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亚骑兵历史来看,单兵武器演进所遵循的规律并不复杂,也非一成不变,简言之就是随着生产力水平发展而不断完善、进步。 以北方游牧民族为例——依托内陆发达手工业的秦汉骑兵以工艺复杂的弩为远射兵器,并配备青铜或铁制长短兵器,而同时代的匈奴骑兵还在用动物骨头磨制箭头。但是等到南北朝中后期,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不仅装备了更加完善的马镫、马鞍,还建立了“甲骑具装”的强大重骑兵,他们手中的武器质量也得以突飞猛进。 比如建立夏国的匈奴贵族赫连勃勃大王,他就给制造兵器的工匠定下一条绝杀令——弓箭射甲不透,立杀弓匠;如果甲胄被射穿,就把制作铠甲的工匠杀掉。如此严苛到极点的军工生产标准,估计在中外历史上也算空前绝后了。 为什么要强调弓箭对于东方骑兵的重要性呢?因为战马只是赋予了东方骑兵以强大机动性,而弓箭则给了东方骑兵更多的战术选择——由于打击范围更远,东方骑兵借助强弓硬弩,就可对敌发起“不接触作战”。他们能够相对安全地袭扰、杀伤对手,发令预警(鸣镝),实施火力侦察,纵深迂回包抄的骑兵大集团战术亦由此应运而生。 书归正文。等到唐末及至宋代,北方游牧民族再次进占中原,骑兵武器装备更上一层楼,制作精良的复合弓得到普及,金国重骑兵“铁浮屠”身披外形如塔状的板条盔甲,手拿长枪、弯刀和狼牙棒如墙而进,威力惊人。南宋晚期,蒙古人在北方兴起,他们同样依托中原发达的生产力,极大地改进了武器装备。 看似到了明清时代,骑兵武器已经没有多少改进余地,实则不然。明代名将戚继光就组建过装备火铳的火枪骑兵,但其战法是先用火器阻击、杀伤蒙古骑兵,然后与之近战肉搏。后来随着火器发展,从波斯、奥斯曼帝国和中亚传入的比较轻便的火绳枪(鸟枪),在当时一些游牧部落乃至清军中都有大量装备。康熙年间给清廷造成很大安全压力的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他麾下2万多人马中,竟包括有8000至1.2万名火枪手(比例高达30%至50%)。 严格来讲,准噶尔骑兵已经不再是成吉思汗时代或者明朝所对抗的传统蒙古军队,而是一支兼具机动性和火力的火枪骑兵。史载,1690年乌兰布通之战期间,准噶尔军队居高临下用火枪狙击以密集队形仰攻的清军,使后者蒙受惨重损失,连国舅爷(康熙舅舅)佟国纲都被打成筛子而阵亡。 1731年的和通泊之战中,2.4万清军被6万配备火绳枪的准噶尔军队揍得几乎全军覆没,侥幸突围逃生的清军将领5处受创,其中竟有4处属于火枪伤。等到乾隆年间收复新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时,后者所率回部骑兵更是清一色的火绳枪,清宫珍藏的铜版画对此有生动描绘。 简单总结一下,从最大化地发扬骑兵纵马驰突的威力上来讲,冷兵器时代比较“趁手”的东方骑兵武器主要是——长矛(便于借助强大冲击力对敌突刺)、弯刀(相比直刀更容易握持和省力,且杀伤面更大)、弓箭(发射速度、命中率都优于早期火器)。 同样的规律在西方骑兵武器演化中也有体现,但也有比较大的差别——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骑兵因为主要配合步兵作战,所以装备的武器无非是短剑、长矛和简化的骑兵用盾(梭形)。而到了中世纪,骑士全身披挂板甲,能用的武器依然是改良过的长剑(西方人很喜欢直剑)、长矛和盾牌。您说弓弩?想都别想,高贵的骑士怎么可能去触碰贱民使用的长弓(马上用也不合适)和弩!中世纪后期欧洲倒是出现了火枪骑兵——其实就是装备1-2支短枪(单发)的重甲骑士。 再之后到近代前期(拿破仑战争是鼎盛阶段),西方骑兵武器反而“退化”到以马刀、长矛等冷兵器为主,当然也普遍装备火枪(散射效果并不好,难以对抗步兵方阵)。这是因为随着火器和近代步兵战术的发展,骑兵地位已大大下降,与其费劲巴拉地改进和加强骑兵装备,不如回归前者的核心价值——机动性和突击力强。为啥拿破仑眼馋自由散漫的哥萨克骑兵?还不是因为后者神出鬼没擅长打游击战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