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问你答:为什么我们的法定节假日这么“多变”?

 黑白熊猫hct86n 2017-09-30

  观察者网亲爱的读者们,国庆&中秋长假要来啦!顺便给大家拜个早年。

今年的中秋和国庆赶在了一块,所以这个假期也是“加长版”的小长假。

1999年,国务院公布了新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决定将春节、“五一”“十一”的休息时间与前后的双休日拼接,从而形成7天的长假。这样原来我们有过三个黄金周——五一、十一和春节。

2007年11月9日, 国家发改委公布了新的国家法定节假日的调整方案:清明、端午、中秋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而原本的五一黄金周被取消了,调整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原来的假节日安排缺乏传统文化特色,调整后也有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

2013年12月,在原来的调整方案上又有了新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修订版,这一版解决了除夕到底放不放假的问题,答案是:不放。(我不能接受.jpg)

从1999年到2013年,十四年的时间内我们的“假期修订版”就有了三个,而且每次修订之后,全社会的贯彻执行效率是很高的,而且国民大众也能对每次修订都有很强的适应性,全国上下做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高度结合。

反观西方国家,很难想象他们能做到这一点。

虽然他们也有文化(宗教)假期(圣诞节、复活节)和公民假期(劳动节、国庆节),但放假时间看起来相当“顽固”。以瑞典为例,从1989年瑞典国会公布全民假期安排以来,近30年来未曾有改变。

不过也有国内不少学者指出,我国和西方假期规定的一大区别是“带薪假”的规范度问题。如下图:

亲爱的读者朋友,你们怎么看待这种中西假期制度的差异性的? 

阅读更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