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些地方珍藏着老武汉的旧年华,可惜只剩下三分之一

 寒器 2017-10-09



巷口咕噜的砂锅汤,

巷尾摇着蒲扇的大爷。

一条条里份,

串起旧日武汉万千世相。



在武汉的里份遇见欧洲是很常见的事情,因为百年前的“开发商”们,已经比照欧陆风情打造武汉这些毛细血管了。

虽然细小,它们却承载了老武汉的生活记忆,一砖一瓦,都是江城的血肉和灵气

这些密布在武汉三镇的里份,常常恬静得让人怀疑,自己是不是穿越到了另一个空间?

在这里,生活变得信手拈来:推开门就散步,走两步就遇见熟人,跟熟人一聊就是一下午。

对于在写字楼忙到上厕所都带风的人来说,好奢侈!

这或许就是老街老巷的财富,当你被现代都市折腾到几近崩溃时,它们或许能包容你的焦灼和沮丧。

不过,在浩浩荡荡的城市变迁中,这些里份也在面临不一样的命运。所以,我走进那些老里份,看看它们现在是什么样子。


三德里

位于汉口车站路的三德里,建于1901年,是武汉年岁最大的里份,如今已经116岁了。

三德里曾盛极一时,是许多名人居住过的高档社区。正因如此,现在很多人感慨,它从繁华走向沉寂,没落了。

而置身其间,我觉得她现在也很有生机。这里的巷道比别的里份都宽一些,车和人来去自如,像个大宅院。

昔日的豪宅都已墙面斑驳,砖瓦脱落,但坐落节奏紧张的闹市,这里却有难得的逍遥。

孩子在门外沟渠边刷牙,老人在巷道里像吼儿子一样吼着爱犬,竹篙架起来,升起万国旗,一天忙碌就此结束,可以点根烟,在巷子口看车水马龙。

好像又回到116年前。这世上本无穿越,大概,三德里就是“穿越”本人。



坤厚里

在中山大道和一元路之间的坤厚里,我见到空间可以紧凑到什么程度。

这里有五排房屋,呈欧洲联排式格局,一条主巷把它们串起来,顶头还有房屋相连,半空空间也不放过,一座楼梯将面对面的房子接在一起。

1903年,和记洋行买地扩厂,华人买办杨坤山和他的副手黄厚卿合伙兴建了一条里份,用两人名字中的“坤”和“厚”命名,定名坤厚里。

这里的生活虽有几分拥塞,却也井然有序。

巷口的老饭馆,开了二十多年却依然没有名字,蜂窝煤炉上,砂吊子煨汤,正咕噜咕噜冒着热气。浓香在古弄里四溢,尤有烟火满地。

住在里份一楼的黄大爷说:“这里地势低,很容易积水。特别是隔壁楼栋,墙砖都脱落了,下雨就漏水,冬天也不防风,蛮担心他们今年冬天怎么过。”

不过他又说,虽然物质条件差点,但邻里之间相处特别舒服,平时活动也方便。说完他摆了摆手,伸个懒腰,很自如。

黄大爷正在与街坊交谈


泰兴里

胜利街的泰兴里比坤厚里“小4岁”,是上海商人投资所建,门牌虽小,走进去却别有洞天。

因为历史上这里曾是法租界,所以带着些法式风情。小巷两边分别排列着八栋二层砖木结构的楼房,红瓦屋顶,半拱圆窗,房前有小院墙。

现在的泰兴里是一片文艺圣地,老住户已全部搬走,旧日气息所剩无几,取而代之的是各色风格迥异的小店,咖啡馆、酒吧、艺术馆……

“一巷一口,一巷到底”,径直走完泰兴里,大概只需两分钟,但若停留下来静静感受它,你也可以选择在这城市缝隙里待上整天,看看花草,喝杯咖啡,除此之外,什么也不做。


汉润里

地处南京路,闹市中心,却自带剥离喧嚣的神奇能力,汉润里真是散淡,说是大隐隐于市的桃源一点也不为过。

汉润里始建于1917年,房子一般为两层连体楼,二楼单元之间有个小晒台,用来晾晒衣物与花草。

正在逗孩子的街坊,靠在躺椅上打盹的老人,一切都是生活最初的模样。

聊起“腾退”时,他们也是随遇而安、顺其自然。

“就在这出生,已经在这里生活了五十多年了。”

“政府行为啊,能有什么看法,把我们安置好就好。”

“拆倒不会,这都是受保护的老房子,拆了就没有了,以后会做文化街吧。”

汉润里很大,古老却一点都不破败,整个里分洋溢着一股祥和的气氛,难怪都说来到汉润里,仿佛“身处世外”。

▲ 典型的“石库门建筑”



保成里

遇见保成里,则是一个美丽的意外。 

与其他里份不同,这个在地图上搜索不到的小巷弄,没有牌匾,甚至连门牌都找不到。 

会走进去完全是因我的好奇心作祟,却像发现了一块宝地。 

▲ 保成里的入口,日光清冷


我像一个窥视者,穿过这道狭窄的墙角,原以为只是一处后院,却未想到转角后另有一番天地。 

保成里你可能不熟,但你应该知道保成路。那里的夜市开了很多年,夜晚喧嚣不已,而白天的疲倦,大概就收拾在保成里的深处。

房屋不高,底色是干净的灰调。那日天气忽明忽暗,可阳光却格外青睐这里。

▲ 来自四川的租户。拿着气球的小女孩见我拿着相机,兴奋地大喊“拍我啊,拍我啊”。


福忠里

福忠里位于中山大道北侧,20世纪20年代由张、王、陈三户委托比利时银行建成,是汉口唯一空间布局形似堡垒的里份。 

这里像是迷你版的汉润里,一条笔直的短巷,阳光调皮的撒下又抽离,放眼望去,满是绿意。 

▲ 年过六旬的张大爷在巷口张望,他在担心“腾退”的事情。果然,桃源里也有愁绪。


头顶晾晒的衣物随风飘舞,在这里时间是凝固的,空气是流动的。

嗯,是看得见风的地方。



同兴里

同兴里的前身是一座私人花园,1928年前后,生意大户徐、沪、刘等16家在此建楼,形成了居民区。

算是老武汉非常有名的里份了。我也终于遇见一条不那么安静的里份,行人熙熙攘攘,车辆川流不息。

如果说坤厚里是白头迟暮,泰兴里是返老还童,那么同兴里则依然充满活力。

有老人们搬一把藤椅坐在街边,或者提个环保袋在电灯杆旁闲聊,也有文青长裙飘飘,拿着相机左拍右拍。

开放的里份让生活从这里路过,也不阻拦想象在这里定格。


江汉村

一条笔直狭长的小巷,左边是灰白水泥砂浆房,右边则由红砖堆砌而成,下半部可以看出翻修过的痕迹。

这就是江汉村,兴建于1936年,是武汉近代最新型的里弄住宅。

因是由四所不同的营造厂兴建,所以建成了不同风格、不同样式的楼房。

现今的江汉村由原来的江汉村和六也村合并而成,与喧闹繁华的江汉路平行相对,却完全是另一幅光景。

近些年,六也咖啡、三圣居、M2画廊咖啡等一些小店在江汉村扎根入驻,为这里带来了人气,却并未打破它的静谧。

去六也喝一杯叫“汉口”的鸡尾酒吧,旧时光被镶刻进红砖瓦缝,被凝固在这儿的尘埃空气里,被谱写成诗意。

▲ 可能因为是阴天,整条里份都没什么人,和坐在屋外的老奶奶闲聊了几句,走时老奶奶乐呵呵地对我挥挥手,“欢迎常来啊!”。



鼎新里

建于1937年的鼎新里,名字取“三户鼎立,新起兴发”之意,藏在吉庆街小餐馆背后。

里内四栋二至三层青灰楼房,砖木结构,红平瓦双坡屋面,巷道清幽狭长。总体布局成十字形,较直巷来说更加开阔明亮。 

寓意日新鼎盛的鼎新里,而今四周被琳琅的餐馆所包围,于是鼎新里有了异常浓郁的烟火气,这也是和许多老里份截然不同的。 

巷口菜贩声、食客的吆喝声交错,穿堂风温柔吹过,那些声音也飘进了老武汉的耳朵。


洞庭村

洞庭村在老汉口统一偏清冷色调的里份里,像一股红色的暖流,带着它特有的气质,涌进你的胸口。 

属原英租界内,北抵鄱阳街,南抵洞庭街。 

清一色的红砖瓦面,清水外墙,砖缝细密,饰以水泥铁花栏杆与水刷石雕花门楣。

正在拍洞庭1号的门牌时,住在里面的大哥突然走了出来。 

他告诉我,与儿时记忆相比,洞庭村的风貌变了很多。就拿巷道地砖来说,以前都是青石板路,每逢下雨路面又光又滑,摔过不少狗吃屎。如今的地砖虽安全许多,但远没青石板耐磨,小轿车经过得多了,便留下坑坑洼洼。 

似乎不管时代如何变迁,有得有失却是世间恒久不变的真理。

我还去了被改建成大型购物区的辅以里,沦落为“女人大世界”的宁波里,变成现代社区的华中里……老武汉的里份各有不同命运。

学者王汗吾在《武汉里巷故事》一书中写到,武汉曾有大小里份不少于700条。但城市变迁,那些可以见到老人摇蒲扇、孩子跳皮筋的里份,已经不足三分之一。

很难想象, 

如果没有骑着自行车穿梭北京胡同的老炮儿,老北京还有几分成色? 

如果没有提着小菜在弄堂口眉飞色舞的老阿姨,大上海又会风韵几何? 

如果没有老城那些曲折的里份,和住在里面的老武汉,武汉会失去怎样的世相? 

它们为我们保留了那久违的招呼,没空的闲谈,在高层电梯里找不到的温暖。在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它们成了让我们偶尔小憩的城市缝隙。 

短短百米,浓缩百年,也收藏了老武汉的百态人生。



 | 李菲雨

 | 李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