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嘉皋|一张老照片,追忆莫高窟的那年那事

 阳关残雪 2017-09-29



     一张老照片——

追忆莫高窟的那年那事


      文 / 常嘉皋


图一说明: 1959年夏天、敦煌文物研究所部分职工在新创作的作品左边:《姑娘追》,右边:《猎归》前合影。左起 : 欧阳琳、霍熙亮、李承仙、冯仲年、常书鸿、万庚育、李复、李云鹤、何治赵、史苇湘、段文杰、李其琼。(常嘉皋整理)

最近,笔者读到《当代敦煌》微刊刊发的文章《打捞历史|一幅莫高窟全景图背后的敦煌故事》,文中提到了一张上世纪50年代敦煌研究院的美术家,在他们的创作品前合影的照片(图一)。为此我再次拜读了常书鸿所著《九十春秋》一一敦煌五十年 。在第七章 : 保护与研究中,父亲写到 ″在临摹、研究的同时,我们所的美术工作者从1955年开始,遵照毛主席关于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边从事临摹边开始创作,深入生活,搜集素材。在这基础上,1959年顺利完成北京人民大会堂甘肃厅壁画的创作任务。壁画共两幅,一幅是李承仙为主创作的《姑娘追》,一幅是霍熙亮为主创作的《猎归》,均受到好评。1961年李承仙还发表了《挤奶图》等作品,孙纪元创作《瑞雪》雕塑,展出后获奖……”。图一后边左侧,是当时敦煌文物研究所美术组 ,以我母亲为主创的壁画《姑娘追》,右侧是以霍熙亮为主创的壁画《猎归》(图二)。

图二说明 : 1959年、敦煌文物研究所美术组创作的壁画《猎归》样稿,由霍熙亮、李承仙、段文杰共同创作。

 1959年是建国十周年,新中国建立不久,全国上下都充满着喜悦振奋,为了庆祝这第一个十年,首都北京建起了包括人民大会堂在内的“十大建筑”。新建的人民大会堂甘肃厅需要装饰,壁画的任务就交给了当时的敦煌文物研究所。为了完成创作任务,1959年上半年研究所美术组立即组织创作人员,深入到与敦煌县邻近的阿克塞县体验生活,采风创作。

 阿克塞县是甘肃省唯一一个以哈萨克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是当地人的主要生存方式,这里草原广葇,牛羊如同繁星点点。新中国成立后结束了社会动荡,哈萨克牧民安定的生活也由此变得丰富多彩,是很好的创作题材。经过多日深入牧民家庭,写生积累了不少创作素材。回到所里后,就在下寺的“红房子”(所里人的俗称)开始了集体创作。创作中,大家饱含着对祖国的款款深情,充满着对新中国美好明天的憧憬,集思广益,反复讨论画稿,夜以继日作画,终于在1959年国庆十周年到来前夕完成了创作,为祖国生日献上了祝福。这张照片(图一)就是历史的见证。

图三说明 : 1961年李承仙正在创作《挤奶图》。

有了这次创作积累,1961年母亲在原有写生素材的基础上,又完成了《挤奶图》(图三)。从这次壁画的创作过程,可以看到敦煌文物研究所这个群体,不仅在研究与保护莫高窟上造诣颇深,同时他们也在深入生活,也在创新,也在同全国人民一道,将自己溶入了对美好新生活的向往。他们有情怀,有信念,有担当。借用当下的一句话:“不忘初心,才会走得更远。”

        写此短文,意在怀念那艰苦而又充满激情的年月,怀念那些为一生追求而执着坚持的前辈们。

                               

                                   2017年9月23日





常嘉皋与夫人和女儿 

 常嘉皋  常书鸿先生和夫人李承仙的幼子,1953年出生于兰州市。一直跟随父母在敦煌莫高窟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代。1972年被分配至国营单位工作,并于1974年—1986年间先后在甘肃省科技局、甘肃省科协、甘肃科技报社等单位工作。 从小受父母耳濡目染,常嘉皋对艺术有了自己的想法与见解。1986年,常嘉皋自费赴日本留学,并在日本语专门学校进行学习。1988年,常嘉皋先生考入日本东京设计美术学院。1990年毕业后,就职于日本熊泽丝网印刷工艺株式会社至今,期间常嘉皋先生不断深入研究,精通设计、制版等艺术工作。如今在长期的艺术熏陶中,依靠自己在艺术上独特的见解在设计工艺、制版工艺、手工印刷工艺等方面有着喜人的成果和不菲的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