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课笔记】IBD癌变的监测与诊治策略

 zhang5566 2017-10-11


IBD患者发生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rcinoma, CRC)的概率更高。UC患者患病10年、20年、30年发生结直肠癌的累计比例为2%、8%和18%。CD患者患病10年、20年、30年发生结直肠癌的累计比例为2.9%、5.6%和8.3%。但近来研究数据表明,CD患者发生结直肠癌的概率与UC患者类似。


西累计UC患者3561例,共发现29例UC相关结直肠癌(UC-CRC)。总体癌变率为0.81%,低于西方研究荟萃分析(3.7%)和印度单中心研究数据(0.94%)。高于韩国全国人群研究结果(0.37%)。发生癌变的平均年龄为48.3岁,低于我国散发性结直肠癌发病年龄10岁左右,低于西方国家UC患者发生癌变年龄(50.9岁)。





手术IBD患者的癌变风险


2015年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的一篇meta分析发现,结肠切除术或IPAA术后患者发生癌变的风险小。癌变的危险因素包括存留直肠和有结直肠癌史。2015年World J Gastroenterol发表的一篇文章,研究了342名进行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ileal pouch-anal anastomosis, IPAA)UC患者,47名发生结肠炎相关肿瘤。45名患者发生腺瘤,其余患者发生神经内分泌肿瘤或淋巴瘤。


IBD患者癌变的预后


一项挪威进行的随访20年的研究发现IBD人群患癌症之后,死亡率与普通人群患癌症没有差异。这可能的原因有:使用可作为化疗药物的药品进行维持治疗,对癌前病变部位有高度的临床重视,内镜活检的范围更广,对于发生癌变病变的部位处理更加激进。


肠炎相关结直肠癌发生机制


肠道的病变从炎症到异型增生最后发展为肿瘤。TNF-α,IL-6,IL-23等分子参与其中,相关的机制包括氧化损伤,端粒酶缩短,染色质不稳定,异常甲基化等。


监测与治疗


内镜因素:活检粘膜外观为腺瘤样,非腺瘤样或平的。粘膜活检取材位置,炎症的程度,疾病发病范围。


临床因素:IBD亚型,IBD确诊时的年龄,疾病程度,是否合并PSC,结直肠癌家族史。


组织学因素:异型增生的程度、范围,炎症的程度、范围,异型增生和炎症的相关性。


监测方式:白光加色素内镜是监测的主要方法,活检多点取材能提高检出率。


UC癌变监测和治疗流程图


小结:

内镜监测IBD癌变仍是主要方法,靶向活检更可行可靠,全结肠切除或内镜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式,5-ASA可能有化学预防作用



(本文基于学术会议内容个人学习笔记,不代表讲课专家观点,仅供学习交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