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个病来得有点太太太早! 顶级大咖帮你划了11个重点

 冬竹456 2017-10-12

作 者 / 刘 深       来 源 / 华医网

导 


根据米杰教授领导的持续30年的研究,我国18岁以下儿童高血压发病率为5%左右。

“20年前,几乎没有听说过儿童也会得高血压,但现在患病率逐渐上升。我国儿童肥胖人数已居世界第一,如不在儿童期就加以重视,将带来严重的健康损害!”


近期,国内儿童高血压研究开创者、国际健康与疾病发育起源学会委员、首都儿科研究所流行病研究室主任米杰教授,在“第三届中国儿童肥胖和高血压学术会议”上这样告诉华医网记者。

米杰教授(图片由首都儿研所提供)


早在1987年,米杰教授就领导研究团队开始进行北京市儿童血压研究,主持研制的儿童高血压评价标准和防治指南,填补了国内空白,并在极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相关研究的开展。根据米杰教授的演讲,记者整理出以下11个核心信息,供您学习参考。


儿童原发性、继发性高血压

大有不同


目前我国18岁以下儿童人群中的高血压以原发性高血压为主。主要表现为轻、中程度血压升高,多为一级、二级高血压。通常,患儿没有任何不适感、无明显临床症状。除非定期体检,否则不易被发现。其病因不明确。


儿童继发性高血压的特点则与之相反,血压显著升高,症状较重,常常伴有头晕、头痛、鼻出血、食欲下降、视力减退等,严重时会呕吐、惊厥、共济失调、偏瘫等。血压急剧上升时,可能伴有心绞痛、心力衰竭、肺水肿等。其病因明确,多因肾脏疾病、肾动脉狭窄、内分泌疾病或药物等。其中,肾脏疾病为首位原因,占80%。


检出率约5%,过了3岁就要测


根据米杰教授领导的持续30年的研究,我国18岁以下儿童中高血压的患病率或检出率为5%左右。年龄越小,检出率越低。小学阶段的检出率约1%,而初中及以上青少年检出率明显上升。她建议,3岁以上的孩子,如果有条件,每年体检时同时测量血压,将血压视为与身高、体重同等重要的生理指标。当存在下述高危因素时,如有高血压家族史、孩子经历早产、出生时体重过低或过高(正常出生体重范围为2.5~3.9kg)、目前处于肥胖状态、睡眠打鼾等,父母就要主动带孩子去医院检查接受专业咨询指导。


70%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占儿童高血压的70%,单纯舒张期的占10%。米杰表示,儿童与老年人的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在病理、生理机制上有极大不同。老年人多因动脉硬化导致,其收缩压与舒张压的脉压差非常大。


肥胖是最大“祸首”

其次是家族遗传


影响儿童高血压的因素很多,肥胖是第一位因素。不管是腹型肥胖还是全身肥胖,都与高血压呈正相关。其次是家族遗传易感性。此外,出生体重低、出生体重、宫内发育迟缓、早产儿等,以及盐糖摄入过高,儿童睡眠不足,运动不足等都会增加儿童高血压风险。


10%-40%高血压儿童

出现靶器官改变


“儿童的血压会伴随着身体发育、青春期激素分泌等而改变。那么儿童高血压会不会是暂时现象,是否会带来高血压靶器官损害?”会上,米杰教授的这一提问吸引了与会者的极大兴趣。


答案是肯定的。北京市儿童高血压研究结果发现,从被诊断为高血压开始,约10%—40%高血压儿童出现心、血管及肾等靶器官的改变,以左室构型变化为主,尤其向心性肥厚突出;其他靶器官改变还包括血管内膜中层增厚、动脉弹性降低、肾脏功能下降、眼底动脉硬化。此外,儿童高血压可持续至成年,如果不加以干预,约40%的高血压儿童发展将成为成年高血压病人。高血压儿童在成年后发生心血管疾病及肾脏疾病的风险明显增加。


最小9岁,动脉硬化就有早期改变


美国相关研究发现,最小9岁,就可以看到动脉硬化的早期改变。她认为,以脑卒中、冠心病、缺血性心脏病、肾衰等致死性结局出现的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发病于生命早期,持续隐蔽很长时间,到中老年后以致死性生命突发事件显现的疾病。


越早干预肥胖

致死性突发疾病风险越小


米杰教授表示,我国儿童肥胖以相当于成人10倍的速度在快速增长,防治形势十分严峻。如下图所示,绿色代表年龄,对肥胖干预越早,致死性突发疾病的风险就越小。如果从孕期、婴儿期就开始干预,效果最好;从儿童期开始干预也还不错;到了中老年再干预,对降低风险的效果相对较弱。


测量:袖带大小很关键


仪器和袖带的准确度,是影响血压测量的重要因素。测量时,必须参考儿童的年龄、上臂围,选择合适大小的袖带。大家可参考下表。


袖带型号与儿童上臂围及年龄参照表


标准:有个简单算法公式


考虑到性别、年龄、身高等都会影响到儿童的血压状况,因此儿童高血压的诊断需要有严格的标准。基于此,米杰教授主持制定了基于全国代表性数据的《中国3-17岁儿童性别、年龄别和身高别血压参照标准》(简称“表格法”),同时能预测结局发生风险。详细内容可登陆www.dohadchina.org专题专栏进行查询。


由于“表格法”过于复杂,不利于临床医生使用,米杰教授及其团队研制出一个简化的计算公式。它与“表格法”诊断儿童高血压的一致率高达95%。具体如下:

注:Age为年龄(岁);#基于“表格法”中的P95制定,用于筛查可疑高血压儿童


诊断:需三个非同日时点


当非同日3次测量的血压水平≥P95诊断为高血压。诊断后,还需要评估以下内容:一是高血压病因,是原发还是继发;二是血压水平真实性,高血压程度分级,P95—P99+5mmHg为1级高血压,≥P99+5mmHg为2级高血压为;三是靶器官损害及程度;四是其他心血管疾病或并发症。


治疗:别急着用药


由于儿童高血压多数是原发性高血压,与肥胖、不良生活习惯有关系,米杰教授建议,原则上不主张轻易用药物治疗,建议先采用非药物治疗,从控制体重、减盐、保证睡眠、避免过度紧张、平衡膳食、增强锻炼等入手。如果非药物治疗效果不好,或者血压急剧升高且症状明显,则该上药物时就该上药物。


如果出现高血压危象,通常表现为高血压脑病,需紧急静脉给药降压,应保证心、脑、肾等充足血供应,降压速度不宜过快,最初6小时降低的血压达到目标降压幅度的1/3—1/2;随后48—72小时内将血压降至基本正常。降压的同时,要积极控制惊厥,降低颅压,监测心肾功能。


“目前国内能用于儿童的降压药,实在少得可怜!我们希望以后能有更多企业关注儿童降压药。”米杰教授最后呼吁。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