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50周的读书计划 第一周 为什么要先读苏格拉底呢?因为他是大师中的大师,导师们的导师。我们以后会遇到很多思想家,他们的很多思想源头都能追溯到苏格拉底。 你可能听说过很多关于苏格拉底的故事,这篇文章我读过很多次了,好东西,自然也要推荐给你。 1. 故事:德尔斐神谕 在我讲这个故事的时候,你不妨想象自己就是苏格拉底,看看你要是他,会作什么选择。 这个故事说的是,苏格拉底有个学生,叫海勒丰,此人是苏格拉底的死忠粉。在古代雅典城外的一座山上,有个德尔斐神庙,神庙里供奉着太阳神阿波罗,相传那里的神谕最灵验。海勒丰有一次跑到神庙里求谶,他问:“世上有没有比苏格拉底更聪明的人?”神谕说:“没有。” 海勒丰回来,就把这话告诉了苏格拉底。如果你是苏格拉底,当你听到神谕说你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你会如何反应?很多人会欣喜若狂吧,赶紧发个朋友圈,好让大家点赞。那么,苏格拉底是怎么反应的呢? 苏格拉底的第一反应是:“不会吧,我自己觉得毫无智慧,但神不会说谎啊,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会不会是神搞错了?他想了个办法,要去亲身印证一下,看神谕到底对不对。 你看,这就是苏格拉底的过人之处。他连神谕都敢不相信。苏格拉底想知道神谕到底是不是对的。他先去找了一位以智慧著称的政治家,跟他交谈之后,发现此人其实一肚皮草包。他又去找了最优秀的诗人、手工艺人,发现他们都一个德性,都是自己觉得出类拔萃,因为有一技之长而沾沾自喜,个个以为一切全通。 最终,苏格拉底想明白了,神谕讲的是对的。他说,跟别人相比,我一样一无所知,但我和他们不一样的地方是,别人不知道自己的无知,而我知道自己无知。知道自己无知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 苏格拉底老师告诉我们的是,最大的智慧在于承认自己的无知。 感悟:陷我们于无知的是我们的已知 我们不可能知道所有的事情,对于我们确信自己不知道的事情,我们会更加谦虚,但对于我们觉得自己知道的事情,我们很可能会陷于刚愎自用。陷我们于无知的恰恰是我们的已知。只有处处留心、时时求证,才能从看似不同寻常的地方找到深思熟虑的结论。 你知道了为什么德尔斐神谕说苏格拉底是世界上最有智慧的人,你也了解了苏格拉底是怎么死的。接下来说说,著名的反问法,这个我在高中的时候开始接触。 案例一:苏格拉底和游叙弗伦谈虔诚 今天我教你苏格拉底最重要的“反问法”。先从一个故事讲起。 有一天,在王宫的前廊,苏格拉底遇见了一位熟人,叫游叙弗伦。游叙弗伦说:“咦,这不是苏格拉底吗?你怎么也在这里呀。不会是跟我一样来打官司的吧?” 苏格拉底说:“对啊,我就是来打官司的。有人告我不敬神,引诱青年学坏。不用管这事儿了,他们爱告就告吧。那么,你是来干啥的?” 游叙弗伦告诉苏格拉底:“我来这儿是要告我的父亲。” 苏格拉底说:“哦,发生什么事情了?” 游叙弗伦就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了一下:“我要控告他谋杀。我家有个仆人,这个仆人喝醉酒之后把家里的另一个家奴杀死了。我父亲当时很生气,就把这个杀人的仆人手脚捆起来扔到了沟里。然后,我父亲派人去请教神巫该如何处置这个杀人凶手,回来之后却发现这个人已经在沟里冻死了。在我看来,我父亲就是杀人凶手。你知道吗?竟然还有人认为我控告自己的父亲是亵渎神灵,真是愚昧地不可理喻!” 我插一句话。这个游叙弗伦,是雅典当时有名的宗教家,自以为关于宗教问题无所不知。 苏格拉底趁机问游叙弗伦:“那我跟你请教一下,什么是虔诚?什么是亵渎神灵?” 游叙弗伦想了想,说:“做神喜欢的事情就是虔诚,做神不喜欢的事情就是不虔诚。” 苏格拉底又问:“那要是这样的话,如果不同的神有观点的分歧该怎么办?就说你的事情,你要起诉父亲杀人,可能有的神会支持你,有的神不喜欢你这样去做。按照你的标准,这件事情到底是虔诚,还是亵渎神灵呢?” 游叙弗伦皱起了眉头,说:“那我再修改一下吧。亵渎神灵就是做所有的神一致不喜欢的事,虔诚就是做所有的神一致赞成的事。” 苏格拉底说:“那我再问你,那是因为虔诚所以神喜欢,还是因为神喜欢所以是虔诚?” 听到这里,游叙弗伦有点被搞糊涂了。我恐怕你也稍微有点糊涂了,难怪,这里面有点绕,我来替苏格拉底解释一下。苏格拉底想说的是,我们要考虑两种情况。一种情况下,一件事情本身是虔诚的,所以神喜欢这件事。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管什么事情,只要神喜欢,做这件事情就是虔诚的。 游叙弗伦辩不过苏格拉底,就找了个借口走掉了。到最后,他们也没有找到一个明确的答案,即到底什么是虔诚。但这不重要,我们关心的不是找到标准答案,而是怎样提出正确的问题。 要点:苏格拉底的“反问法” 怎么来用“反问法”呢?这里有三个步骤: 找出一个看似不证自明、天经地义的观念; 假设这一观念是不对的,试着找到一个例子,证明这一观念存在逻辑上的破绽; 修改原有的观念,使之能够包含我们刚刚找到的例外,接着,我们再反复使用这三个步骤,步步紧逼,把原本似是而非的观念逐步澄清。 苏格拉底的“反问法”看似招数简单,其实威力强大。 案例二:苏格拉底和拉凯斯谈勇敢 《拉凯斯篇》。拉凯斯是当时深受雅典人民尊敬的一位军事将领。苏格拉底和拉凯斯讨论的问题是,什么是勇敢。 拉凯斯先说,勇敢就是在战场上往前冲。苏格拉底说,那如果为了消灭敌人,先撤退,再包抄,算不算勇敢?拉凯斯说,当然算了,骑兵经常采取这样的战术。 苏格拉底说,那既然勇敢不是在战场上往前冲,我们是不是应该重新定义什么是勇敢呢?拉凯斯说,勇敢就是坚韧不拔。苏格拉底说,这个定义很好啊,不过,如果坚韧就是勇敢,那做一千个俯卧撑,也很坚韧,这是不是勇敢呢? 拉凯斯说,这不算勇敢。我说的是明智的坚韧。苏格拉底又问:那什么叫明智的坚韧?如果有一个人坚持守在阵地上,但他这样做是因为早就知道援军很快就会来了,另一个人也坚持守在阵地上,但他根本不知道会不会有援军。这两个士兵,哪一个更勇敢呢?拉凯斯说,那应该是后一位士兵。不计风险的人才是勇敢的。 苏格拉底说:如果不计风险就是勇敢,那么,一个不习水性的人贸然跳进水里,而另一个受过跳水训练的人跳进水里,哪一个算勇敢?拉凯斯说:那我可能说得又不对了。没有经过训练,直接跳进水里是很愚蠢的。 我又把苏格拉底的“反问法”跟你演示了一次。你看,跟第一个例子一样,我们还是没有找到什么是勇敢的标准答案。你要跟苏格拉底学习,就要先破除一个迷信:重要的不是找到答案,而是从提问到寻找答案的思考过程。 感悟:你必须学会怀疑 你必须学会怀疑。凡是公认的理所当然的事情,其实很少真的如此。苏格拉底教给我们的是,一种观念是否正确,跟它是否被大多数人接受,跟相信它的人有多么伟大,一点关系也没有。只有独立去思考,反复地用理性去推敲,才能让我们的信念更加坚定。即使我们不断地拷问,似乎触到了更为坚实的认知的基石,我们也要时刻准备着,当有了新的反例,我们就必须放弃旧有的理念,一切从头再来。 这个过程是很艰难的。我们心中都有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我们都想要努力改进和完善自己的理性,但同时,我们还有另一种倾向,我们都会逃避、害怕和憎恨自己可能犯错误。这两种同时存在的倾向让我们感到很痛苦。 苏格拉底和“智者”都是从怀疑出发的。苏格拉底教我们要学会怀疑,“智者”也是从怀疑开始的,但他们怀疑之后的结论是,哪里有什么正邪之分,成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智者”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会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没有意义,但他们会从中选择一个强者相信的观点,或权贵相信的观点,或是更多的民众相信的观点,然后,他们会装作拥护这种观点,其实内心充满了鄙夷。你有没有发现,这种做派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其实还很流行呢? 苏格拉底走的道路却完全不一样。苏格拉底让我们学会质疑,因为对真理的探寻必须从质疑开始。苏格拉底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会想,或许这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许它们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我要保持一种半信半疑、又信又疑的态度。苏格拉底告诉我们的是,在两种对立的观点之间,要保持必要的张力。这就是苏格拉底的学生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中道”,也很合乎孔子讲的“中庸”。东西方文明之间,互相辉映。 测试是否拥有第一流的智慧,就是要看一个人能否有能力在头脑中同时持有两种对立的想法,并且依然能够保持运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