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有拼音吗?古人是怎么识字的?

 寒器 2017-09-29

汉语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颁布的汉字注音拉丁化方案,于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时被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1955年使用至今。



秦朝统一全国后,李斯作《苍颉篇》、赵高作《爰历篇》作为儿童的识字读本。这两本书在中国用了很长的时间。南北朝时周兴嗣编写了《千字文》,后来又出现《三字经》、《百家姓》等汉字识字读物。为了给汉字注音,人们固定的选取一些字作为注音字用。叫作叶音法,用“读如”或“音”“叶某音”的形式给字注音。但是这种方法很不好用,在很多场合下注音的字比被注音的字还复杂。所以随着佛教的传入,反切法也传入中国。反切法就是用两个字以“某某切”的形式这字注音。前的字的声母与被注音字的声母相同,后面的字的声母与声调与被注音字的相同。比如:梁:音凉,立昂切,前面用的是叶音法,后面用的反切法.到明代后期,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他们尝试用罗马字母给汉字注音。但使用范围很小,社会上绝大多数仍然用叶音法和反切法。清代后期,英国外交官威妥玛创立了威妥玛拼音。后来,中国著名语言学家《马氏文通》的马建忠创立了有点类似日语假名的拼音系统。这套系统在大陆一直用到解放后《汉语拼音方案》颁布。而在台湾则一直使用这套系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