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了一说红楼之梦中戏(七):满眼荣华尽梦中

 水清木华kkxa19 2017-10-09




作者

了一

《红楼梦》第二十九回《享福人福深还祷福,多情女情重愈斟情》中写道:


这里贾母与众人上了楼,在正面楼上归坐。凤姐等上了东楼,众丫头等在西楼轮流伺候。贾珍一时来回:“神前拈了戏,头一本《白蛇记》。”贾母问:“《白蛇记》是什么故事?”贾珍道:“是汉高祖斩蛇方起首的故事。第二本是《满床笏》。”贾母笑道:“这倒是第二本也还罢了。神佛要这样,也只得罢了。”又问第三本,贾珍道:“第三本是《南柯梦》。”贾母听了便不言语。贾珍退了下来,走至外边,预备着申表、焚钱粮、开戏,不在话下。

这一段,写的是贾母带领众家眷,奉元妃的旨意到清虚观打醮看戏的情节。这是全书中唯一一次在神前为神唱戏,三本由神选出即“拈”出的戏《白蛇记》、《满床笏》和《南柯梦》。


先说“打醮”。打醮,道士设坛为人做法事,求福禳灾的一种法事活动。冬天到了,农事也暂告一段落了,人们为了感谢神灵带来一年的收获,祈求上苍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各种祭祀活动上演,以此来消灾免难、祈求上苍的赐福与庇佑。打醮的习俗由来已久。据《昭明文选》指出:“醮诸神,礼太乙”。而《隋书》中指:“夜中于星辰之下,陈放酒脯、饼饵、币物,历祀天皇、太乙,祀五星列宿,为书如上章之仪以奏之,名之为醮。”意思所指“醮”就是祭神的意思,其原始的目的,是古代农民百姓对天上神佛的庇佑,表示感谢,或祈求平安而举行的隆重祭典。祭典乃通过道士、和尚为媒介与鬼神沟通,这个活动称之为“醮”。其原始意义,主要在于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最后成为了祈神酬恩和施鬼祭魂合而二为一的民间祭典活动或传统节日。贾母带领众家眷到清虚观打醮,就是为贾家的荣华富贵祈福,祈求上天保佑贾家永远兴盛不衰。

再说由神选出的三出戏。头一本戏叫《白蛇记》。书中,贾母问是什么故事,贾珍回答说是讲汉高祖斩蛇起首的戏。这个情节有点奇怪。汉高祖刘邦斩蛇的故事取自司马迁的《史记 高祖本纪》,讲的是:刘邦以亭长身份替县里押送人去骊山修陵,中途人跑了大半。刘邦一琢磨,到了骊山,也得论罪当杀,索性就放了剩余的人。其中有十几个人愿意跟随刘邦,他们走到丰西泽,探路的说前有大蛇挡路,刘邦说:“壮士行何畏!”上前一剑斩了大蛇。走了数里,刘邦累了,倒在地上睡着了。后面的人走到斩蛇的地方,遇到一老太太哭,说她儿子为白帝之子,化为蛇横在路上,却被赤帝之子杀了。这些人以为老太太胡说八道,便想揍她,老太太却突然不见了。这些人赶忙追上刘邦,说了此事,刘邦很高兴,觉得自己有天命。这个故事传播速度很快,不久,沛县很多人都来归附刘邦。于是,刘邦就在芒砀山举起了反秦义旗,最终成就了一番帝业。


有没有表现这个故事的杂剧戏曲呢?有,元代白朴曾有杂剧《汉高祖斩白蛇》,又名《汉高祖泽中斩白蛇》,简称《斩白蛇》。不过此杂剧早已失传,而且它也不叫《白蛇记》。


那么,到底有没有叫《白蛇记》的杂剧戏曲呢?有,此戏是讲书生刘汉卿夫妻落难时救了一条白蛇,这条白蛇是龙王之子变化的,白蛇报恩,让刘汉卿衣锦还乡,一家团圆。这出《白蛇记》跟我们熟悉的《白蛇传》有些相似。其一,男主角刘汉卿和许仙的身份都是书生;其二,都是讲白蛇报恩的;其三,结局都属大团圆。《白蛇传》跟《白蛇记》还有点渊源,只不过后世戏曲《白蛇传》更强化了白蛇对爱情的坚贞不屈。

我觉得,书中的《白蛇记》其实是暗指《白蛇传》,因为《红楼梦》的主题与《白蛇传》极其相似,都包含追求自由爱情、抗争压迫、知恩图报的思想。至于曹雪芹让贾珍如此回答贾母,不过是故弄玄虚罢了。


《满床笏》确有此戏,说的是唐朝名将汾阳王郭子仪六十大寿时,七子八婿皆来祝寿,由于他们都是朝廷里的高官,手中皆有笏板,拜寿时把笏板放满床头(一说放满象牙床,故事详见《因话录》)。后来这个主题被画成画,编成戏剧,写入小说,在民间广泛流传。至明清两代,《满床笏》成了从官场到民间的重头戏。这出戏,用来借喻家门福禄昌盛、富贵寿考。

《南柯梦》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作品,写一个叫淳于棼的人醉后梦入大槐安国,官任南柯太守,二十年享尽荣华富贵,醒后发觉原是一梦,一切全属虚幻。后人因此用“南柯一梦”借喻世间荣华富贵不过是一场空梦。


仔细揣摩这样的三出戏,其实正照应了贾府的兴衰和结局。《红楼梦鉴赏辞典》中说:“《南柯梦》演淳于棼最后失宠见逐,则是不吉之兆,故贾母听了便不言语”。《红楼梦大辞典》中说:“小说通过神前所拈的这三个戏,暗示了贾府由兴起到极盛而终至败落的过程。……又特意安排在为贵妃做好事的打醮时,显然是出于作者有意的安排。”我觉得,这三本戏既是由神“拈”出,在神前唱给神听的,就暗示贾府的结局在冥冥之中已由天注定,难以逆转。正像贾母所说:“神佛要这样,也只得罢了。”这与元妃的旨意打平安醮求神护佑“家富人宁”的初衷,形成鲜明的反观。


从这个情节来看,可得出一句话:满眼荣华尽梦中。这句话,对于现在的人,仍然具有强烈的警示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