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撩不起痛点,再多的“流量”也是扯淡!

 一沙一世界2gd2 2017-10-13
总能听到关于“流量”的声音,一篇10万+的文章就好像能挽救一个产品似的,所以,我们今天想谈谈关于“流量迷恋症”的问题, 如果我们不解决文中的这5个问题,再多的“流量”都是徒劳,根本不会给你的产品带来你想要的转化和销量。

一碗狗粮,在你面前展示多少次,你会选择去吃?

答案很简单:展示多少次你都不会去吃。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

对于某些事情,单纯地增加展示曝光,并不会有效果。

而在很多人眼里,营销就是不断地获得流量、吸引曝光,好像不论什么产品,只要有足够的曝光展示,用户就会买单——我们称之为流量迷恋症

前几天,有一个养老社区的项目,大体的服务是老年人把房子转让给他们,然后他们让老年人住进老年养生社区度过余生。这个项目在线下线上等各种媒体上购买了大量流量投放广告,结果收效甚微,几乎没有任何转化。

为什么呢?

其实你只要用1分钟时间,把自己假设成一个中国的普通老年人,就会发现这个方案不靠谱:

“你今年65岁,退休职工,攒了一辈子钱买了一套房子。然后偶尔路过公交站牌,看到一个‘XX之家,把你的未来交给我’这样的广告,就会回家把宝贝房子转让给他们,然后安心住进社区?”

当然不可能。实际上,即使这个广告投放量再增加10倍,最终转化的用户量也肯定屈指可数——用户的“动机”、“信任”等问题都没有解决,即使呈现再多次广告,又有什么用呢?

实际上,现在的很多企业市场部门和经营者,一直非常流行这种简单粗暴的办法:不管用户的接受度,不管用户的行为门槛,不管产品黏住用户的能力,只管获取最大的流量就行了。

在这种情况下,营销经理不再是营销经理,变成了“流量管理部部长”;用户也不再是“拥有不同动机、喜好、性格鲜明的个体”,而是统统变成“流量”。

所以,为了做营销,我就只需要把产品包装好,把卖点讲出来,然后大规模推向给用户就行了。毕竟只要有足够的人看到,达到一定的量级即使靠运气也能转化一些用户回来吧。

当然不是。实际上,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投入几十万预算买流量和曝光,结果转化了个位数的下载用户;公众号发了无数红包,吸引一大波新粉丝,结果阅读量还是维持原样。

为什么大量的流量总是没有用?

1、

为了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先知道“为什么有些时候,单纯曝光就管用”,以此来找出众多营销人员患上“流量迷恋症”的原因。

实际上,之所以有时候单纯的流量(展示和曝光)能成功,是因为心理学上有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纯粹接触效应。

纯粹接触效应是指,某种外部刺激(比如产品信息),仅仅呈现的次数频繁,用户就会变得对它越来越喜欢。

之前有心理学家做过实验,给一群人重复呈现一组相片,结果发现,随着呈现次数的增加,他们对相片上所有人的喜好都增加了(不论是长得美的还是长得丑的)。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们天然会更加喜欢熟悉的事物,当一个东西变得越来越熟悉,我们往往会越来越喜欢。

越熟悉,越喜欢,所以大量的曝光曾经直接带动了很多产品的销售。

可是为什么有些时候,单纯的大量产品信息曝光不管用呢?什么时候,“纯粹接触效应”会失效呢?

我们知道,任何的广告,本质上都是为了影响决策(比如本来我想买汰渍洗衣粉,而看了广告后买了雕牌洗衣粉)。

而单纯的产品信息、卖点曝光,能够直接影响的决策,实际上仅限于低认知参与的决策。

比如:你本来没有打算买一个拖把,但当你走在电梯口看到了分众广告,一个能够处理各种毛发的拖把,很诱人,就想下单买。这个决策对你来说不重要(买错了拖把反正没什么损失)而且决策复杂性低,所以投入的脑力非常少,算是低认知参与的决策。

对于这类既不复杂、又不重要的决策,简单的信息曝光,大规模投放,实际上一定能带来销量(比如:把一种巧克力挂满橱窗,即使没有任何文案,买巧克力的人也一定会增加)。甚至仅仅把名字喊出来,都会直接增加销量。

高认知决策的产品,单纯曝光很难产生实际作用

2、

而对于另一种决策——高认知参与决策(比如把房子卖给保险公司,老人住进养老社区,留学去哪个学校),单纯的大量曝光就没有太大直接作用了。

当一个产品满足以下这些条件,往往就属于高认知参与决策,单纯的曝光很难产生实际作用:

  • 决策重要性高(比如买房很重要,买拖把不重要)

  • 决策复杂程度高,需要信息调研(比如决定留学去哪个学校很复杂,决定买哪个巧克力很容易)

  • 违反过去的习惯(比如住进老年社区和用户过去的习惯不一致,需要慎重考虑)

如果不解决这5个问题,

有再多的流量也无法带来销量

对于这些“高认知参与度”的产品,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无论曝光多少次,都难以被购买:

  • 1. 理解问题

  • 2. 动机问题

  • 3. 信任问题

  • 4. 行为门槛问题

  • 5. 群体规范问题

小企业往往“差异化过度”

比如上面的养老社区项目,如果老年人能够充分理解养老社区的状况,能够事先产生动机(比如家人鼓励),如果充分信任这个品牌(比如有背书),如果初期行为门槛很低(有尝试期),如果普遍老人群体觉得这个选择好(群体影响),那么这时候,曝光才会产生价值。

而只要上面的任意一个问题没有解决,不论多大规模的曝光可能都没有用。(而且每一个问题的解决,不只是一个广告和一个活动就解决的,而是一种消费者研究的过程,从而得出最恰当的营销行为)

如果你是一个拥有超乎寻常功能的全新科技硬件(即便是当下流行的VR、AI概念),只要用户难以迅速理解你是什么,那么打多少广告都没用。

如果你是一个理财产品,只要用户缺乏基础信任,那么带来1个亿的点击量,都没用。

实际上,这就是我们想要说的“关键限制因素原理”:

在一个系统中,

当一个关键环节存在阻碍时,

其他任何环节的提升都没有意义。

一些非洲国家本身的社会矛盾没有解决,联合国每年空运再多的粮食,提供再多无息贷款、技术支持,本质上也不会改良这个国家。

同样,对于一个“高认知参与度”的决策,只要上面5个条件,任何一个条件没有满足,那么增加再多的曝光,都是没有用的:市场就是这么现实。

1、理解问题

当用户无法对产品本身建立充分理解的时候,往往再多的曝光也缺乏效果。

比如这个广告中,用户看了之后无法迅速在脑海中建立理解,最终可能不论呈现多少次都没有用:

很多不知道它是什么?(湿拖机器人)

这个时候,最经常的做法,往往是:利用用户已经理解的事物,来解释未知事物。

比如当年第一代iPhone,乔布斯没有直接说未知概念“智能手机”,而是先说“一个大屏iPod+一个手机+一个上网浏览器”。

那么,你需要掌握,如何表述信息,让用户理解更易理解你的表达并接受。

怎么做呢?首先来看个问题:

你可能经常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向别人解释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而且对方还缺乏理解这个概念的背景知识。

比如:

  • 你过年回家向吴阿姨介绍“什么是产品经理”,向张大叔介绍“金融”专业;

  • 新电影上市,制作方让大众和新闻媒体了解这是什么风格的电影;

  • 创业者偶遇投资人,在电梯内1分钟解释自己的商业模式;

  • 公司宣讲会,HR向提问的应届生解释 “我们的项目助理岗位,实际上不是秘书,而是XX”;

甚至,你向朋友推荐一个全新的智能硬件产品,或者他没有吃过的一个水果。

这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困难的任务——在短时间内向0基础的人解释一个复杂的概念,这意味着你需要在相当简单的信息中装进去更多的内容。

但是文字本身的表现力总是有限的,你又怎么能在短时间内装进去这么多内容呢?

实际上这是可以做到的,方法就是:利用对方已有的基模。举个栗子!

假设你需要跟朋友介绍一种他没有见过的水果,第一种介绍方法是:

“这是一种水果,长在树上,长大约5厘米左右,宽大约2厘米,外面有厚厚的绿色的皮。外面的皮是不能吃的,剥开之后是另一层褐色的皮,干干的,不是很厚。再剥开这个皮之后,就是可以吃的果仁了。果仁吃起来很脆很香,含有很多油脂……”

第二种介绍方法:

“这是一种类似核桃的果子,和核桃大小、口感等各方面都差不多,区别是外形更加细长,而且壳更薄,更容易剥开。吃起来比核桃更脆,而且没有苦味。”

=上面的方法,同样是介绍“碧根果”,哪种更容易让人瞬间理解呢?显然是第二种。

因为第二种解释跟对方的已知概念(核桃)联系在了一起。

我们知道,关于“核桃”这个概念,对方已经建立了一系列的印象(比如核桃是长在树上的、核桃仁是脆的等)。而这一系列的印象就叫做一个“基模”(这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首先提出的)。

对于一个人来说,建立一个全新的基模是非常难的—那意味着大量的未知信息,所以我们小时候花费了很大精力才认识了什么叫做“桌子”。

但是在现有的基模上加以修改是非常容易的,因为这仅仅意味着少量的新信息。(比如一旦你知道了什么是“会议桌”,继续理解什么是“电脑桌”就容易多了,甚至继续理解“windows桌面”都容易多了)

比如请你记忆下面这一串数字,你看看需要多久:

1221084907987109

如果把这一串数字重新排一下序,你看看需要记忆多久:

1949197820082017

我想明显是后者记忆更加容易。因为前者你难以同头脑中已有的“基模”联系起来。

但是对于后者的数字,你就很容易跟大脑中已有的“基模”联系起来—你只需要记忆“建国”、“改革开放”、“北京奥运”、“今年”这4个基模就行了。

正是因为各种各样基模的存在,才让我们更加方便、不费脑地理解复杂的信息:

描述一个人的长相很麻烦?你会说她具有Angela Baby的脸型和舒淇的嘴型。

跟外国人描述《小苹果》很麻烦?你会说这是中国版的《江南style》

跟投资人1分钟内讲清楚商业模式很困难?你会说“我是装修市场的小米模式”。

因此,如果你想让别人迅速地理解一个全新的概念,就一定要利用对方已有的基模—看看他过去的记忆中,有哪些跟这个概念类似的地方。

使用“基模”可以加快别人的理解,但是为什么很多人尤其是“专业人士”很不喜欢用?因为这种“加快理解”是以牺牲准确性为代价的。

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大家可能并不需要也不想要理解准确而严谨的知识,这时候你就需要找一个对方已经理解过的事物,并且在这个基础上修修补补。

用户需要的是易于“理解”,不是严谨

2、动机问题

对于高认知参与的产品购买决策(比如从来没用过的智能水杯),如果不解决动机问题,让用户先产生需求,那么再多的曝光也没有效果。

解决用户动机的关键,就是让用户在关注产品之前,先关注自己——意识到过去的行为存在某种不合理,从而渴望通过购买产品来解决。

比如:一款200元的洗发水,单纯靠鼓吹产品优质,很难卖出去(因为不符合过去习惯),但是先让用户关注自己过去的某种不合理,就容易多了:

“你用着上千块的香水,但是却用39元超市开架洗发水”。

要发布新产品,改变消费者的习惯,就必须先让他们关注自己。

这样写,就唤起了用户的痛点,让用户从“难以接受改变”的状态,变成“想要寻求新方案”的解决状态。而这时候,让他们开始关注你的产品,才是成功的。

如何让用户开始关注自己,唤起痛点,产生改变的动机?

无数文案教材说了“要抓痛点”,“要直指人心”,“要让人有购买动机”,那么这种痛点和动机到底是哪里来呢?

其实很简单,回归到心理学最基础的定义,任何的动机和需要,都源于一个“没有被实现的目标”。(心理学对“需要”的定义:一个没有被实现的目标。)

一般情况下,人都是不想改变的。我们习惯了用普通杯子,即使看到智能水杯,第一反应也是不会买。

那么如何刺激这种“没有被实现的目标”?

我们知道,人有两种状态:理想状态(我理想的样子)和现实状态(我现实的样子),在绝大部分情况下,理想状态和现实状态是重合的。

比如一个成绩一般的学生,接受自己的成绩一般(现实状态),同时也认为自己成绩也就这样了,基本也不会更好了(理想状态)。

而要刺激动机,要让人改变,就必须让“理想状态”和“现实状态”之间产生缺口,从而出现一个“没有被实现的目标”。

一种方法是降低一个人的现实状态,让一个人意识到“问题”,比如说“孩子啊,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另一种方法是提高一个人的理想状态,让一个人意识到机会,比如说:“孩子,俞敏洪当年英语学习也不好,还不是最终成功了?努力一下你也有机会”。

总之,如果想要改变顽固不化的消费者,让他们可以接受某种“新产品”,就需要让他们的理想和现实之间产生缺口,而创造这种缺口,有且只有2种方式:

1.给他们一个问题—降低现实状态

2.给他们一个机会—提高理想状态

先试错,再试对(发现好,大规模复制)

3、信任问题

对于高认知参与度的产品,因为该决策对用户来说往往很重要(比如卖房子),所以就需要事先解决信任问题。

如果信任问题没有解决,那么再大的曝光也不会带来效果。

比如之前遇到一个P2P理财产品的项目,在广告中花费大量篇幅在讲超高收益率,打出去后结果转化率很低。

这是因为基础的信任问题没有解决(即使解决了动机问题)。

而优秀的营销方案,则经常能准确识别当下阶段的限制因素(比如信任问题),并且通过广告等方式来解决。

比如有个手机贷款APP飞贷,主打“随借随还的手机APP贷款”,应该在广告中主要解决什么问题呢?

首先“理解问题”非常容易解决,因为贷款产品非常简单,没有人会不懂“什么是贷款”。

然后“动机问题”也容易解决——传统银行贷款手续复杂,用户痛点非常明显,已经不需要大力激发。

那么最难解决的就是信任问题——作为一个创业型企业,贷款的信任问题就变成了相对银行的劣势,可能会变成用户决策的关键阻拦因素。

所以,当时飞贷的广告诉求中,主打“信任”问题,整个突出“唯一入选美国沃顿商学院的金融案例”,通过背书作用来减少不信任对用户决策的阻拦。

4、行为门槛问题

“高认知参与”的产品,之所以经常让用户思考再三,以至于“单纯大量曝光”难以起到作用,重要的原因是它们往往有非常大的行为门槛——用户需要做的决策太重要。

比如上面的养老社区案例,直接鼓励视房如命的老人“抵押房产,把下半生交给我们”,显然行为门槛太大,而人无法简单通过看一个广告就做出这么大的一个行为。

所以,既然广告的鼓动力有限,无法让用户做这么大一个决策,就需要降低行为门槛——让广告促使用户做一个小行为。

比如:如果养老社区的广告,不是鼓励老人“抵押房产”,而是向老人描述一种极端美好的老年生活(住别墅、每天被人照顾、免费曲艺表演等),然后引导老人参加某个聚会或者关注公众号,就容易多了。

毕竟“看到诱人的广告,然后去参加聚会”这个行为就更加容易做出。

之前遇到一个做智能儿童水杯的,准备在幼儿园做儿童活动并且贴广告,一开始广告的思路是让别人购买水杯,换一种全新的喝水方式。

这明显感觉到对于只看几秒钟的海报广告来说,这个难度太大了。广告人需要用几秒的时间,让用户理解什么是智能水杯、刺激他们产生动机、建立信任等,然后促使他们改变过去的习惯,一下子买一个几百块的杯子,这显然不太现实,最终转化率也会非常低。

所以我们建议他把广告换成对幼儿园活动的广告,通过海报广告促使儿童和家长参加他的活动,然后通过活动来转化用户购买——对于一个几小时的活动来说,达到这些复杂的目标就容易多了。

总之,有些购买决策对用来说是非常大的行为(比如抵押房产),用户几乎不可能单纯扫一眼海报就能做出这么大的行为。

巨大的行为门槛,将会导致不论增加多少曝光,广告的转化率都会非常低。

所以,你可以想办法降低用户的行为门槛,比如:

刺激用户试看、试用而不是购买(所有的房地产广告,都是刺激用户去看房,而不是直接刺激他们去买房);

刺激用户去你的另一个营销活动(比如上面讲的聚会);

刺激用户先尝试你的免费产品(比如打广告让用户关注公众号);

降低用户的后悔成本(设置购买后的反悔期等)

这些方法都可以降低行为门槛,放大广告的效果。

好产品,需要营销能力来证明

5、群体规范问题

用户购买决策的时候,经常与自己所在群体的普遍规范进行比较,如果现在做的行为不符合群体的普遍规范,就容易阻拦购买,最终导致再大推广曝光也没有用。

比如之前美国刚推出纸尿布的时候,明明是个非常棒的产品——减轻了妈妈换尿布的麻烦,但是整个推广的转化率非常低。

为什么呢?

因为用纸尿布,给这些母亲造成了负面的群体形象——用纸尿布,说明我是一个懒妈妈,为了自己的便利,竟然给孩子用纸的尿布。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重新修改了宣传点——重点突出纸尿布的干爽功能,可以让婴儿更舒服。

这个转变解决了“妈妈在群体规范下的压力”,结果促进了大量购买。

撩不起痛点,再多的“流量”也是扯淡!

动机,才是持久手段

最 后

新品牌的手机明明是一个“高认知参与度”的产品,用户需要各种比较才能购买。

那么为什么小米手机刚推出的时候,打电梯框架海报广告,仍然很成功?大量的流量产生了效果?

因为当时小米手机已经通过各种发布会、新闻稿、营销活动等解决了关键的理解问题、动机问题、信任问题等,米粉们已经觉得“小米手机不错,我相信雷布斯,的确我需要换一个更好用的安卓机了”。

这个时候,再打投放大规模产品展示广告,相当于不断对用户进行提示,最终就会促成购买。

当用户站在电梯前看到“小米手机”,并且下单购买,实际上真正促进他购买的,并不是面前小米手机这几个字,而是经过这个简单广告的提示,这个用户想起了过去雷布斯的演讲、想起了小米的性价比、想起了自己原来要换手机了——是这些被唤起的记忆,而不是眼前的产品图,真正促进了它的购买。

而社区养老的案例中,一个老人站在广告前,没有听过关于它的任何故事,不理解,不信任,脑中无法唤起任何记忆,自然不可能购买服务。

是的,对高认知参与的产品来说,“纯粹接触效应”不再起作用(特别是这个信息越来越多的时代),如果无法解决上面的认知问题,再多的曝光和推广,都没有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