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成语42:韦编三绝

 陆一2 2017-09-29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春秋时期,当时的社会还并没有纸张的书籍,人们啊,大多是把字写或是刻在竹简上,一根竹简最多能写十几个字,所以完成一部书那通常要上百根的竹简。这些竹简之间,通过绳子、丝线、熟牛皮等按照次序编连起来,组成一本书,目的就是为了方便别人的阅读。其中,用熟牛皮编成的绳子而串起来的书就叫作“韦编”,用丝线编连起来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起来的书叫作“绳编”。

  我们都知道,这牛皮肯定是最结实的,所以“韦编”通常指的是书的大部头,比如《周易》就是韦编而成。成语“韦编三绝”说的就是孔子读《周易》的故事。


  ∆ 韦编三绝

  这话说孔子晩年非常喜欢读《周易》,反反复复地读了很多遍,连编连竹简的熟牛皮做的绳子都磨断了好多次。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绝”字是断掉的意思,“三绝”并不是断掉三次,而是形容断掉很多次,因为古人常常把“三”用做形容很多。

  我们都知道孔子是一位非常爱读书的人,那用功到什么程度呢?“韦编三绝”,这就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读书榜样。“韦编三绝”就是说翻阅书籍太过频繁,甚至连牛皮做的绳子都磨断了很多次,如此刻苦用功恐怕在今天也没有几个人能做到。然而,即便是这样,孔子仍然谦虚地说:“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这句话的意思大概是说,我现在的水平那还不够,如果再给我几年的时间,我就可以掌握《周易》里面的文与质了。成语“文质彬彬”便是出自于此,其中,“文”指的是行文风格,这“质”指的就是“思想实质”,“彬彬”则指的是通达融汇的意思。


  ∆ 韦编三绝

  在今天,我们恐怕只有在博物馆才能看到“韦编”而成的书了,“韦编三绝”的情况也几乎不会再出现了。不过,当我们形容一个人勤奋用功时,依然会用到这个成语。

  当然,为您解读“韦编三绝”的含义是闻古知新要做的事情,而如何做到“韦编三绝”,则是您应该认真思考的事儿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