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例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ydjyliming 2017-10-07
 

  什么是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就是以一节节具体的课为对象的研究。研究对象可以是一节课,也可以是几节课;可以是一个教学片段,也可以是几个同质或异质的教学细节。其目的在于以“以某一节课或某些课为研究对象,展现课的教学实际场景,以便对课堂教学本身进行改进、优化和提高”。值得注意的是,课例研究的目的不着眼于改进某一节课,而是一种以解决具体的课堂教学问题,发展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为指向的教学循环研究。

  课例研究聚焦于“原汁原味”的课堂,通过一节课的全程或片段或细节的细致观察和深入反思,探讨问题产生的背后原因及影响,寻找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方法。他关注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关注教师对自我教学行为的持续反思和与跟进,促使研究者走进课堂直面活生生的教学实际,观察教育发生的每一个情景,“对自己或同伴的教学活动进行深描,并在与环节脉络的互动中理解与诠释教学活动的意义”,实现理念向实践的转移,达到螺旋式上升。

  课例研究的过程

   顾泠沅先生曾以学科课例为载体提出了专业引领下的“一个课例,三次讨论”行动研究模式,将课例研究的实施步骤概括为:问题——设计——实践——反思——总结。即围绕教学中存在的某些问题,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付诸行动,反思行为,进行思考总结。它反映了课堂教学活动从“设计”到“实施”的全过程。结合教学实践的三个主要环节——课例设计、课例观察、课例反思,我们将课例研究的五个步骤溶于课例教学的三个环节,进行了反思性思考。

   基于问题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某节课或某些课的教学实际方案,是关注个人已有的原行为阶段,指向研究中的“问题”与“设计”环节,主要思考以下问题。

   (1)我所看到及想到的:对日常学生学习活动中存在的真实问题的客观描述及对客观现象、真实问题的感性思考与认识。

   (2)我想达到的目的:通过教学想要达到的目标,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3)我的设计与设计的依据:为解决问题所设计的具体活动方案及对活动设计的理性思考、理论依据。

    可见课例研究的问题,即课例研究的主题,产生于教师真实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学任务的落实、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的指导与点评等各个方面产生的困惑与疑问。教学设计的制定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由一位教师设计,教研活动时介绍设想和意图,大家讨论研究,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和补充,完善教学设计;二是先进行教研组集体讨论,确定教学方案的的框架结构好具体的教学处理细节,然后由上课教师写出教学实践方案。

   基于实践的课例观察。课例观察白描式的记录实际教学场景(课堂生成),是关注新课程理念下课例的新设计阶段,主要指向研究中的“实践环节”。在这个过程中,上课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其他教师听课、观察、记录,需时刻思考以下问题。

(1)我从学生身上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关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行为表象、参与程度以及兴趣点等现象,感性认识,真实描述。

(2)这些现象对我意味着什么: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行为表现得的初步思考,反思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3)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或可进行哪些调整:基于课堂观察与初步思考基础上的行为该井和调整,是教师教学机智的具体体现。

(4)我依据什么做出这样的调整:以教师个体的经验和教学理论为支撑,对课堂调整行为的理性思考与判断。

课例观察室课例研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需注意的是,课例观察不等同于把大篇的课堂实录直接摆进课例报告。课例观察表现真实的课堂教学及其改进教学的研究过程,所以课例描述要客观直接、力求准确、精简,不过其情节描述可作适当的调整与改编,主要紧扣主题并凸显讨论的焦点为题。课例观察实录情境的选择要围绕课例研究的主题,有时为了凸显与研究主题密切相关的问题,甚至对片段中的语言也可作适当调整。

基于目标的课例反思。课例反思描述了教学语气的实现程度,也就是对教学的评价,是关注学生获得的新行为的阶段,指向研究中的“反思”“总结”环节。这一过程所需思考的问题包括——

(1)我的教学多大程度上达成了目标:围绕教学目标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思考本次课例活动的有效性。

(2)我依据什么这样认为:对目标达成度的再认识,主要基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经验的理性思考与总结。

活动结束后应马上召开反馈会议,可由执教教师先对其教学过程和目标达成围绕上述问题进行反思,然后集体讨论本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共同找出设计方案与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之间的差距,提出修改的方案和细节,形成第二次上课的教案,对一个问题的研究、解决通常需要多次“设计——实践——反思”的循环往复。最后,对研究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及其过程进行全面反思,概括和提炼本次课例的改进和研究过程究竟获得了那些理性的认识或初步结论,撰写课例研究报告。

    伴随这三个环节活动的是两轮有引领的合作反思:反思已有行为与新理念、新经验的差距,完成更新理念的飞跃;反思理性教学设计与学生的实际获得的差距,完成从理念向行为的转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