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访山西古村镇(91):右卫镇——边塞古邑城叠城,艺术小镇襁褓中

 山汉藏书阁 2017-10-07

右卫镇位于右玉县城北,距县城25公里,北与内蒙古和林格尔县接壤,曾是朔平府治所在地和右玉县人民政府驻地,现为右玉县四大建制镇之一,是山西省的北大门。著名的杀虎口就在右卫镇区域内。 右卫镇自古为北方重镇。始建于战国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胡服骑射'的倡导人赵武灵王所置的善无县,是秦汉时善无县城所在地。善无城,历经秦汉,均为雁门郡郡治,东汉时雁门郡南迁,定襄郡(从今内蒙古和林)又迁来,王莽时期易名阴馆县,又雁门郡易名填狄郡。北魏时建立善无郡。唐天宝年称静边城,驻静边军。后历经战乱和异族侵扰,静边城遭弃成为废墟。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右玉设定边卫,卫城就建在善无故城废墟上,先后历时17年建成。后定边卫迁走,大同右卫、玉林卫先后迁来,称右玉林卫。清代雍正三年(1725),撤销右玉林卫和威远卫置右玉县,同时置朔平府,府、县同治右卫镇。民国和新中国后,均为县政府所在地,直至1972年县人民政府迁至梁家油坊(现右玉县城)。

右卫镇平面基本呈正方形,周长9里8分,高连女墙4丈2尺,宽3丈5尺。四门东曰:和阳、南曰:永宁、西曰:武定、北曰:镇朔。四门之外各建有瓮城,门上各建有城楼,挂有厚木大匾,东曰:拱获燕云、西曰:屏藩河朔、南曰:紫塞金汤、北曰:严疆锁钥。西北、东北、东南各建有一个角楼,城墙上筑有敌台28个,垛口564个。城内府署、县衙、庙宇、店铺、民居、钟鼓楼布满30余条大街小巷。

右卫镇作为曾经长期的边塞古邑,一方政治,军事治所、带动经济、文化的发展一派繁荣。城内建有将军府、都统府等衙署256所。明清两代建造的社稷坛、先农坛类及各种官观寺庙50多座,有明伦堂、玉林书院等太小儒学学堂。还有府库、县库、恤政、接税厅等几十处。四大街店铺林立,商贾云集,大商号50多家。右卫更以其重要的军事地位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一席之地。周伐猃狁,秦击匈奴,唐征突厥、契丹,宋战辽、金,明抗鞑靼,演绎了多少战争场面,磨砺出众多文臣武将。

历经千年风雨,古朴的右卫古城沧凉而带有浓浓的边塞韵味。城垣的包砖已不存,土城、城门及瓮城保存大体完整。虽然庙宇官衙等古建筑均已消失,但从遗址的规制上看,古城规模,恢弘依然,形势严固,市街笔直,依稀可见当年的繁盛景象。登上古城墙,小小的右卫镇尽收眼底。踏进古城的老街,让人有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灰色低矮的砖木结构民房不知住过多少代了,墙面由于被风沙侵蚀了多年而棱角消失,街道显得有些清净而略带荒凉感。古城居民依旧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

在旅游开发和保护古文化的当今形势下,古城接下来一定的开发与保护,几个城门都已修缮或正在维修中,城中街道两旁也在进行仿古整修。。。可以想象,在不久的将来,这里会做为相距不远的杀虎口长城文化旅游区的组成部分呈现在游客面前。

值得一提的还有就是右卫镇以建筑、古城、丘陵风貌,加上四季变幻的不同景色,形成了天然的优质写生资源,吸引着全国各地艺术名家和艺术爱好者前来写生创作,目前已有十多个高校团体将右卫镇指定为写生基地。

右卫艺术粮仓,这里原来是建于解放初期的一座粮站,已经闲置了40多年。自2016年起这里被改造成了国内的艺术写生基地。据了解,截至目前,这里已经举办了4届油画展,第一届中国水彩艺术节正在展出当中。以艺术为纽带,迎来送往已经成为这里的常态。这座艺术粮仓紧靠右卫镇十字街,依托原城关粮站所建,建筑面积3600多平方米,有展厅、民俗馆、写生宿舍等大大小小房间130余间。而事实上,“写生”才是这里的主业。小小的右卫镇依托写生打造产业,将自身特色转化成经济效益。2014年以来,全镇接待美术名家1500多人次,接待学生达50000人次。四方来客带动成立了10家民宿旅馆、2家画材销售商,直接和间接带动就业近2000人,带动增收2500多万元。据了解,按照文化创作艺术小镇的发展定位,右卫镇还将大力发展行画制作和名画创作,加快建设以右卫古城为中心的油画写生、摄影创作、版画制作基地,推动形成“西口风情”右玉油画写生季文化旅游品牌。

文字编写参考相关资料图片拍摄均为山汉原创谢谢欣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