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古诗词文本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解读

 老刘tdrhg 2017-09-29
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古诗词文本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解读
 
——以人教版《乡村四月》为例
 
欧杰
 
摘要:从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维度下解读古诗文本,能够有效、准确把握文本的语言魅力,表情达意,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意文本解读与教学的生成性。从而在教材解读,也即是备课环节体现语文核心素养观。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  审美鉴赏与创造古诗词

一、背景

 “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这个理念下,语文界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的理念,并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体现。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核心素养包括四个维度: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1] 孙双金. 试谈语文核心素养及其培养[J]. 北京: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6.05.]]其中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审美鉴赏与创造又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体验与感悟,欣赏与评价、表现与创新。从这三个方面观看,审美鉴赏与创造也就是要求,一是要求学生能感受到汉字独特的美,表现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二是感受语言文字所表现出的形象美和情感美,三是能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表现自己对美好事物的情感、态度和观念,表现和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所以在进行文本解读时,注重审美鉴赏和创造的理念,能够从审美的角度观看文本,从审美的角度备教材,备学生的审美能力。

对于古诗词文本的解读,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必要的和有意义的。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是诗歌养育了中华民族。孔子曰:“不读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歌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国人情感的重要抒发方式,凝聚了中国人传统的审美思维。如中国人讲究含蓄美,古诗词就是含蓄美最好的体验,古诗词写作上的化实为虚,言此即彼的手法,遣词造句的凝练,考究。诗歌的言语表达表现了汉字独特的美感,通过语言文字所塑造的意象、意境往往又与诗人的情感相交融,构建了美的意象世界。如宗白华说:“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就是美”。[[[2] 宗白华. 美学散步[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这种“民胞物与”的审美情怀是需要运用“欣赏与评价”的理念来进行解读、深度对话的。既然古诗歌中传承了如此之多的诗情画意,文化情怀,美学理念,那么就要在解读中充分挖掘,也需要达到最后一个层级,从中吸取文化智慧,在日常的生活中表现与创新,焕发古诗词文化新的生命力。但目前古诗词的文本的解读中,常常存在着“功利主义”的思维,是为了应试而生的,只是机械地对词语、诗句,表达方式的解读,是一种“我—它”疏离关系的文本浅层解读,不能走进文本,深入文本。这样导致了古诗词教学重知识积累,轻感性体验,注意诗词的背诵默写,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因素,又或者是教师就主观的引导、渗透自己的思想,试图将学生引到标准答案上。下面将以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下册《乡村四月》为例,对其进行审美鉴赏与创造解读。

二、审美鉴赏与创造解读《乡村四月》

(一)体验与感悟

金圣叹在《读第五才子书》中说:“吾最恨人家子弟,凡遇读书,却不理会文字,只记得事迹,便算读过一部书了。”[[[3] 金圣叹. 批评本水浒传 第五才子书[M].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同样地,如果对古诗词文本,不推敲语文文字及细节情感,感受汉语汉字独特的美,只把追求文字语言的现代翻译,那么是不能进入到文本世界的。从《乡村四月》来看,最为推敲的就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四个意象词语。“绿”与“白”是从色彩的角度对对水乡进行整体的勾勒,这是一个绿白交错的世界,绿色的是山、是田野,是树,是草,是稻苗;白色的是河流,是小溪,是春耕中稻田里的水。但是诗歌中的绿色和白色,诗歌中的田野世界和现实生活中的学生是相去甚远的。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假如让你给前两句诗歌配一幅画,你打算用什么颜色呢?并且教师先做出示范,我准备用(绿 )色画,因为初夏时节一切都生机盎然欣欣向荣,遍野的山原开始有了绿意。我打算用    色画,因为            。让学生将所想的颜色与诗歌建立联系,然后品读“遍”和“满”两个字。进一步询问,“绿”有多种颜色呢?这些绿会在初夏田园中的哪里呢?“绿”有嫩绿的、深绿的、淡绿的等等,这些绿会在村庄的周围,满是树……;村子前面,是一口池塘,那池水……水上有一群白鹅……;池塘旁边,有一大片草地……;极目远望,映入眼帘的是连绵的……这样就把“绿”和“遍”立体呈现出来了。同样地除了绿色的世界,还有“白满川”。“满”则让学生回到生活,想想初夏时分,身边的河流水位是怎样的,身边的小水溪的水是怎样的。深一步挖掘诗歌,江南的“绿”,江南的“白”还会让人联想到“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子规”是一个饱含文化背景的意象,这时候可以通过资料的补充拓展学生知识面。“子规”由蜀帝杜宇魂化而来,常代表悲苦之情,有诗为证:“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但是“子规”除了代表杜鹃,还有另一种别称“布谷鸟”,寓意着春来需要耕种的鸟,。“烟雨”是春天时节雨的特色,那么只要通过图片让学生比较四季雨的不同便可知道,春雨朦胧、缠绵,夏雨滂沱,秋雨飘忽,冬雨凄苦。

诗歌后面两句是对社会环境的描写,需要品读的是“闲人少”,“才了……又……”。“闲人少”,人们都做点什么呢?让孩子想象回到当时,你来到了桑树前,你看到了什么呢?来到了田野里,你看到了什么呢?来到了山林里,你看到了什么呢?再进一步提示,除了人,还看到什么?小青蛙在不挺鸣叫,小蜜蜂在采蜂蜜,牛在耕种等等。那穿越到水乡中的你们又会干什么呢?教师可以提示:我会“也傍桑阴学种瓜”。我会……我还会……最后小结,农家生活,人人都有事做,个个都勤劳。才了…….又……

这样对词语的推敲,通过言语实践,把学生和文本建立联系,达到归真,求善的自然生成,自然而然把诗歌中所包含的自然、人文、历史美给品读出来,也把汉语言文字的形象魅力感受出来了。
(二)欣赏与评价

朱光潜说:“无论是欣赏还是创造,都必须见出诗的境界。”[[[4] 朱光潜. 谈美书简[M]. 北京:中华书局,2011]]语言品读过后,则需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文所表现出来的情境,进入文本世界,获得审美体验。根据上文词语的品读,可以让学生对诗歌进行描绘,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如诗歌前两句可以这样描述:四月的江南水乡,是一个绿色的世界。山坡是绿的,,嫩嫩的、绿绿的小草,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茸茸的绿草,随着地形的连绵起伏,像是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厚厚的绿绒毯。在这绿毯上,还站立着一棵棵绿色的“卫士”,这儿三两棵,那儿一堆儿,风儿吹来,似乎在聊着天呢?在这片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错,一道道洋溢着,流淌着,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面都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中,那是雾吗?烟吗?不,那是如烟如雾的细雨,不时有几声布谷鸟的声音从远远近近的树上、空中传来。这样的描绘打破了诗歌教学中机械化的翻译,欣赏与评价中的感受语言文字所表现出的形象美和情感美,自然也在学生心中生成了。学生能体悟到诗歌的眼界是广阔的,笔触是细腻的,色调是鲜明的,动静结合,美得有声有色。诗歌的情感主旨也不用教师在通过翻译后,强制灌输给学生。

(三)表现与创新

表现与创新是指能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表现自己对美好事物的情感、态度和观念,表现和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具有创新意识。因而前面两个环节对古诗进行了审美体验,后面则需要在把握文本的基础,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并对审美能力进行延伸。教师可以这样做,请学生拿出练习纸,播放课件音乐,提示此时,你走在乡间小路上,这如画的四月,你会听到了……想到了……请把你感受到的,用现代文写下来。这样的言语实践,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才能与他们产生共鸣,想他们所想,感他们所感。接着再进行知识的拓展与能力的迁移,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提高审美能力。教师示范:

绿遍山原白满川,乡村是美丽的。
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是朦胧的。
乡村四月闲人少,乡村是勤劳的。
才了蚕桑又插田,乡村是希望的。

下面就让学生按照这样的模式去品读、概括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同时也是训练学生对于诗歌的品读可以是推敲字词,古文与现代文转换的品读,也可以是凝炼概括的品读。

三、进一步讨论

从本质论的角度观看,语文核心素养的本质是生成的,在对古诗文本进行教学内容解读分析时,也要具有生成性的思维。根据冯铁山教授的诗意语文论,语文教学的意义生成内容主要有:生成知识,生成智慧,生成精神,达到“归真、求善、至美”的诗意境界。[[[] 冯铁山. 诗意语文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如分析时,要由诗歌中的意象,如“绿原”、“白川”、“子规”、“烟雨”能够让学生生成一个句子,再由句子能够生成一个段话,一个完整的诗意画面的描绘。这是知识与智慧的生成。同时古诗文的解读要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生成,一是能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感受诗歌所呈现出来的自然、社会、情感美,二是能够在体验的基础上,创新使用语言符号表达自我的审美体验,并能够对审美能力进行迁移。这是智慧与精神的生成。

从方法论的角度观看,语文核心素养是要求学生通过创造性使用语言符号学习语文知识,训练语文技能,积累语文文化,达到理想自我的塑造与创新。对于古诗文本的解读不能是机械的,不能是直接囫囵吞枣式的翻译,要注重当中意象语言文化的解读,要把诗歌中的诗情画意描绘出来。所以古诗进行古文与现代文的装换时,要加入学生自我合理想象,要具体化,使诗歌变得更加立体可感。

从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要求来看,古诗文本既要学生积累知识素养,了解基本概念基本常识,又要具有文化素养。如“子规”这一意象,既然解读它的由来,在古诗意象中常承载的感情,又要还原到生活中的基本常识中。对于“绿”、“白”,通过孙绍振对古诗文本所言的“多种形式的比较”方法,把“绿”和“白”相关的诗句解读出来,品读当中的统一性内涵和差异性内涵,加深了诗歌意象的感受。

【作者欧杰   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宁波 31502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