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懂什么叫精读吗?(上)

 憨豆憨 2017-10-02


1

我只是个读书人

2

唯有经典,值得精读

*什么是经典

*为什么唯有经典值得精读

3

入迷式阅读,是精读的开始

*经典是有门槛的。

*如何跨越门槛产生入迷式阅读


各位家长,各位同学,听过莎翁经典的大小朋友们,各位我们思晨写作的小妖怪们,大家晚上好。我是陈思,就是那个曾经获得鼓浪屿日光幼儿园连续三届普通话冠军,但从幼儿园起人生就开始走下坡路、同桌却总能当上班长的陈思老师。


距离我上一次全群讲座,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上回我跟大家讨论的话题是:为什么你看了那么多书还是写不好作文——如何跨越从读到写的鸿沟。上次说的是“从读到写”。现在我只说“读”。原因是:上次讲座结束以后,不少家长询问我,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你说的间离式阅读,和一般的精读有什么区别?所以,我今天就紧紧围绕阅读这个话题来谈。


一般说阅读,分成精读和泛读。今天只讨论精读。为什么这个话题由我来讲呢?下面我先讲讲自己以前的读书经历。


1.我只是个读书人

我以前是怎么读书的呢?说来惭愧,我小学二年级第一次读文字书,像现在一样,是暑假。我的第一本书叫《石油的一家》,讲怎么炼石油,第二本书名字记不得了,讲的是怎么炼钢,可见我家长也是够心大的。看完以后就是科幻小说,凡尔纳。由于有炼油、炼钢的书做背景,我看凡尔纳简直如获至宝:天哪,世界上竟然还有这么好看的书?我把《神秘岛》看了7遍。然后接触了古龙和金庸的武侠小说:天哪,世界上竟然还有这么这么好看的书?诶,这句话怎么听着这么耳熟呢?总之,从阅读的眼界上来说,当年的我真是比不上如今的同学们。我从古龙的《欢乐英雄》开始看,到了初中,我把《鹿鼎记》读了16遍,曾经一个下午用3个小时跟同学讲故事,从韦小宝进宫讲到韦小宝上五台山,那个同学最后说:天太晚了,你讲完了没,快放我回家吧。那时候我以为我已经学会精读了,这还不叫精读?我都把一本书读了16遍了!虽然当时的想法太天真,但毕竟是我小时候阅读的一次大胜利。


高考前的夏天,班上一个男生跟我挑衅。对了,我今年四阶课上讲了一个男生抢女生的水喝,结果烫到嘴,说的就是这个家伙。这个男生跟我挑衅说:别以为你看书多,你知道尼采不?你看过他的《查拉斯拉如是说》没有?全班一片寂静。我嘿嘿冷笑了一声,回答他:是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你连书名都讲不对,还敢跟我叫嚣?满堂哄笑,他当场倒退三步,呕血三升。但其实这一战赢得侥幸,也是这个男生太倒霉。碰巧因为我家里我老爸的书架(对,听过我课的人都知道,我老爹喜欢自己做很坑人的书架、书桌什么的),他书架第三格就放着尼采的那本书,碰巧在我视线平视的位置,每天经过都会看到,就这么无意中记住了这个古怪的书名,挽回了面子。大家记住了,叫《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我其实还嘴完了以后心虚得很。高考结束那个暑假,我决定补课,打开尼采这本书一看,完了,真看不懂。不信,硬着头皮看,两个礼拜,看到第15页,放下了。还是不相信,第二次,硬着头皮从头再看,两个礼拜,看到第7页。原来我没有自己以为的那样,有那么会读书。真的,这是我小时候阅读的一次大挫败。


我真正领悟精读的时候其实比较晚,真的好惭愧。跳过我大学、研究生的积累不谈,我读博在北大,跟这一期一起开阅读课的黄晨、杨元美、杨宏业老师一样,接受了北大氛围的熏陶。北大学生普遍非常享受读书,当时北大百年讲堂下面有个咖啡店叫泊星地paradiso,里面洋鬼子很多,冷气很足,咖灰一杯9块,很便宜,很难喝,像墨汁,很提神。2011年的暑假,我在里面蹭冷气喝墨汁,读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如果读到太晚,还会有一只流浪猫进来钻到了我的书包里打呼噜,我课上讲过,那感觉很美好。那时候我已经知道了,一个人一辈子要读几本硬书,硬书是你可能一辈子都在读、一辈子都想办法读懂、读懂一部分就受用无穷的书,当时我自己读康德已有一段时间。但光自己读是不行的,我们几个读博的同学凑成暑假读书小组,我记得第一次讨论,我们5个人,讨论了两小时,读了几页呢?8页。我就这样读了2个月,平时自己跟硬书死磕,一杯墨汁喝一天,然后一本中文、一本英文(不懂德文)、一堆参考文献这么旁边摆着,然后一周聚会讨论一次,其实也就是彼此鼓励、打气。当时我们是没有老师带的,否则效果会更好,最后完全读透了吗?当然没有,但至少我的生命里打下了很深的烙印。就这样,2011年暑假,我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精读。


再后来,我到美国去做论文。为了读懂一篇10页纸的论文,坐大巴车到UMASS参加读书会,住在那里。我们从中午2点开始讨论,讨论到晚上1点,去吃晚饭,然后饭桌讨论到凌晨3点。13个小时读了10页,算是一个记录,但那对我来说,精读的这一关已经过了,读什么、读得再累,都不算什么特别大的事情。


我还擅长做别的事吗?扪心自问,好像也没有。虽然大家都很捧场,不过,我想自己只是个读书人吧。这也是为什么我来跟大家谈精读问题的原因。


2. 唯有经典,值得精读

下面,我们开始说精读这个所有人都关心的话题。谈精读的人很多,但第一条大家都明白:唯有经典,值得精读。


(1)什么是经典

卡尔维诺对经典有过14条特别经典的定义,这14条定义有多经典,简直可以用两个小时专门讲。我现在简单提出两条:首先,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它是永远读不完的。你道听途说,你以为简单,你越是读进去,你越觉得复杂。其次,经典是产生特殊影响的书。它影响它之后的作品,影响它当时和之后的人们,影响到现在,包括人们的集体无意识。它影响你,帮助你形成自我,就算你反对它,你也借助对它的反对来确立你的自我。

我把话题收拢,首先,经典复杂。其次,经典影响大。


(2)为什么唯有经典值得精读

经典耐读,多次重读,你仍然有收获。烂书读多少遍,意思不会增值,你只是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区里,做白日梦。


经典对自我的形成很有影响,有益于自身。烂书是对自我的重复,它放纵你已经存在的欲望和想象,所以你很爽。


有许多许多小朋友催我们更新莎翁经典。为什么我们选莎翁来做读书节目?这是黄老师选的,她选定之后我跟她商量了好长时间。为什么要选莎士比亚,这不是要把我们累死吗?黄老师坚持,因为莎翁经典啊,我们的节目叫啥名呢?当然只好叫莎翁经典。在莎翁经典节目当中,我们插入了不少专业的社会史、文学史、写作技法的分析。说老实话,越钻研,越有意思,我们自己也是因为做莎翁经典这个节目爱上莎翁的。你想想,也只有莎士比亚的作品,撑得起这样的细细分析,如果是一般的烂书,当然不行。


我喜欢《哈利波特》,这本书很好,我们思晨写作收到教材里了。《哈利波特》算是儿童文学领域的经典,但称它为真正的世界文学经典,还谈不上。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一千个读者不会有一千个哈利波特。所以,尤其是那些喜欢把同一本童话书翻来覆去读的小朋友,一定要分清楚什么是真正经典。也希望你记住这个观点:唯有经典,值得精读。


3.  入迷式阅读,是精读的开始

上次讲座里,我说高级的阅读意识是间离式阅读,过分的入迷式阅读是有害的。如果你中了言情小说的毒,你会把自己变成包法利夫人,如果你中了武侠小说的毒,就会把自己变成堂吉诃德。这话的前提是:过分,才是有害的。仅仅停留在入迷式阅读,也是不够的。


但是,入迷式阅读在入门阶段是特别有益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话当然是真理。我们不可能揠苗助长,让孩子在小学三四年级就一本正经、老气横秋地每看一本书总要“学到了什么道理”。如果这样的话,那和学校写的那些作文题有什么两样?你参加运动会,还要领悟点什么,你去春游还要领悟点什么,你做个饺子,还要领悟点什么。有什么好领悟的?开心就好。

 

1)经典是有门槛的

问题是:经典名著,并不一定能让人入迷。它是有门槛的。看书,不是所有人都能入迷的。书有门槛,经典尤其有门槛。


有的门槛是语言文字上的。比如文言文,比如四大名著,它的阅读就需要一定的文言文基础。低年级的同学,需要把基本的意思搞懂。


有的门槛是文化系统上的。比如某些社会背景,比如文化习惯,比如宗教典故。比如《西游记》里面,有一段提到了的“老子化胡”说,就隐藏着一段佛教和道教之间的互黑史,那里明显存在作者同时吐槽佛、道两家的春秋笔法。噢,对了,西游记是杨宏业老师的专利,我不敢乱说。


比如,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以法国十七世纪拉罗舍尔要塞包围战为背景,里面穿插了三条线索英-法之争、王权-教权之争、天主教和新教之争。你以为是狗血爱情剧,脑残武侠剧,但却不知道“拉罗舍尔之战”背后的三条线索。当然,这次的阅读课里没有《三个火枪手》。


有的门槛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因为它不是一本书,而是有血脉的,书有祖宗,书有子孙,书是有脉的。美国有一个学者哈罗德·布鲁姆,他有一本大部头学术著作《西方正典》,说的就是西方经典之间的血脉联系。这种经典之间的血脉联系,就是文学史。你看不见的话,还是会懵。这次魏梦琦老师讲的是《鲁滨逊漂流记》。她的这本书和我的《海底两万里》是一个脉络的,当然还有后来凡尔纳的《神秘岛》,当然还可以把美国作家麦尔维尔的《白鲸记》,甚至杰克伦敦的《海狼》都放进来。有些时候,只读一本书,是读不懂那本书的,还需要读其它好几本书才能读懂那本书;你读懂了其中一本,会帮助更容易地读懂好多本。


最难的门槛是心灵上的。经典的语义密度大,微言大义,经典里面的情感往往细腻,稍纵即逝,经典里的语言比较含蓄,话说一半。说白了,经典的分辨率高,一般读者心灵的分辨率低。你看过去是黑糊糊的一片,分辨不出在讲什么,但实际上里面层次多,是可以一层层解开的。这就是经典的难度。杨元美老师讲老舍的《骆驼祥子》,我们思晨写作的黄老师讲《呼兰河传》《城南旧事》。你如果不能体会祥子每次大转折前后的热望与绝望,如果你不能体会小英子的纤细感情、她懵懂的处于青春期的敏感心灵,也许你就不会产生阅读的兴趣。这一关能不能自己来过呢?能,自己的心智成长、有了社会阅历,也许再加上一点合适的契机,自然能多解开一层。要跨过心灵上的门槛,需要找到人物的脉搏节奏,找到它心灵的每一次跃动,才能真正投入文学世界,真的“迷”起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