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孔子眼里, 伯夷叔齐是怎样的人?

 远方红叶 2017-10-03

伯夷、叔齐,在《论语》中多次出现,并都得到了孔子的赞颂。至于孔子为什么要这么赞颂伯夷、叔齐呢?先看看《史记》——《伯夷列传第一》——怎么记载的。

商末时,孤竹国君有三个儿子,伯夷是长子,叔齐是第三个儿子,至于第二个儿子,名字不传,《史记》中也只是叫做“中子”(中间那个儿子,按“伯仲叔季”的排名,应叫仲某某)伯夷虽然是长子,但国君想把王位传给老三叔齐,国君死之后,叔齐让位于伯夷,伯夷认为这有违父命,于是出走,叔齐也不肯当国君,于是也跟着避位而走,孤竹国也只好立第二个儿子为王。

两人出走到北海,和东夷人一起生活,后来听说西伯昌(周文王)善养老人,于是就打算去周国居住。没想到这时周文王去世了,周武王正兴兵伐纣,二人拉住武王的马而进谏,说:“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斥武王是不孝不仁之人,武王的兵卒打算抓住他们,被姜太公制止,说:“此义人也”,把他俩扶到路边就离开了。

后来周武王灭商,天下都归周国,而伯夷、叔齐以吃周国的粮食为耻,逃隐到首阳山下,靠采野菜为生,等到快饿死的时候,作了一首歌《采薇》:“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最后饿死于首阳山。

伯夷、叔齐身上所体现的孝悌、仁义,也正是儒家所要倡导的,这也无怪乎孔子这么推崇他们。但孔子多次谈到伯夷、叔齐,自然还有另外的原因。

孔子周游列国,在卫国的时间最长,卫国在卫灵公之时,虽然国君荒淫无道,但还算用人得当,“仲叔圉治宾,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政局还算稳定,人口繁荣.

但卫灵公夫人南子干预朝政,并于与宋国公子朝私通,卫太子蒯聩感到耻辱,并决定杀掉南子,结果事情败露,不得不逃离卫国,先到宋国,然后到了晋国。

卫灵公死后,蒯聩的儿子姬辄继位,这时,赵简子决定把蒯聩护送回卫国(满满的政治阴谋),结果蒯聩被儿子卫出公的军队拦在半路,不许回卫国。过了十来年,蒯聩潜回卫国,胁迫孔悝召集群臣以发动政变,他的儿子卫出公被迫逃往鲁国(子路也就死在这场叛乱中)。这样,蒯聩当上了卫国国君,为卫庄公。

解了卫国的这段历史,去理解孔子多次谈到“正名”,也就不难理解了。

例如子路问孔子,如果得到卫国国君的任用,将首先做什么,孔子说:“必也正名乎”,也就是要确定各人的地位和职守,不僭越。在卫国国君父子争位时,子贡也去问孔子是否帮助国君,但没有直接问,而是说怎么评价伯夷、叔齐这两人,孔子说:“他们是古代贤德的人”,又问是否有怨恨,孔子说:“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于是,子贡判断孔子是不打算去帮助卫国国君。

对于违背伦常的卫国父子争位,孔子是很痛心的,而与此相对的,正是伯夷、叔齐的相互让位,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用伯夷、叔齐的例子批评卫国,点醒当朝者,这是孔子的用心所在,多次赞颂伯夷、叔齐,也就是自然之义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