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意 2017-09-28 22:27 接上文,收藏见证历史(6-34) 两周相交,平王东迁,秦人护王东迁有功,被封于原周朝在陕西的领地。秦人善战,赶走了犬戎,以此地立国为秦,之间又灭了西虢国留守陕西的余部,控制了陕西大部。 秦处西部,不为中原各国关注,在中原地区打的昏天黑地的情况下,秦国默默发展,终于在秦穆公时期,开始争霸中原,成为春秋强国之一。之后数战,败于晋,遂转而打击西戎,灭国十数个,扩土千里。春秋至战国早期,秦虽不再参与中原争霸,但实力不容忽视。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秦国文化主体仍传承周文化,内容类同,但同时,表现形式则特色明显。 ---龙纹玉璧,春秋晚期,凤翔县马家庄一号建筑群遗址出土,直径29.7,孔径5.9公分 这件玉璧玉质温润细腻,是非常典型的甘肃透闪石玉材(广义和田玉);璧边缘的玉皮受沁泛黄,下部靠皮的玉肉有白色沁斑;玉肉色泽比较明显的双色,这是玉石原料状态下千万年矿物质沁染不均衡所致。 关于玉器沁色,是市场误导言论的重灾区,尤其针对文化期及高古玉器,衍生出一套套逻辑混乱却杀伤力极大的理论,一些收藏者据此而被引导,鉴定器物不关注整体,只醉心于那些错误的鉴定标准,上当受骗是一定的。 新疆和田料、岫岩透闪石料、甘肃透闪石料,包括青海料等,在完好致密的情况下是较难被沁染的。以此件玉璧看,皮下糖色及肉的两色,都是沁染所致,但这样的沁染是千万年,甚至亿年的变化,真正渗入肌理,浑然一体的沁色,绝非数千年所能致,更别提所谓的百年变色了,如果那么容易变色,经过上亿年的沁色,是不可能糖、肉还分三色的(所谓糖只是沁成糖色的肉)!同时,例如和田籽料,所处环境足够复杂,白色籽料,皮变各种色而肉仍然白,本身就说明了沁染不易!山料所处环境同样复杂! 那玉器数千年,甚至数百年的短期是否可出现沁色?当然可以!一些材质相对疏松的玉料,例如良渚等文化期常用料,包括之前文章中所出现的西周、春秋时期的一些地方料,例如(弓鱼)国墓地的一些料,同墓绿松石未被沁色,玉料却大多白化,就很典型;同时包括新疆和田料,甘肃料等,相对品质较差较疏松的料体,或者一块料上较疏松的部分,这些自然界的产物,料体结构本就和好料有差异,而在料体存在过程中,也可能出现自然造成的或者人为造成的损伤,这类结构受损或者结构本身疏松,都会造成玉料快速受沁,例如这只玉璧上右下角白色斑部分就是这类受沁表现,刻画痕迹也有受沁现象存在,发黄的皮色也是这类受沁,因为被风化的皮结构受损是一定的。 斑斓古沁的说法尽管极具诱惑性,甚至颇显浪漫,但对于收藏者,却是迷惑性极强的雷区。很多自然形成的沁色被认为是成器后的入土痕迹,甚至成了鉴定真伪的主要依据,结果可想而知。造假者只要寻找这类自然受沁材质,这些被教育洗脑的收藏者,毫无抵抗力,因为他们所学的知识体系基础会引导他们做出错误的认知。 沁色是古玉重要的鉴定指标之一,收藏者拥有正确的认知知识很重要。了解玉石结构特征和沁色形成的逻辑,多看正规的标准件,清楚玉石原生沁色及玉器后生沁色的成因及表现形式的不同,用正确的逻辑去鉴定古代玉器,这是玉器收藏者必备的基础技能。 未完,待续,下一篇继续鉴赏春秋秦式玉器 随时收看原创历史文化收藏系列文章,请关注作者”存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