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是信仰小乘佛教的国家,90%的人信仰佛教。
缅甸男人一生中有两件大事:
第一是出家,第二是结婚。俗话说“缅甸三样宝,和尚是第一”。他们一生必须出家一次,出家次数不限,时间可长可短,有的终身当和尚。更多的则是几年、几个月甚至一两个星期。一般男孩到了5__10岁左右,家长就要准备出家仪式,这对每个家庭都非常重要。
事关信仰,在缅甸送孩子出家像节日一样讲究,仪式搞得非常隆重,要遍请亲朋好友,摆上数天宴席。如果是一般的家庭,往往是一个村子有适龄孩子的人家,共同筹资来举行盛大的仪式。
正式举行剃度的当天上午,孩子描眉涂眼,戴上王冠,穿上王服,肩披彩色绶带,骑上高头大马,装扮成王子模样(据说是为了纪念释迦牟尼,因为他在成佛之前是乔达摩王子)。在鼓乐的伴奏下,有人给牵马,有人撑金伞,随后是手捧槟榔盒和花盒的姑娘、缀满准备布施给僧侣的各种日用品的如意树等。在鼓乐的伴奏下,队伍载歌载舞、浩浩荡荡地走在剃度的征(僧)途上。
在缅甸旅途中,有幸在鸟水镇茵莱湖畔目睹了两个家庭联合送子当和尚的场面。
队伍中的背囊应该是两个孩子的卧具,而如意树上贴满“真金白银”的缅币则是“布施”给寺庙的。
送子队伍来到茵莱湖畔,在这里举行了一场儿童剃度前的祭祀活动。
仪式由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者主持
仪式结束,两孩子的父亲再把他们抱上马,整理服装,一再叮嘱。送子剃度的队伍缓缓向寺庙走去……
孩子剃度后披上僧袍正式成为沙弥(小和尚),这时在场的“凡人”(包括孩子的父母)都要向他磕头。
之后家长们要集合在一起,请法师在临时搭起的彩棚里诵经。家长跪坐在地上,手里拿着小壶或水,一边听经一边把杯里或壶里的水一滴滴地倒于盘子里或地上,叫作“分福”,意思是给孩子做剃度所积的功德不可自己独享,要大家分享。晚上一般要请来剧团(或木偶剧团)唱戏,通宵达旦。
缅甸的悬丝木偶戏非常有名,从仰光到曼德勒,再到蒲甘,都有木偶戏的表演,而曼德勒更是出产木偶戏大师的城市。悬丝木偶也叫线偶或线戏,即在木偶的重要关节部位如头、背、腹、手臂、手掌、脚趾等,各缀丝线,由演员拉动丝线以操纵木偶的动作。
佛教盛行的缅甸,寺庙不执地产,不积资财,不囤薪粮。因为缅甸佛教教义认为,只有这样寺庙里的僧人才能在求法的道路上,少起世俗的财见之惑,修出正果。所以僧人的生活来源,主要以托钵求斋,乞化为食。
在化缘求斋上,小沙弥比较成年和尚更有心理、体能上优势。因此小沙弥成了寺庙里上街化缘求斋队伍的“主力军”。
在蒲甘娘乌市场,我碰见三个“单独行动”化缘求斋的小和尚。
收获不小,不一会钵满,还有不少的现金。小和尚笑了。
缅甸的寺庙负有教育的职责,较大寺庙一般都附设有学校,专门教小和尚读书;小型寺庙,设有读书课程。
我们去参观了设有学校的宝伽雅寺。
宝迦雅寺 Bagaya
Kyaung(俗称“柚木寺")。是曼德勒阿瓦地区最古老的建筑,整个寺庙都是柚木结构,悬空建在267根柚木柱子上。
现在的宝伽雅寺学校是十分的简陋,只有一个形销骨立的和尚作教师。附近村民的孩子也送到这里来读书。
也有女孩子上课
因为宝迦雅寺曾经是缅甸王室接受教育的地方,所以整个寺庙的雕刻十分精美细致。不少仰光游客来这里游览参观。
至于下列镜像,纯属商业摆拍。小沙弥沦为别人挣钱的工具,更加可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