的心中,老师的德与才是一座巍然竦峙的高山,至于自己在学习的路上不“止”的理由,那是因为老师“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而使自己“欲罢不能”了。


师徒两人的对话,堪称一绝。同时也彰显了孔子教育方法的独特魅力。


更有趣的还是颜渊觉得自己的老师“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看着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了。)


作为师者,这样神出鬼没的风格甚合吾心。


孔子在教诲、引导工作结束后,会偷偷地隐没行踪,藏在学生身后,悄悄打量观察,学生们如何自己去走自己的路。


而今日我们的课堂,更多呈现的是教师的主导教学。教师走上讲台,摊开讲义,打开课件,展开白板,然后激扬文字,指点江山,从头讲到尾,可谓诲人不倦!学生则正襟危坐,屏气凝息,下笔如飞,一节课下来,笔记满满,自觉收获颇丰!


后来教改,说要以人为本,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于是一节课,学生分成几个组,在那叽叽喳喳的讨论,动手实践,走上讲台展示等等,老师游走在几个小组之间,蜻蜓点水般地点拨几句,没有代入感地参与几下,看似热热闹闹的一节课,更多的时候是无果而终。过程中,还免不了说闲话的,卖呆的,搞小动作的……


孔子曾说“过犹不及”,强调的是度,即平衡。做任何事情,都要找到那个恰倒好处的点,即为中庸。


我们要做孔子这样的教师。因为教师毕竟在知识数量、视野广度、见识深度、分析角度上相对于学生来说有很大的优势,若教师不将此优势发挥出来,给以学生必要的引导,而只如牧羊人一般将羊儿圈起吃草,似乎就体现不出师者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了。


但,师者若一直自恃自己的优势,霸占主导位置一味“教诲”,只将学生当做知识的容器,又会剥夺学生自主发展的机会。所以,孔子会适时地转换身份,他可以做导师,做旗帜,做路标,也可以一转眼就消失,藏在角落偷窥,坐在一旁闲观,尾随在后检验……等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最后,我们孤独中走出来的可爱师者 ,向往这样的一种生活: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这是孔子让四弟子闲谈人生理想时,曾皙的想法,孔子听后,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这是一个抛却俗世繁杂 ,回归自然,重现自我的一个孔子。


在他理想的“大同”世界中,迎风吟唱,怡然前行……也许,这是他最想成为的样子。但理想与现实总是相隔甚远,他终于还是活成了一个孤独前行的理想主义者,更活成了一个可爱的师者!

(本文为巩利群老师原创投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