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管子茶馆75:​诸子百家的社会思潮

 博览众长123 2017-09-30

原创 老徐 易经实修


学术是枯叶,思想如尘土,哲学是风,诗是雨,酿成茶,慢慢品,才能品出天地人间的味道。


《管子》就是一座中国古老的茶馆,里面坐着一位老者,是从2700年前穿越而来,现在他正在邀请人类历史上那些最伟大的思想者来喝茶聊天,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诸子百家是社会思潮


自从人类能够自由思考,他们的行动在许多方面都依赖于他们对于世界与人和社会的各种理论。要了解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就必须了解它的哲学。人们的生活环境在决定哲学上起着很大的作用,然而哲学又会反过来影响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的环境。


理解诸子百家的哲学,就要先了解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和环境。


哲学源自人们对天地宇宙无限变化不确定性的恐惧。在天地自然之中,人感到无限的孤寂,因此追问世界是什么?先秦诸子百家则是一种社会的大动荡而无措的产物,社会思辩是诸子百家哲学探索的主要内容和方向。


在孔子儒家看来,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是一个“天下无道”的乱世。


什么是“礼乐”?它是西周的社会制度。礼,是等级分明的制度,这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礼的制度,就是等级和差别的制度。叫做“礼辩异”(《礼记·乐记》),具体地说,就是明贵贱、序长幼、定亲疏、别内外。


明贵贱:人分贵族、平民、奴隶三个群体,贵贱尊卑分明。贵族再分天子、诸候、大夫、士,每个层级都有不同的权力和财产的划分。君尊臣卑,男尊女卑,长贵贱。


序长幼:等级制度是世袭的,天子永远是天子,奴隶永远是奴隶,确保延续,就有了血系和辈分。世袭是传给血亲,同是血亲,就要“序长幼”,然后就是辈分。


定亲疏:同是血亲,也有亲疏。父系为亲,母系为疏。再按辈分就分出表亲:姑表和姨表。姑表是父系之亲,姨表是母系之亲,姑表亲于姨表。


别内外:那么舅舅、姑父、姨夫亲疏如何?舅舅第一,姑父第二,姨夫第三。因为舅舅是母亲家的人,姑父和姨夫既不是父亲家的人,也是不是母亲家的人。


这就是礼制的核心。这一制度的体现就是“五服”制度。“五服”就是五种差别和等级。君主、父亲丈夫嫡长子,是最高级别,他们是至亲至尊。最低一级是族人、岳父、岳母、外甥、女婿、外孙。他们或者没有血缘关系,或者关系疏远。五等之外,没有规定,就不算亲属或亲戚了,叫出了“五服”。


为了体现等级差别,西周的礼制深入到政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丧服制度,家里死了人,什么样的人穿什么衣服都有严格明确的规定。丧服有五种穿法五个等级。最高一级“斩衰”,上衣称衰,下衣裳称裳。斩衰,就是最粗糙的上衣。粗糙到什么样?必须是生麻布、粗麻布,裁剪的时候不能用剪子,要用刀,不能缝边。臣为君,子为父,妻为夫服丧,就穿“斩衰”。“斩衰”以下还有四个等级:齐衰、大功、小功、缌麻。都有是熟麻布,都缝边,区别在于麻布的粗细,齐衰最粗,依次次之,缌麻最细。不同等级的丧服使用于不同的对象。丧服不但规定了不同事的等级,规定了麻布的各类和粗细,还规定了不同的穿着时间,“斩衰”为三年,齐衰依据不同的对象从三年到三个月不等。


礼制建立到人们行为举止的方方面面,细节到、复杂到,只能到孔子学院念研究生、博士生才能弄懂。孔子主要就是教授礼仪,传承礼制。


为什么样要建立这么多礼制,把礼制搞得这么复杂?直接的原因就是殷商灭亡的教训。武王灭纣非常快速。联军子月即周历正月底出发,丑月即周历二月底就攻入殷都朝歌,纣王自杀。一个强大的殷商王朝怎么说倒就倒了呢?原因就是纣王的军队一到前线就倒戈了,调转过来就打纣王。这是纣王残暴的结果,但这样的政权是不行的,没有君臣观念,这怎么行,周朝就要改变这种情况,臣要忠君,民要效命。这就是西周礼制的初衷所在。


还有,西周要给自己的政权一种合法性。君权神授,这是不能改变的法则。那么,西周凭什么取代殷商呢?这也是“天命”。天命原来是给夏的,但是后来上天改了主意授权给商,让他们灭夏。这是“革命”,“殷革夏命”。现在天命又给了周,“周革殷命”。说是说,西周的当权者也看到和感叹“天命靡常”(《诗·大雅·文王》)说不定哪一天,天不高兴,就把政权送给了别人。因此,“天不可信,我道惟宁王德延。”(《尚书·君奭》。怎么办,就是把“天命”落成“人命”。你们不要想三想四,也不要想“天命”能变,你们的“命”就如此。世界就是分等级的,等级如此,不能改变。


礼制,就是要世人分明自己的等级,不可僭越。你要时时刻刻知道自己的等级,牢守本分。如果认命,你也就心安理得,没有非分之想,你也和乐,天下和乐。


有人把“乐”也说成是一种制度,并无具体的操作规定。“乐”就是让你从“人命”上接受这种等级礼制,愉快地遵从,以达到整个社会的“礼乐”和谐。


为了让人们“乐”地接受和遵从礼制,西周的当权者还重新诠释天神命的关系。“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左传·僖公五年》)皇天上帝无私,并不认准只保佑某个民族,某个政权,某些人,选择了我们,是因为我们有德,遵从了皇天的意愿。“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左传.庄公古十二年》)鬼神是明察秋毫的,人敬奉它,就给你赐福,冲撞它,就降灾。“祸福无门,惟人所召。”(《左传·襄公十三年》)。这更赤裸裸地威胁:祸福都是你惹的。如果不遵天命,不敬鬼神,不尊礼制,将招来灾祸。


这就是礼。它的核心,就是等级和秩序。有了这一系列的等级,整个社会就条理分明、秩序井然,因此叫“伦”。阐明这个秩序的原理,就叫“伦理”;体现伦理的法则,就叫“礼法”;体现伦理法则的制度,就叫“礼制”;体现伦理法则的情感,就叫“礼乐”。


“夏道尊命”,“殷人尊神”,“周人尊礼。”(《礼记·表记》)周礼确实把礼制设计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但是为什么就突然崩塌了呢?社会怎么就迅速进入了“礼崩乐坏”的大动荡?天命人祸?至今无人能解释得能。


根本上,礼乐就是维系贵族分封的制度。


但诸子百家生活在那个时代,就要面对它,有所行动和态度。


法家,看到了社会变革必然性的机会,高举改革变法的旗帜,要建立一个新社会和新秩序。


道家,也看到社会变革的必然性和不可避免,但它也看到了社会变革带来冲击动荡,甚至无可避免的灾难,无能为力,采取了逃避态度,远离社会,远避深山,以避灾祸。


儒家,成为悍卫西周“家天下”旧制度的旗手,维护礼制,反对变革,维护既得利益,回到过去。


墨家,是改革的改良派。他们看到改革的大趋势不可逆转,但能不能“非攻”、“兼爱”,不要那么暴力,能不能缓和一些,能不能妥协?


面对西周“礼崩乐坏”的这种乱世,诸子百家的这种前进还是倒退,逃避或者折衷的四种思潮,成为社会变革的哲学范式。


今天依然如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