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岳美中:小时候治感冒,是母亲给我刮痧

 为什么73 2017-10-02



I导读岳老不是刮痧方面的专家,只偶然忆起儿时感冒,母亲总是在脊背并肘窝、腿窝处蘸香油刮红来治疗,疗效颇好。也许现在同仁中很多人已经做到“给予足够的重视”,今发此文,给各位提醒一下家长,也许自己在家解决了,就不用麻烦医生了。(编辑/止一)

漫谈刮痧

作者/岳美中


清代《刀圭闲话》载俞曲园说:家中遇有人小小感冒,但以自己所配合丸散,酌量服之。又极信刮痧法,用细瓷碗,或光洁的铜钱,蘸油,往脊背上刮之,刮后重者减轻,轻者痊愈。父母尝说这就是古人砭法,古人治疗疾病,先用针灸和砭石,而后再开汤药。流传至今,针灸犹存,砭法竟然失传。岂不知刮痧之法,即是古人砭法的遗意。古代没有“痧”字,虽如《康熙字典》之博采广求,也缺少这个字,实际上它就是“沙”字。黄河之水天上来,为泥沙所滞则不行;人身气血为风寒暑湿及饮食所滞,也可比喻河中的泥沙。五脏六腑穴在背部,邪滞成痧,也表现于背部,因此于背上刮其痧,疾病就慢慢消失了。士大夫家大多数不相信刮痧的说法,认为是农村妇女的偏见,但贫穷的人家反复试用几十年,实践出真知,深知它很有道理。


读完这一段话,余愧悔交集。记得幼年时代,每患时令感冒病,母亲常常用铜钱或滑边磁碗刮痧,在脊背并肘窝、腿窝处蘸香油刮红。一边刮还一边说道:“需要顺着向下刮,不许来回刮,以免伤破皮肉。”刮后病即霍然而愈。弟弟与妹患时行疾病时,也如法刮之,无不立效,很少延医服药。自余学医以后,对此历史悠久的民间便方,久已淡忘,不能如“孝子不匮,永锡尔类”那样,很好地继承此法,应用于临床,以便利患者,诚为憾事。


痧病,除包括感冒外,还有中医学中的霍乱、中暑等。有人将麻疹也称为“痧子”,其实它与痧病不同。“痧”作为病症名,首见于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而成为专书,则在清代。清代代表性著作有郭志邃的《痧胀玉衡》、陈修园的《养生镜》等,其中以郭氏论述较精。郭氏对痧气胀塞肠胃、阻塞经络之痧胀有独到见解,指出此病总以攻毒开泄为主,痧在气分者宜刮之,痧在血分者宜刺之,痧在皮肤者宜淬之,痧入脏腑者宜荡涤之。《痧胀玉衡》载录刮痧的方法较详,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砭法资料。目前刮痧在医院中尚未广泛应用,建议大家给予足够的重视,从实践中完善和发展这一治疗手段,给病者造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