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8岁36篇论文!是什么吸引了美女留学生?

 CA_SanJose 2017-10-05


“Ten To Watch” 是美国安进公司(Amgen,全球最大的生物技术制药公司)为表彰全球优秀青年科学家设立的奖项,他们被称为“可以定义未来科学的青年学者”。2016年,十位入选者中有来自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研究机构的青年学者,也有一名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毕业生,Joy Walfram。



科学是我唯一的爱好


这位去年刚刚获得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学位的女生,致力于纳米医学研究。在学生生涯中,她发表了36篇论文,获得20多种奖项。今年,28岁的她成为美国最大的医学研究机构——Mayo Clinic的研究人员,并拥有自己的研究团队,同时开始招收博士后参与研究。


“她是一个目标明确,行动力极强的学生。不论做任何事情,都会抱着专业的态度,追求完美。正是因为这样的态度,使她不论想做什么,都有很大几率成功。”Joy的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中科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赵宇亮老师这样评价她。六年前,赵老师因为一次美国学术交流之行,偶遇在美国学习的Joy,同意了她到国家纳米中心留学的申请,于是成就了一次中外科学的小碰撞。


很难想象,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姑娘,却从来不用Facebook、WeChat等进行社交,每日沉迷于科学的“游戏”,甘之如饴。


当笔者问起, 对癌症的研究是你最想从事的事业吗?Joy的回答十分坚定:“当然,我没有除了科学以外的其他爱好。这是我一生所爱。”


除了吃饭和睡觉,Joy的其他时间几乎都在科研中度过,她并不会在时间表中特意安排娱乐消遣。“ 对其他人来说,去实验室可能意味着工作,对我来说,这就是玩耍。”当谈到自己的时间表,Joy 笑了,“做实验、写论文、读文献、参加学术交流……这些学术活动已经让我的生活足够丰富多彩了。”


Joy 与导师赵宇亮研究员的合影


与众不同的芬兰女生


与Joy对话,会发现她与大家惯常以为的北欧人不一样。在她的生活中,没有悠闲放松的状态,而是是干净利落的行动与高效的思考。


她曾就读于芬兰、瑞典、加拿大、美国等国家,学生生涯中获得丰富研究成果,年仅28岁就成立自己的研究团队。Joy称自己的经历是幸运的,但在旁人看来,她取得的成就并不能仅仅用“幸运”一词就概括。


出生于芬兰的Joy成长在一个温馨富足的家庭,父亲是一位成功的商人,母亲是一位艺术家。她的兄妹在成年后都选择了学习商业,但唯独她一人,选择了较为艰难的纳米医学研究,还走出了自己的科学道路。


童年时期,Joy就沉迷于自然界的各种现象,遇到问题总喜欢问个为什么。高中,几位同学的亲人相继因为癌症离世,引发了她新的思考——癌症,可以最终被人类控制吗?从一开始选择传统医学,到后来转为纳米医学,她的信念一直都没有改变。


现在Joy 的研究内容是药物靶向传送系统,她希望通过准确定位癌细胞,将药物直接输送到肿瘤部位进行治疗。这个医学问题涉及生物、物理等方面的多重技术障碍,但一旦实现,便有可能改变癌症治疗的未来。


“癌症病人一直是我前进的动力,”Joy说 ,“在芬兰这样的高福利国家,癌症带走的仅仅是健康。而在中国和美国,高昂的医疗费给本就不幸的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经常有无计可施的癌症病人联系我们,寻求治愈方法。从他们渴望生命的眼睛里,我看到了无穷的动力。从高中开始,我就希望自己能够找到克服癌症的办法,这个想法直到现在都没变过。”


Joy与父母


科学院就像我的故乡


六年前初到北京时,Joy就惊喜地发现,中国文化与芬兰的文化有如此多的相似之处。“芬兰人在性格上是冷静内敛、勤劳刻苦的,这些恰恰与中国人非常相像。”


“我喜欢在北京的老街上漫步,感觉就像是走在家乡。” Joy还热爱中国丰富的食物,尤其是热气腾腾的火锅。唯一让她感到可惜的是,同学们都喜欢与她用英语交谈,于是练习汉语的机会就集中在了出租车上,她和热情的北京司机几乎无话不谈。


“我非常庆幸自己来到了国科大、来到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在这里,我发现,中国是一个开放交流的国家,尤其是科学方面。” 纳米中心几乎每周都会举办大大小小的学术交流,有时是学生之间小型交流,有时会邀请世界各地相关领域的科学家。Joy甚至觉得,她在半年时间见到并有过交流的美国科学家,比在美国五年时间都多。


对于这些举措,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的潘海莲老师是这样解释的:“我们的老师,几乎都有过海外教育经历,是科学交流的受益人。我们也非常想让自己的学生,受益于国际交流;招收更多的留学生,可以让全世界看到,中国也能为世界的科学教育做出很多方面的贡献。来自不同国籍的留学生为纳米中心的教育环境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它促进我们教育工作国际化的进程,完善和规范各种教育管理制度和支持服务,并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文化、个人经历、文化宗教和生活经验等,大家能相互影响,从而激发出蓬勃的创造力。”


在这样的理念影响下,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对国际学生敞开怀抱。浓郁的科学气息、优越的科研条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从世界各地赶来。2016年,在纳米中心就读的留学生占到了所有学生总数的17%。他们不仅带来文化的碰撞,也擦出了科学的火花。


开放的科研环境也给了中国学生更宽广的视野和方向。季天骄,Joy在纳米中心最好的朋友,去年博士毕业后前往哈佛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同时他也是麻省理工学院Koch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助理。


博士期间发表SCI论文20余篇、获得十几个奖项的天骄也是个科研的痴迷者,他说:“尽管很多时候,科学发现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和钻研,但适当的科学交流可以开阔视野,提供新的思路。Joy在学术交流方面就有着独特的见解,在学术会议后,她总是会第一个与参会教授交流想法,而其他同学会因为害怕出错而止步。年轻人往往会提出最新奇的想法,而年长的学者最擅长给出建议,多进行交流总是好的。”


像Joy一样,这个年轻人也怀着自己对科学的一腔热忱,开启了新的征程。他们都是科学交流的受益者,他们也将亲自谱写新的交融和碰撞。


当被问到,自己是不是一辈子都想做个科学家,Joy不假思索地肯定了:“科学是我唯一的爱好,是我最喜欢的事情。”


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在世界上千千万万个地方,还有许多像Joy这样的年轻人,怀揣科学的梦想,踏上征途。



注:截至2016年底,中国科学院大学在学外国留学生1321人,来自89个国家,其中外国博士生873人,博士留学生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每年都有很多留学生毕业后或留在中国,或回到各自的国家,他们的科学梦想在全世界开花。


看官可有什么想与果果分享的?

投个稿告诉我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