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正文: 因通俗演义小说《杨家将》的传播与盛行,与杨家将对阵的契丹人被小说家描污成一群抢掠无度、嗜杀成性的野蛮人,直至今天,很多人了解国祚长达219年,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的伟大辽朝,竟是通过这部“游戏之作”才略知一二的,其中已成经典段子的不少故事,如“四郎探母”、“血战金沙滩”、“大破天门阵”等,是对真实历史的严重歪曲与误导。特别需要提示的是,那些被戏说的大辽君臣、被丑化的辽兵辽将,其故乡正是今日辽宁,甚至连《天龙八部》中那位义薄云天的萧峰萧大侠,居然也是辽宁人,其原型是葬于今辽宁北票莲花山的大辽宋国王耶律仁先! 金庸武侠名著《天龙八部》中的大侠萧峰剧照(资料片)
言及中国历代王朝间的承继关系,长期以来,形成了若干约定俗成的固定词组,如:秦汉、隋唐、唐宋等,但这些词组所传递的岁月声音因掺杂过多“重汉轻胡”的中原式表达,难免以先入为主的主观态度替代了历史真相的本来面目,自然会误导后人对光阴脉络的客观认知,如“唐宋”之谓。 世人仰慕唐朝,是因为盛唐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时代。在李唐王朝的殿堂上,除中原汉人外,胡臣胡将触目皆是,如长孙无忌、尉迟敬德、屈突通、哥舒翰等。唐太宗李世民能用“胡语”与突厥颉利可汗直接交流;唐太宗的儿孙辈中(如太子李承乾),不少人“状貌类胡”;唐太宗的爱将秦琼据说一个汉字都不会写,一句汉话都不会说……因为这份不设羁绊的民族融合,因为这份无分你我的彼此认可,唐王朝才人才济济,名扬四海,但鲜为人知的是,承接大唐风范的却并不是人们熟知的彬彬赵宋,而是起家辽西的弯弓契丹。 云南保山施甸人蒋汉雄,契丹耶律皇族后裔(张松摄) 在大辽王朝的权力机构里,契丹人、汉人、奚人、回鹘人的身影无处不在。契丹人建立的大辽王朝,是一个类似唐朝的多民族联合执政的强大政权,其国政、气度与包容,都是原汁原味的唐风,连唐朝的丝绸之路,契丹人都原封不动地接了下来。 契丹人曾是唐王朝的属下、亲戚,亦友亦敌,历经289年漫长而艰难的融合,契丹与唐终于化为一体。唐亡九年后,阿保机即建国,大辽即大唐,这与半个多世纪后才出现的赵宋王朝没有丝毫关系,所以准确地说,应该称“唐辽”,不该叫“唐宋”。 当然,宋朝是有贡献的,它承继了唐王朝的“柔软的文化”,想起宋,世人就会温暖地忆及繁荣的汴京、精美的瓷器、华丽的绢绸、以及“清明上河图”,所以,一些国家称宋之后的中国王朝为“支那”,意为瓷器,指代精致的文明。但重文轻武的奢华北宋,最终迎来的是什么呢?是“靖康之耻”! 那么,“契丹”又意味着什么呢?它指的是镔铁,是镔铁打造的寒光四射的刀,是那种“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亮剑精神!契丹二字的背后,折射的是大侠萧峰的胆识与忠勇,是萧太后与韩德让间忠贞不渝的爱情与亲情,是立身立家立国的血性与骨气! 辽王朝,是由游牧民族的契丹人创建的。因辽朝地域广大,境内有大量从事农耕的中原俘虏及原住民,如渤海人及燕云十六州的汉民等,游牧与农耕两种迥异的生产方式,势必引发双方在生活习俗、思维方式、行政体制等一系列方面的分歧乃至对峙,对此差异,契丹统治者并未采取“大一统”的强制手段,而是采取了灵活有效的“因俗而制”的治国方针,既确保了各族的和谐发展,又促进了中原汉文明及以契丹为代表的北方游牧文明的大融合。特别是在辽宋两国达成“澶渊之盟”后,中国南北地区进入难得一见的长达119年的和平岁月,史载“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长者),不识于戈”。辽宋两国结束了长期的战争状态,节省了大量军费,有助于双方开展边贸交流,更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全面发展。 契丹文字学家刘凤翥先生题写的契丹小字:契丹,发音kitayi(张松摄) 辽国极盛时期,疆域北至外兴安岭,南据燕云,西近阿尔泰山,东临日本海。因立国时间长,疆域辽阔,机构完备,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政权成熟度和历史影响力都远超以前的匈奴、柔然、突厥、回鹘等北方游牧民族政权,成为后起的北方诸民族建立统一王朝的政治榜样,在中华政治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辽朝统治者创造性地创造并实行了“因俗而制”的统治政策,首创北、南面官制,即《辽史。百官志》记载的“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官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官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史称“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因俗而治”是有辽一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体现了契丹统治者的远见卓识,并对后世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辽朝任用官吏“事简职专,朴实,不以名乱之,其兴也勃焉……”也就是说,虽然实行了北、南两面官制,但机构并不臃肿,且责权明确,落实到人,官府人员精简,行政效率较高。 中国北方的游牧、渔猎民族都能征善战,如匈奴、柔然、突厥、女真,但对其战斗力客观排榜,一是慕容鲜卑,二是宇文鲜卑,也就是后来的契丹族,慕容谢幕后,契丹便无人可制了!契丹人,是“天生的战士”! 辽亡于金,与其说是被女真人打败的,不如说是被自家内讧闹垮的,后来元灭金,打先锋的多是契丹人。蒋汉雄的先祖耶律突花,是铁木真最早的结义兄弟,铁木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成吉思汗,但别忘了,大元江山,至少一半是契丹人打下来的。在元金决战的三峰山之役中,数万蒙古军在有契丹血统的主帅速不台的卓越指挥下,居然将数倍于己的十五万大金精锐彻底打崩,这十五万人是金朝最后的家底了,此战崩溃后,大金国也便宣告气数已尽。被俘的金军主帅完颜合达临死前被带到这位契丹蒙帅帐前,说我输得心服口服,能见您一面,都是我的荣幸啊! 契丹武士的战斗力天下闻名(资料片) 世人称颂杨家将英勇无敌,诸如血战两狼山、大破天门阵等,但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客观态度,回归真实的历史可知:杨家将除了依托雁门关等有利地形,打了几场规模不大的反击战外,总体上是干不过契丹人的,杨业最后也被契丹人俘虏了;宋太宗统率锐气正盛的大宋虎狼之师,攻打辽南京(今北京)势在必得,结果大腿挨了两箭,乘驴车狼狈败逃,之后就再也不敢去了;大辽名将、辽宁阜新人耶律休哥一露面,宋朝小孩都不敢哭,“令小儿止啼”;辽太宗耶律德光去打猎,趴在草丛里的老虎吓得头都不敢抬,那地方叫伏虎林……契丹人的威猛,绝非浪得虚名。 别苛求宋人,当年的契丹人,没人打得过。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据传是战神下凡,但见到法库人萧袍鲁,就跑;唐军号称天下无敌,但得分对手是谁,武则天的三十万大军,被契丹人李尽忠、孙万荣随随便便就给灭了,想起这二位,武则天晚上都做噩梦!即便是那些败阵的宋军将士,也是在五代十国的兼并战争中百战余生的勇武之士,责备他们懦弱、胆怯,绝非公允之评,但有道是“强中更有强中手”,谁让他们倒霉碰到了契丹? 善战的辽宁契丹人,绝非嗜杀的武夫,多出忠勇之辈。金庸说,他心中的真英雄非《天龙八部》中的大侠萧峰莫属,一查历史,此人的原型居然是大辽宋国王耶律仁先,今辽宁北票人! 萧峰原型为葬于北票的大辽宋国王耶律仁先(张松摄) 这位萧大侠,无论是其血统出身、所处时代,还是其品性情怀、遭际生平,与葬身北票莲花山下的大辽名臣耶律仁先几乎如出一辙!众所周知,金庸先生不仅是卓越的小说家,更是底蕴深厚、研究精深的史学大家,其笔下角色与历史中的真实人物吻合度竟如此之高,这难道仅仅是巧合? 耶律仁先曾作为辽国特使出使宋朝,最终说服宋仁宗以增加岁币的条件与辽国媾和,史称“庆历增币”(辽国称之为“重熙增币”)。在这场敏感的两国谈判中,耶律仁先表现得不亢不卑,既为辽国获取了实利,不失尊严,同时又最大限度地照顾了宋朝的面子,避免了事态升级,使得两国睦邻友好的大局得以良好维系,不辱使命。耶律仁先回国复命,辽兴宗龙颜大悦,命他出任同知南京留守要职,还赐诗称颂,欣赏之情溢于言表。 萧峰与耶律仁先的人生最大亮点,也是二人事迹的最大交集是:平定叛乱,挽大辽帝国之狂澜于既倒。小说中的萧峰因在乱军中救辽道宗一命,备受耶律洪基信任,八拜结交,对其以“义弟”相称。现实版的耶律仁先所经所历更是惊心动魄,如果不是他在危难时分挺身而出、明辨是非,剪灭耶律重元父子的犯上作乱,辽道宗恐怕早已命丧黄泉,大辽帝国极可能因这场内乱而四分五裂。毫不夸张地说,对辽道宗、对大辽王朝,耶律仁先皆有再造之恩。 事变后,辽道宗对参加叛乱的大批官员严加诛杀,对平叛有功的臣僚不吝封赏。辽道宗执着耶律仁先的手,感激涕零地说:“平叛皆卿之功!”加封耶律仁先为尚父、升官为北院枢密使。辽道宗亲自撰写嘉奖耶律仁先的文章,还下诏画《滦河战图》以表彰耶律仁先的不世之功。而这一惊心动魄的辽廷事变,日后成了金庸先生创作“萧峰救主”重要桥段的素材蓝本。 萧峰、耶律仁先不仅事迹类同,二人的执政风格、情操风范也吻合对接。萧峰待人处事,义字为先,故名扬武林、世人敬仰。耶律仁先忠贞为国、心不容奸,辽国臣民视之如父母。 清宁初年,耶律仁先担任南院枢密使,因遭耶律化哥诬陷,被贬出任南京兵马副元帅、守太尉,改封隋王。清宁六年(1060年),耶律仁先再度担任北院大王,百姓走数百里前往欢迎,就像见到父亲和兄长一般。 咸雍元年(1065年),耶律仁先被加官于越,改封为辽王,与耶律乙辛共同主持北院枢密事务。于越是辽代的官名,来自突厥—回鹘语,意为“官人、智者”,形容词意为“尊敬的”、“贤明的”,位于百官之上,无具体职掌,虽是“大之极矣,所以没品”的荣誉官衔,却是辽代君主对功劳最大臣子的最高奖励。在辽代219年的统治期间内,只有10人被拜为于越,也有说法称,被封为于越只有3人,无论按那种评法,耶律仁先都牢牢占据一席于越之位。 过来,奸臣耶律乙辛倚恃宠幸,违法行事,耶律仁先阻劝遭恨,出贬担任南京留守,改封晋王。在南京,耶律仁先存恤孤独,禁绝奸恶,宋朝闻风震慑畏服。而在《天龙八部》中,被辽道宗封为南院大王的萧峰在任上同样知人善任、抚境保民,深获辽国南京军民的衷心拥戴。 无论辽兴宗、还是辽道宗,对耶律仁先这位国之栋梁均信任有加,常令其独当一面,委以便宜行事之权。点评耶律仁先,《辽史》赞誉有加:“滦河之变,重元拥兵行幄,微仁先等,道宗其危乎!当其止幸北、南院,召塔剌兵以靖大难,功宜居首……仁先齐名休哥,勋德兼备,此其一节欤!”将耶律仁先的功勋与大辽百战名将耶律休哥相提并论,实乃后世史家的公允之评。 辽宁北票莲花山,耶律仁先的家族墓地在此山山脚下(张松摄) 近现代历史中的契丹后人,其事迹同样可歌可泣。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候,定居于今滇西、已改为阿、莽、蒋等姓的契丹后裔于怒江东岸的惠通桥,联手各兄弟民族血战日寇,惊险万端地保住了中国的大后方,为日后的战略反攻,赢得了时间;今天,那位心系百姓、感动中国的云南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民间说,他,就是契丹后人…… 契丹人今天还在战斗,如缅北的果敢人民军,区区几千游击队,数万装备精良的政府军居然奈何不得,且每处下风,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有人到云南施甸一查族谱,顿时恍然大悟,原来他们竟是契丹后裔,是辽太祖的子孙呢! 契丹人所建立的大辽王朝密切了我国北方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促使了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借鉴与交融,从而直接影响了辽、宋之后的未来中国走向,我国多民族国家的最终形成,大辽王朝功不可没。 在世界历史上,辽代也有着重大影响。通过丝绸之路,辽朝与西域、西亚、东欧地区保持着密切往来,这些地区一度将“契丹”作为中国的代表称谓。辽朝灭亡后,契丹皇族耶律大石带残部退向中亚,建立了西辽王朝,又将辽朝国运延续了90余年,这些契丹人带去了中原的先进文明。13世纪晚期,著名的阿拉伯兵书《马术和军械》,把从中国传过去的火药配方记为“契丹花”,管状火器记为“契丹火枪”、“契丹火箭”。今天,一些中亚人仍称法院为“衙门“,称警察为”捕快”,这是当地民族语言交流中留存至今的“契丹记忆”。 有人将契丹文明喻为“雕花的马鞍”,精雕细刻、金光闪烁,即便时隔千年,仍流溢着韵味悠长、含蓄隽永的光阴之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