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晚报

 少叟3cub0sj34d 2017-10-04

  每个人的姓都是固定的,不可轻易更改。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成为一种令人崇敬的气节。但在古代则不然。大体有几种情况:

  一是汉代是姓、氏合一的初期,绝大多数的姓都来自过去的“氏”,而“氏”是可以更改的。如商鞅本是卫国人,故以卫为氏,称卫鞅;因系公室子孙,故又以公孙为氏,称公孙鞅;后被封于商,又以商为氏,称商鞅。

  二是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在民族融合中改用汉姓。比如一些匈奴贵族曾改姓刘、呼延、卜、蓝、乔等。

  三是封建帝王对有功之臣赐姓,使之改为与皇族同姓;对政敌等则强迫改为恶姓,历史上称作“贬姓”。

  四是为避祸而改姓。如司马迁下狱受辱后,家乡韩城同族之人有的为“司”加一竖改为“同”,有的为“马”加两点改为“冯”。再如韩信,为保全后代,在萧何帮助下,其后人有一支逃到广西,拆“韩”字的一半“韦”为姓。其后繁衍生息,韦姓成为广西的一个大姓。

  较于改姓,更名则相对容易,自由度较大。我国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本名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风华正茂的他为表示与封建旧势力决裂,当即剪掉辫子,并找到老师要求改名字,说皇帝被打倒,他不能再作“臣”了。章伯寅老师略作思考,说:“你名绍钧,有诗云,‘圣人陶钧万物’,既然不愿再作‘臣’,那就取‘圣陶’作号吧!”于是,半个多世纪来,叶圣陶名满天下。再如教育家陶行知,原名陶文浚。19岁考入南京金陵大学时,受明代教育家王阳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思想影响,将自己名字改为陶知行。1934年7月,他在自己创办的《生活教育》半月刊上撰文,将“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改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并改“陶知行”为“陶行知”。之后,他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教育理论,提出“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的主张,认为“行”和“知”在不断地循环升华,于是又改名为陶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