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代名家笔下的中秋, 窥探不同时代的印记

 观海听涛 2017-10-04
手机光明网

 


历代名家笔下的中秋,

窥探不同时代的印记


光明网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与中秋有关的古诗词有百余首。让我们跟随历代名人的文字,看古人是如何过中秋。

历代名家笔下的中秋,窥探不同时代的印记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赏析】

诗人在特定空间“湓亭”面对这个特定时间“八月十五日夜”的月亮引发“观赏的不单是月亮,而是面对年年望相似的月亮情景下的心情”的感慨。诗歌描绘出一幅中秋月明、曲江池畔、朝廷盛会欢饮图。繁华的过去越明朗,对照今日的凄冷就越有感觉,以此造成的昔今悬殊反差。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赏析】

此诗并不如其它描写中秋诗作一般凄凉,凋零,或是惆怅、哀绵。联系诗作背景便可得知诗人前一年高中进士,此时正在东游之中,也正是诗人意气风发之时,全诗便理所当然的轻松,毫无忧愁。诗中巧妙的联想反而为“寂静”的诗作平添了几分“俏皮”,也可谓是恰到好处。虽只描写了一幅“夜赏月桂图”,却让我们得知民俗——中秋必看月赏桂。

中秋月·十轮霜影转庭梧

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赏析】

写的是凄怆的游子心情罢。素娥即嫦娥,说是的是嫦娥(中秋时节在月亮上遥望人间)未必不嫉妒人间的家人团圆、亲人团聚,共享天伦,而为自己孤单地与玉蟾与桂花树相伴而哀怨。

历代名家笔下的中秋,窥探不同时代的印记

水调歌头·中秋

米芾

砧声送风急,蟠蟀思高秋。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倍觉不胜幽。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

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可爱一天风物,遍倚阑干十二,宇宙若萍浮。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

【赏析】

这首中秋词,写法巧妙,除上片结拍点出“明月挂高楼”外,字面上再没有“月”字出现,然而却使人感到如置身在月光的整个银色世界之下的优美境界之中,写得清空而不质实。

一剪梅·中秋元月

辛弃疾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也杯中,月也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唯有烛花红,歌且从容,杯且从容。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中秋赏月未得的词。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今宵中秋无月的遗憾。但词人并未直接写出,而是说今晚饮酒还是和以前一样的,但云雨却打湿了纱窗,言外之意就是雨夜没有月亮,纱窗外显得格外孤寂,显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除了古诗词,现代也有不少名家对于中秋有着独特的感情,在散文或诗歌中都有所描写。

历代名家笔下的中秋,窥探不同时代的印记

中秋前后是北平最美丽的时候.天气正好不冷不热,昼夜的长短也划分得平匀。没有冬季从蒙古吹来的黄风,也没有伏天里挟着冰雹的暴雨.天是那么高,那么蓝,那么亮,好像是含着笑告诉北平的人们:在这些天里,大自然是不会给你们什么威胁与损害的.西山北山的蓝色都加深了一些,每天傍晚还披上各色的霞帔。

在太平年月,街上的高摊与地摊,和果店里,都陈列出只有北平人才能一一叫出名字来的水果.各种各样的葡萄,各种各样的梨,各种各样的苹果,已经叫人够看够闻够吃的了,偏偏又加上那些又好看好闻好吃的北平特有的葫芦形的大枣,清香甜脆的小白梨,像花红那样大的白海棠,还有只供闻香儿的海棠木瓜,与通体有金星的香槟子,再配上为拜月用的,贴着金纸条的枕形西瓜,与黄的红的鸡冠花,可就使人顾不得只去享口福,而是已经辨不清哪一种香味更好闻,哪一种颜色更好看,微微的有些醉意了!

老舍《四世同堂》

历代名家笔下的中秋,窥探不同时代的印记

《中秋前三日》

冰心

浸人的寒光,

扑人的清香——

照见我们绒样的衣裳,

微微地引起了

绒样的悲伤。

我的朋友!

正是“花好,月圆,人寿,“

何来惆怅?

便是将来离别,

今夕何夕,

也须暂忘!

一九二二年九月二日夜

历代名家笔下的中秋,窥探不同时代的印记

中秋节没有月亮真是扫兴的事。 我想到,我们在乎的可能不是月亮,而是在乎期待的落空,否则每个月十五都是月圆,大部分人都没有什么感觉的。 生活实在太忙了,一般人平常抽不出时间看天色,中秋几乎成为惟一看天空的日于,我们准备了月饼、柚子、茶食就在表示我们是多么慎重地想看看月亮,让月亮看看我们。 好!月亮既然不出现,也就算了,我们吃吃月饼、尝尝柚子,在夜暗中睡去,明天再开始投人忙碌的生活,期待明年的中秋月亮。

其实,月亮是永不失去的,月亮看不见只是被云层所遮蔽,井不会离开它存在的地方。这是为什么佛教把自性说成月亮,见不到月亮的人只是被云层所遮,并不是没有月亮。 可惜的是,我们一年才看一次月亮,有多少人一年里看见一次自我的光明呢?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真正了解或知道我们,如果连自己都不能寻找生命的根源,不能觉知自我的光明,就连自己也不能自知了。

林清玄《九月很好》

(图片均来自网络)(整理:白丽克孜·帕哈丁)

来源: 光明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