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这件事

 遇见9ikhza1pkz 2017-10-15
为什么读书
谈起读书这件事,也许我们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是:我为什么读书?读书对我的教师生涯,乃至对我的人生究竟有何意义?
1967年,95岁高龄的大哲学家罗素在自传中写道:“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寻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的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感情。”正是这三种“单纯而强烈的感情”支配了哲学家的一生,也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真义和源泉。在我看来,对知识的寻求固然有许多途径,但读书一定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这是毋庸置疑的。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说,读书将使我们的人生超越一般意义上的价值追寻,能够从庸庸碌碌的日常生活中突围,而不仅仅是“活着”?
每个人都生活在两个世界,一个是现实界,一个是理想界。如果说现实界是有限的,那么理想界就是无限的。我们的“有限”不仅在于生命的长短,不仅在于生活区域的固定和不能顺意,还在于我们的思想常常无法超越自身,超越时空。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寻求“无限”,寻求我们心中的理想界。那么,读书无疑是这种寻求的重要方式,由读书而引发的思考和获得的快乐将帮助我们逐渐走向“无限”。在读书中,我们经历了不一样的人生,见识了不同的世界,从而对现实与自身的生命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感悟。我们读小说,悲喜着人物的悲喜,见证着人世的沧桑;我们读散文,感悟着生活的真谛,品味着生命的隽永;我们读诗歌,吟哦着瞬间的永恒,超越了庸常的人生……我们的人生因此而丰富,我们的世界因此而阔大。这就为我们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生活(而不仅仅是教育生活)提供了必备的前提和基础。我一直不太赞成“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这样的说法,因为我觉得教师的生活不能仅仅只有教育,教育可以是一种生活方式,但不是生活的全部。如果教育成了生活的全部,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和认识都会受到很大的局限,从而使我们的教育实践走向偏狭与单调。
读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优秀教师和一般教师之间的区别就在于文化底蕴,换言之,就在于是否读书,读些什么书,读的方法怎样,读的效果如何。如果说技术和思想是优秀教师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那么,“有思想的技术”和“有技术的思想”当成为我们努力的方向。但有一点必须清楚,技术可以操练,思想则必须修炼。“操练”意味着机械和次数,“修炼”则意味着沉入和思考。“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就是我们最好的修炼方式。
对现实界和理想界的共同关照,我以为便是读书对于人生的意义。而这,绝不仅仅是对教师而言。
读什么书
现在常听有人提倡读书的“非功利性”,也曾见有知名作家表白“愉快是阅读的基本标准”,其实,这样的说法对教师而言是非常片面的。我曾经多次撰文并呼吁教师读书要注意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真正的优秀教师必须具备三个板块的知识结构: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和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缺乏任何一个板 块的知识都将限制一个教师在教育教学上所能达到的深度与广度。有兴趣地阅读是好事,但读书绝不能只凭兴趣,有些书也许一时读不下去,甚至不能读懂,但只要是值得读的,就一定要硬着头皮读下去,也许山重水复,但只要坚持,往往就会柳暗花明。因此,广博而有计划的阅读是一种长远的眼光,是建立在普遍联系与宏观综合的视野之上的自我锤炼。细究不少优秀教师的成长轨迹,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是否具有完善的知识结构将最终决定我们在教育这条路上能够走多远。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这些年,通过阅读经典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成为我的阅读指南,成为我孜孜以求的目标。我曾对自己的知识结构作了明确的分析:上大学的时候,我读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专业知识这一方面,虽然远远谈不上精深,但基本够用,那么,我要着力弥补的就是教育理论和人文素养这两个板块了。于是,从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洛克的《教育漫话》、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到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老子的《道德经》、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再到国内外大量的儿童文学经典,都是我阅读的对象。长期高品位的阅读不断完善着我的知识结构,使我逐渐拥有了开阔的胸襟和自由的思想方法,能够跳出教育看教育,能够比较敏锐地看清楚问题的实质。一句话,我作为教师的专业“底气”在阅读中逐渐厚实了。
我想,不论我们原有的知识背景如何,完善知识结构都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基本的阅读方向。
怎样读书
我总是把读书与写作结合起来。在我看来,读书与写作将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插上腾飞的双翼。就我有限的阅读经验而言,大量高品位的阅读必然会引发有深度、有价值的思考,这些思考也许立足于我们自身,也许是对教育的宏观或微观的思考,抑或着眼于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发展……只要思考,就有价值,就有改变、完善、前进的可能。所以我们说真正的优秀教师都是有思想的教师。但是,要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要让我们在阅读中产生的那些思想不至于稍纵即逝,也为了让我们的大脑不至于成为他人思想的跑马场,我们就必须学会整理,学会记录,学会提升,甚至学会推翻。而这必然要借助于写作。如果说读书引发思考,那么写作本身就是思考。写作帮助我们梳理思想,不断地返回自身,认同自身,否定自身,完善自身,升华自身。这些年,凡是遇到值得精读的好书,我总是会首先做大量的读书摘记,然后把自己在阅读中的思考化为一篇篇或长或短的读书随笔,这些读书随笔在《中国教育报》以较大篇幅(有的则是整版)刊登之后,引起了全国各地教育工作者的强烈反响。有些文章被多家网站与个人博客转载,成为许多教师撰写读书随笔的范例,成为教育写作的另一种崭新的形式。
要选择那些值得阅读的书去读,尤其是那些对自己构成挑战的书。大体说来,有一定难度,内容或叙述的角度比较新颖,能够引发思考、开阔思路,或者导致困惑的书都值得阅读。相反,那些读起来非常“舒服”,与自己“一拍即合”的书都不值得花费太多的力气和时间。有时,我们读不懂一本书,不光是因为语言 表达方面的不习惯,也许更可能是知识背景的问题。因此,面对一本自己读不懂的书,不应该轻易就放弃,如果你一直反复阅读此书,也许就会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你渐渐地读出了个中真味。我想,这种阅读坡度的降低,当然不是书本身发生了变化,而是我的阅读视野不断开阔,知识结构不断完善的结果。
有些书不妨重读,而且不妨一读再读。曾经读过叶灵凤的《重读之书》,文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中国古语所谓书籍‘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在机械生产的今日,一个人即使财力和精力都胜任,恐怕也不能读尽所有的书,买尽所有的书。因此,我们在不十分闲暇的人生忙迫之中,能忙里偷闲,将自己所喜爱的读过的书取出重读一遍,实是人生中一件愉快的事。”古人也有“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的诗句,对这样的说法我深为赞同。这些年,凡是我认为值得重读的书,如《泰戈尔诗选》《小王子》《傅雷家书》《给教师的建议》,常常放在枕边、书桌上、电脑旁,在万籁俱寂的深夜,在午后慵懒的时光,在人声嘈杂的火车站,在无所事事的飞机上,都会拿出这些一再重读的书,仿佛一个个最可信赖的老友,捧读在手的感觉是温馨与快慰,又常有新的发现和由此而来的惊喜——真正的好书是常读常新、百读不厌的。
其实,读书的方法再多,手段再高明,都有一个前提:先读起来。
读书的境界
书读到一定的程度便会自成境界。
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是一种境界;作家蒋子龙曾经写过一篇《恋爱般的阅读》,认为“读好书如遭遇一场恋爱”,这也是一种境界。蒋子龙还认为,“爱人生的人才会有这般恋爱似的阅读,对世界充满好奇,渴望了解所居住的世界。而狂热的阅读又丰富精神,精神丰富就如同心底里有一片阳光,站在阳光里,心与阳光共同升腾,人生变成一个朝圣的旅程。”身心同时站在阳光里,行走就成了一种快乐,一种渴望永远迈出下一步的芬芳之旅。而这,都是因为我们以书为侣。
在入选《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2006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时,我曾经这样写下自己的读书感言:“读书,像呼吸一样自然。”意在表达一种思想:读书,就是生活,像呼吸一样不能没有的生活;读书,就是一种最自然的生命状态,是一种须臾不可缺的存在方式,也是一种高贵至美的人生境界。
读吧,让我们一起追求这种高贵至美的人生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