篾匠,在中国是一门古老的职业,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用到很多篾制用品,但随着塑料制品的出现,篾制品几乎被淘汰。在浙江金华兰溪游埠古镇有一条手工艺街,街上就有一位篾匠师傅,据说他们家祖辈几代人都是竹编艺人。虽然做竹匠收入不高,现在年轻人也不愿意学,但是干了几十年了,有感情了,他一直没放弃,也打算一直做下去。 竹椅、竹篓、竹筛、竹篮……如今,当塑料、不锈钢、铝合金等制品越来越多涌入市场后,篾制品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篾匠这个行当也变得鲜为人知。 篾器业属“鲁班行”,供奉鲁班为祖师。民间传说篾匠这一行是鲁班的师兄张班发明创造的。张班的木匠技艺不如鲁班,却心灵手巧,能用竹子编制出各种日用物件。由于张班背离从师所学,搞起竹艺,便算作“偏门”,所以在江湖行帮中,篾匠地位就低于木匠。 正在店里忙着活计的篾匠师傅 篾匠活的精细,全在手上。一根偌长的竹子,篾匠师傅掏出不同样式的篾刀,把竹子劈片削条。从青篾到黄篾,一片竹竟能“批”出八层篾片。篾片可以被剖得像纸片一样轻薄,袅袅娜娜地挂在树枝上晾着,微风一吹,活像一挂飞瀑……篾片再剖成篾条,篾条的宽度,六条并列,正好一寸。然后是“拉”,将刮刀固定在长凳上,拇指按住刀口,一根篾子,起码要在刮刀与拇指的中间,拉过四次,这叫“四道”。厚了不匀,薄了不牢,这全凭手指的感悟与把握。可想,当光洁如绸的篾条,一根一根从手中流出,与其说是篾刀的使然,倒不如说是篾匠手上皮肉的砥砺。 编织竹器在中国是门古老的手艺,至今已超过2000多年。这又是一门辛苦活,一根完整的竹子,需要不断对剖变成极细的篾片及篾丝,然后通过篾匠的一双巧手,或编或织或拉或穿,才能编织出精巧、牢固、耐用的各种篾制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