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案例|皮肤病 温之源薮方之临证体会

 秦岭之尖 2017-10-07

导引

案例|皮肤病 温之源薮方之临证体会

痤疮案例

案例|皮肤病 温之源薮方之临证体会

初 诊:2014年12月8日

患者:党XX,男,17岁,庄浪县人。

主 诉:颜面部红色丘疹脓疱半年,(局部火、热、湿郁结)颜面部发红,烧热感2月(火、热)。

刻 诊:颜面部可见多数红色丘疹,部分顶端有脓疱,(火、热、湿郁结)颜面部发红,自觉有烧热感;(火、热)无明显怕热怕冷;出汗正常;眠可;口干,饮不解渴;(阴精不足)平素易烦躁;(甲胆不降)饮食量偏少;(土气不足)大便日1解,成形,顺畅;小便正常;舌质红少苔;(火、热,阴精不足)脉弦细数。(热、虚)。

诊 断:痤疮辩证:水不足,土气匮乏,厥阴冰伏,龙雷之火上炎,阳明气血分实热,热生肉腐。

治 则:厚土伏火,温化厥阴寒冰,引火归元,降甲胆,敛降相火,清解阳明气血分实热。

方 药:温之源薮方加味

处方:巴戟天30g;五味子6g;麦冬30g;天冬30g;茯苓15g;肉 桂3g;熟地黄90g;石 膏15g;乌梅9g;白芍30g;酒大黄10g;炙甘草30g;吴茱萸5g;黄 芪120g;白术60g;蒲公英60g。

5剂,毎剂加水1750ml,文火煮2小时以上,煮取400ml,分三次饭后口服,每日2次。

案例|皮肤病 温之源薮方之临证体会

二诊:2014年12月16日

药后面部痤疮减轻,部分丘疹变小或消失;(火、热、湿郁结态势缓解)面部发热感缓解;(火、热态势缓解)无明显怕热怕冷;出汗正常;眠可;烦躁减轻;(甲胆不降好转)口干减轻;(阴精不足有所恢复)饮食量有所增加;(土气不足好转)大便日1解,成形,顺畅;小便正常;舌质红苔偏少;(仍有火、热,阴精不足)脉弦细略数。(火、热,虚)。

辩 证:水不足、土气匮乏较前好转,厥阴冰伏,龙雷之火上炎之势减轻,阳明气血分实热部分消退,热生肉腐好转。

治 则:厚土伏火,温化厥阴寒冰,引火归元,敛降相火,开南方郁结,托透邪毒。

方 药:温之源薮方加减:(上方去石膏,白芍,酒大黄)

处方:巴戟天30g;五味子6g;麦冬30g;天冬30g;茯苓15g;肉桂3g;熟地黄90g;乌梅9g;炙甘草30g;吴茱萸5g;黄芪120g;白术60g;蒲公英60g;白芷10g;皂刺12g;桂枝15g;赤芍90g。

5剂,毎剂加水1750ml,文火煮2小时以上,煮取400ml,分三次饭后口服,每日2次。

案例|皮肤病 温之源薮方之临证体会

三诊:2014年12月24日

患者面部痤疮进一步减轻;(火、热、湿郁结态势进一步缓解)面部红晕消失,面部发热感消失;(火、热态势进一步缓解),余无明显不适;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火热之势减轻,阴精不足好转)。

治疗有效,续用前法,前方去白术加附片15g;炮姜炭20g ;当归30g。

处方:巴戟天30g;五味子6g;麦冬30g;天冬30g;茯苓15g;肉桂3g;熟地黄90g;乌梅9g;炙甘草30g;吴茱萸5g;黄芪120g;蒲公英60g;白芷10g;皂刺12g;桂枝15g;赤芍90g;附片15g;炮姜炭20g;当归30g。

5剂,毎剂加水1750ml,文火煮2小时以上,煮取400ml,分三次饭后口服,每日2次。

案例|皮肤病 温之源薮方之临证体会

四诊:2015年1月6日

面部痤疮进一步好转,大部分消退,有少许白头粉刺转红;(阴证转阳)

面部红晕消失,发热感消失;前几日有轻微感冒,自服感冒药痊愈。(根气增强,正邪相争)

后略觉口干,欲温饮,可解渴;(再次伤及阴液)

大便成形,日3-4解,顺畅;(寒湿外排之象)

小便正常;舌质红苔少,脉沉细。(阴精不足)

治疗有效,续用前法,前方去乌梅:

处方:巴戟天30g;五味子6g;麦冬30g;天冬30g;茯苓15g;肉桂5g;熟地黄90g;炙甘草60g;吴茱萸5g; 黄芪120g;蒲公英60g; 白芷10g;皂刺12g ; 桂枝15g;赤芍90g;附片20g;炮姜炭40g;当归15g。

5剂,毎剂加水1750ml,文火煮2小时以上,煮取400ml,分三次饭后口服,每日2次。

五诊:2015年1月16日

面部痤疮进一步好转,大部分消退,有少许白头粉刺转红。(阴证转阳)

面部红晕消失,发热感消失;口干消失(阴液恢复)

饮食正常;(中气恢复)

烦躁感减轻,偶有烦躁感;(仍有甲胆不降)

大便成形,日1解,顺畅;小便正常。舌质红苔薄白。(阴精部分恢复)

脉沉细。(根气不足)

续用前法,前方加白芍60g以降甲胆:

处方:巴戟天30g;五味子6g;麦冬30g;天冬30g;茯苓15g;肉桂5g;熟地黄90g;炙甘草60g;吴茱萸5g;黄芪120g;蒲公英60g;白芷10g;皂刺12g;桂枝15g;赤芍90g;附片20g;炮姜炭40g;当 归15g;白芍60g。

5剂,毎剂加水1750ml,文火煮2小时以上,煮取400ml,分三次饭后口服,每日2次。

温之源薮方

组成熟地90g;巴戟天30g;天冬30g;麦 冬30g;茯苓15g;五味子5g;吴茱萸5g;石膏30g;酒大黄30g;乌梅30g;白芍90g;炙甘草90g;黄芪120g;白术60g。

治则及症状:

治则:厚土伏火,温化厥阴寒冰,引火归元,降甲胆,敛降相火,清解阳明气血分实热。

症状:阳明气血分实热所致的可能出现的所有症状如发热发烧,出汗,口干口苦大便干或粘滞等。

《素问》:“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注意事项:

1.【阳明之火热燥】虽来源三阴虚,但发生病机因界面不同,出现了虚实夹杂。源头须理清,标热之界面更应理清,标热不解决,阳明主阖失常,气之右降无法下行,发展为燥热火在外,包裹内之寒湿虚,极难扶正,正邪胶着,一旦三阴本气溃乏,便生大之不测,如心衰、呼衰、肾衰。 正所谓: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2.要注意石膏大黄,不可过度使用。 《素问·五常政大论》说:“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意思是用药治病,要掌握适当的度,要至约而止,不可过度,有伤正气。其余的要靠饮食养扶正气。使之康复。

凡临床遇疑难皮肤病久治无效,出现阳明界面火热燥。无论阴伤还是阳伤,因肾主水,肝主藏血,痒易想到阴血分不足,血虚生风之理,切记一旦阳虚,下焦包括下元和三焦气化不利,水湿、寒湿内停,阴虚本水少但会生热,二者的变化随厥阴风木失常一一下陷直升横逆,致外燥热火包内水、寒、湿,故病机一旦出现厥阴阳明同现夹少阴太阴寒湿水,石膏大黄用量不可过大,服用日数2一5天以内。(轻笔记目赤肿方下)

3.时时不忘顾护本气。

4.阳主阴从。(易经)坎中一丝真阳,乃人身立命之本。

5.阴为阳之基。阳生阴长。(阴阳互根,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6.辨证论治,以病机统万病。

7.有是气,有是证,有是病,用是药。

结语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大医精诚,止于至善。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医师简介

案例|皮肤病 温之源薮方之临证体会

刘保平:男,汉族,生于1964年10月,中医副主任医师。1988年7月毕业于甘肃中医学院中医专业,本科学历,学士学位。国家著名中医吕英教授第105弟子。现为庄浪县中医医院皮肤科主诊医师。曾在北京中医医院、北京赵炳南皮肤病研究所研修皮肤病临床一年,三年来在南方医院“李可中医药学术流派国家传承基地、古中医疑难杂病治疗中心”培训学习两次,为六期、八期学员。先后荣获“庄浪县名中医”、“甘肃省基层名中医”荣誉称号。擅长治疗各种皮肤病,并对一些内科疾病、妇科疾病、以及外科、骨科术后病人的康复治疗有较好的疗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