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祝福声中上演的悲剧

 李银姬lyj 2017-10-08


    祥林嫂在一片万家祝福的爆竹声中离开了人世,在封建社会旧道德的种种压迫下,饮恨而去,她的悲剧,正是中国万千底层妇女共同的悲剧。封建社会吃人的礼教残害了无数善良弱势的女性,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一个社会的悲剧,更是广大女同胞的悲剧。作品以第一人称我所看到的,听到的以及记忆中的祥林嫂,以倒叙的方式展开情节,使小说具有现实主义的特征,令人信服,也从一个客观冷静的角度出发,看清了事态炎凉,小说以鲜明的艺术风格塑造了一个典型的农村妇女形象——祥林嫂,下面从几个方面来简单分析小说的艺术风格。

一、        深刻的主题,鲜明的对比

本文以《祝福》为题,有其深刻的涵义,“祝福”是鲁镇人们非常重视的祭祀典礼,祝福时大家沉浸在喜庆的气氛中,迎来了新的一年,而祥林嫂正是在这一片祝福声中离开了人世,她是个勤劳善良,安分守己的好女人,可是由于她的悲惨的遭遇,却被人们视为不祥之物,被人们所厌恶鄙视,甚至是那些同样是生活在底层的妇女们,祥林嫂受到了从夫权,族权到神权的压迫,终于离开了这个冷酷的人世,或许于她是一种解脱。本文无疑是一个悲剧,却用“祝福”为题,尤其强化了对照作用,有力地展现了封建宗法制度和伦理道德的残酷与虚伪,无情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二、        题材的选择,基于底层

作者从对知识女性的关注上,转而描写背负着几千年因袭重担的中国旧式劳动妇女。她们是生活在这个社会最底层的人群,她们比底层男人所受的压迫还要多,未嫁从父,已嫁从夫,夫死从子,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将她们紧紧束缚,让她们固守从一而终的礼教。她们没有一点自主选择的权力,甚至可以被人随意买卖。祥林嫂正是集种种悲剧为一身,她的丈夫死后,又被婆婆逼迫远嫁到深山,第二任丈夫死后,两岁的儿子又被狼叼走,经历了如此沉重的打击,鲁镇的人们又给了她精神上致命一击,祥林嫂最终无法逃脱出封建网络的迫害。作者把视角转向贫苦的劳动妇女,表达了作者对底层妇女的深切同情。

三、        人物描写,塑造典型形象

作者对祥林嫂的外貌描写,采用了白描手法。“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个活物”,作者用极其简练的语言,用“画眼睛”和“勾灵魂”的方法,对人物的神态描写的十分到位,此时,祥林嫂已经沦为一个乞丐,她已经彻底对这个世界绝望了,不再挣扎,对残酷的命运做出无声的反抗。“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脸颊还是红的”,这是祥林嫂初到鲁四老爷家的装扮,干净利落但精神饱满。在她儿子死后她仍然与先前的装扮一样,同样是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几段描写,是祥林嫂逐渐发生变化的过程,作者不惜重复性的描写,从眼光到血色,意在让读者能够鲜明的对比出祥林嫂前后的变化,更加深化了她的痛苦与遭遇。

作者对鲁四老爷的描写着墨不多,却把他虚伪,残酷的嘴脸刻画的入木三分。作者说鲁四老爷是个老监生,可见他并没有什么真才实学,只是花钱买来的虚假头衔而已,他的书房里的一边对联,和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则是最有力的讽刺。他大骂新党,而且骂的是康有为,而那时已经是辛亥革命时期,可见他根本不了解世事,区分不了改良派和革命派,只知一味的维护旧的封建统治,他的愚昧落后便显而易见了。鲁四老爷所代表的正是封建道德的维护者。他所代表的集团正是迫害万千劳苦女性的刽子手。

作者并没有重点描写柳妈,四婶等人物,对她们的描写也非常到位。柳妈在听厌了祥林嫂絮叨自己的痛苦经历时,便又提出另一话题来取笑她,问她为什么当初就依了,显然这并不是对她的同情,在她眼中,祥林嫂被迫再嫁是件耻辱的事情,在祥林嫂遭遇冷眼对待时,她还吓唬她说死后下地狱要被分成两半,无疑是雪上加霜,祥林嫂听了她的话散尽一切财产,在庙里捐了门槛,可是祭祀时仍然不让她参与,四婶总是说“祥林嫂,你放着罢!”,这句话彻底浇灭了祥林嫂燃起的一点点希望。同为女人,她们没有同情,反而以她为乐,批评她,嘲讽她,可见,当时那些妇女们的思想被束缚的有多深,她们完全是那些封建压迫者的同盟。

四、        巧妙的艺术手法

1.精神分析

鲁迅在多部小说里都用到了精神分析法,在这部小说里,作者对祥林嫂就用了精神分析法,文章中重复四次出现祥林嫂自述自己的悲惨命运“我真傻,真的”,对于经历过丧夫丧子的祥林嫂来说,那种打击是双重的,那种切肤之痛也是难以想象的。她不停地重复那些话,是因为她内心的极度痛苦和悔恨。从心理学上讲,人生的最大痛苦莫过于精神上的折磨与摧残,它不仅有损于人的身心健康,更主要的是,它很可能毁掉一个人的前程,导致悲剧,祥林嫂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2.精当的语言

在“我”问短工祥林嫂怎么了时,他回答“老了”,这是一种隐语,在当地临近祝福的时候,是万不可提起死亡疾病之类的话,不得已时就用一种隐语代替,这说明作者对风俗习惯的了解。作者说祥林嫂“大概”姓卫,祥林嫂连姓氏都不清楚,还被冠以夫名,可见她地位之低。在她第二次守寡后,“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而不是贺六嫂,这说明大家对她第二次的婚姻并不予以承认,可见她的悲惨境地。文章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各有意图,人们对祥林嫂的嘲讽,反应出大家的冷漠,毫无同情心。四婶反复说“祥林嫂,你放着罢”显然可见她对祥林嫂的嫌恶。文章精彩的语言与考究的用词,更符合人物性格。

3.巧妙的结构

《祝福》选取鲁四老爷家三次祝福的场景并作了细致的描绘,第一次祝福大典,祥林嫂辛勤劳动,干得愉快;第二次祝福大典,祥林嫂因再次守寡,被视为不祥之物;最后一次是祥林嫂在祝福声中悲凉地死去。这样的结构构思巧妙,使文章线索清晰,前后呼应,也有一种强烈的对比效果。

那是一个冷漠的时代,妇女们没有自由,没有权利,她们只能默然接受种种不公的命运却不能做任何抗争,祥林嫂的悲剧是偶然中的必然结果,封建社会的旧道德,伦理观,鬼神论,是真正逼她致死的刽子手。她是勤劳善良的劳苦百姓的代表,她的悲剧是所有女性的悲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