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孔子那么穷?

 三平斋 2017-10-13
(摘录几位网友的讨论供大家参考)


孔子一生都在追求生命存在的意义,他有与生俱来的学识,但是这些学识与现实又相差太远,比如,世人追求当官,他也追求,但是做了官,他的理念沟通又同当世很难融合。比如,追求财富,他也追求,然而,他觉得很无聊。但是他做到了生育后代,安抚了父母心。

所以,他周游列国,不断在世间比较自己的想法和现实之间的差距,不断感悟生命存在的意义,从而找到真我。

比如,他提出的“天地君师亲”,他所有的一切学说都是以“天”为核心,可是世人不懂什么是天。他说的“地”,就是所能看到的,无论山河大地还是植物,动物,人类,都是他对照比较的对象。“君”,是指那些悟道了的人,他们拥有比自己更高的正理。“亲”,直观来说就是父母,没有父母,就没有生命,父母给了我们明理的机会。“师”是明理的导师,悟道的层次不一样,但是,他们是引导我们走向悟道的引路人。

君子,都是悟道到了一定层次的人。圣人,最少已经找到了真我的存在,或者如阿罗汉了脱生死的人。

孔子和老子的修行是有区别的,老子追求的是自我完善,有点象阿罗汉,但是悟道很深,专注在“天”的感悟,有他这个境界,了脱生死没有问题的,所以有庄子,八仙等这类后人。孔子把“命”放在核心,自度度人,所以广招徒弟,因材施教,有了后面的三千弟子,七十二闲人。因此,孔子更多的接近于佛教的修行。当然,孔子能说出“天命为之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他的修行肯定到了圣人的地步,比老子更上了一层。

正是他一生都在悟道,有钱没钱对他来说不是重要的,相反,没钱时悟道更加深入,理所当然,他一生都很穷。

很多人都觉得孔子束缚了人的思想,因为说这话的人根本不了解孔子说话的原因,比如“君要臣死”等,他是说前面做到了己所无欲勿施于人,就不至于会要你去死。但是如果没有做到,自己的欲望已经触犯了王法,要被处死,这个时候心甘情愿去死,哪怕临时之前能悟道都可以无怨无悔去死。

再有,君到底指什么呢?孔子那个时代把国王称为君吗?这个问题,是值得注意的。君在孔子心中绝大部分代表“天”,代表每个人的真我,而这个被污染的真我,记载着我们往世的一切,要你死一定是在往世你让别人死掉了后今世的报应,如果死之前认识到了这一点,该是多好啊!

人活在世界上,以生命为载体,以悟道为目的,以修行为方法,自度度人,潇洒走一回!



我认为孔子的穷恰衬映其思想的富,孔子完全有机会让自己富且贵,完全有机会随波逐流,完全有机会庸庸碌碌安逸一生,但恰恰相反他选择了人生最艰难的道路。战国之乱,民不聊生,已成常态。对于高高在上身为贵族阶层的人来讲,习以为常,我终身为贵,你就是百姓永远该是奴隶,这种思想认同在当时不仅仅是现实更是环境,而士族出身的孔子却能主动跳出这种天生的“不公平”,心中装着天下,百姓人民,“推己及人,天下为公,忠恕仁义”,这种胸怀见识恰和另一块土地上的牛人不谋而合,也及其形似,正是释迦牟尼,历史就是这么巧合和相似。一位圣人的思想影响中华文化几千年,成为中华文明的根,人类之幸,天道之意。这种穷脱离种种外相,名、利、声、色皆是浮云,其思想光芒直抵心灵,外在满足欲,内在丰盈心,心的足才是真富。


穷和富是相对。你多读点书你就知道,权利比金钱可怕,全世界的真理。孔子看来比我们现代人聪明,西方鼓励大多数人经商目的只有一个,就像中国古时科举鼓励聪明都去读书放下争权之心,社会聪明人都去经商,都去做学问,剩下的就好办。秦始皇最直接,焚书坑儒,秦始皇怕什么,怕失去金钱吗,怕失去权利吧,尊崇孔子是社会进步标准。你搞清楚,权利和金钱谁决定谁,就不会问这种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