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7年10月16日 这是馒头说第 190 篇文章 今天开始涉足一个 自己想想也累,写写更累的领域 那就是“中东问题” 【今日主打】 1973年10月16日 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 1 时间先倒退10天,来到1973年的10月6日。 这一天,是穆斯林的“斋月节”。在这一天,从日出至日落,除了一些特殊人群外,所有穆斯林必须严格把斋,不吃不喝,直到太阳西沉。 这一天,同时也是以色列的“恕罪日”。这一天,以色列人全天都要不吃不喝,祈祷悔过。这一天,也是以色列全国的绝对休息日。 但就是在这一天下午的2点,苏伊士运河东岸的以色列防御工事忽然响起两声巨大的爆炸声——埃及“蛙人”部队事先埋藏的两个炸药包被引爆了。 与此同时,准备已久的埃及军队从西奈半岛方向,叙利亚从戈兰高地方向,数十万大军分两线向以色列发动了全面进攻。 于是,被称为“斋月战争”或“恕罪日战争”的大战全面爆发。 而这场战争的官方名称是:第四次中东战争。 2 对于阿拉伯世界来说,这是一场先胜后败的战争。 在战争初期,因为准备已久,埃及和叙利亚的军队打了以色列一个措手不及,尤其是进攻西奈半岛的埃及军队,一路势如破竹,4天后就完成了战前几乎所有的战略目标。 在前三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的军队都被以色列打得灰头土脸,这一次的战斗开端,是他们打得最光彩的一次。但是,埃及军队犯了一个最大的错误:在赢得一系列胜利之后,他们开始固守据点,不再趁胜追击。 这给以色列获得了极为宝贵的喘息机会。一方面,他们迅速进行全国总动员,本来就全民皆兵的以色列瞬时将军队人数动员到了40万;另一方面,他们得到了最关键的帮助——站在他们背后的美国人开始出手援助了。 尽管埃及和叙利亚背后也是苏联人在源源不断的输血,但在这场战争中后期,美国人对以色列援助的效率要远远高于苏联。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在收到以色列著名的“铁娘子”梅厄总理的秘密求援信后(当时梅厄表示以色列面临全线崩溃),开始推动著名的“五分钱救援行动”,下令美国空军“把所有能飞的玩意都飞往以色列!”
在濒临崩溃的时候,以色列得到了美国强有力的支援,再加上本来就剽悍善战,所以在战争爆发一周之后,稳住阵脚的以色列就开始进入了战略反攻,埃及军队开始节节败退(叙利亚的军队虽然也打得很惨烈,但从一开始就没占到什么便宜)。 但美国这次拼尽全力的“拉偏架”,也彻底激怒了阿拉伯世界。 要知道,这场战争,站在台前的是埃及和叙利亚,但在台后支持这两个国家的,是整个阿拉伯世界: 伊拉克、约旦、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摩洛哥、沙特阿拉伯、苏丹、科威特、突尼斯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都派出了部队或飞机参战,此外,像沙特、科威特、利比亚这类当时家底还算厚的国家,还提供了大量金融援助。 真可谓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所以,面对即将到来的失败,阿拉伯世界的兄弟们是不愿意接受的。而且,战场上打不赢,他们把怨气都渐渐集聚到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不断在背后支持以色列这个问题上——这种从第一次中东战争就已经开始积累的宿怨,开始临近爆发点。 连以色列都打不过,还敢和美国叫板? 这一次,中东的阿拉伯兄弟们决定不用枪炮说话,而是用自己手里最强大的武器实施报复。 那就是石油。 3 这场常规战场之外的“石油战争”,中东国家早就想打了。 自从地底发现了被称为“魔鬼的汗珠”的石油之后,中东等一批阿拉伯国家确实立刻脱贫致富,但石油产生的相当一部分利润,却一直不属于他们。 属于谁?属于“石油七姐妹”(Seven Sisters)。 “石油七姐妹”是当时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7家石油公司的称号,他们包括:埃克森公司、英荷壳牌石油公司、莫比尔公司、德士古公司、英国石油公司、加利福尼亚美孚石油公司、海湾石油公司。 这些公司利用当时很多石油资源国还是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状态,以很小的代价取得大面积租借地,所有在租借地开采出来的石油都是它们的,资源国拿到的只是矿区使用费和所得税。 “石油七姐妹”作为一个“卡特尔”(由一系列生产类似产品的独立企业所构成的组织),当时把控了全世界除了美国和加拿大以外资本主义世界90%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七姐妹”就像集齐了七颗龙珠的冒险家,向石油世界的神龙提出一个愿望:我要全世界石油的定价权! 他们确实拥有了定价权。 从1950年到1973年,“石油七姐妹”把原油的平均价格牢牢压在1.8美元/桶的水平——这个价格,只是同时期煤炭价格的一半。 为了针对“石油七姐妹”,中东的主要石油产油国在1960年成立了另一个“卡特尔”,叫做“石油输出国组织”,这就是著名的“欧佩克(OPEC)”。 但是,出于各种包括内耗在内的原因,欧佩克在成立后的13年里,始终斗不过“石油七姐妹”。经过艰苦的努力,“欧佩克”在1973年1月好不容易把原油价格调高到了2.95美元/桶。 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属于“欧佩克”的机会终于来了。 4 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之时,正是“石油七姐妹”和“欧佩克”进行新一轮石油定价的时候。 在谈判地点奥地利的维也纳,作为对战争爆发的额外担忧和体谅,“石油七姐妹”当时提出的方案是:每桶原油价格提高15%,即45美分。 “欧佩克”的谈判代表直接拒绝。 10月16日,已经预感到不妙的“石油七姐妹”代表们,等到了“欧佩克”开出的涨价方案: 以伊朗为首的海湾6个主要阿拉伯产油国,决定单方面把每桶原油的标价提高到5.11美元,上涨幅度达到70%。 面对抱团的阿拉伯国家,这一次,“石油七姐妹”完全没有办法。 但这还只是开始。 10月17日,阿拉伯产油国石油部长又聚到了一起开会,他们讨论的主要议题只有一个:如何以实际行动支持正在前线与以色列苦战的埃及和叙利亚。 当时伊拉克提出的方案是:直接怼——对西方国家实行石油禁运。 但其他国家拒绝了这一激进行为,而是拿出了一个“慢慢磨”的方案:以1973年9月的石油产量为基准,“欧佩克”成员国之后每月的供应量削减5%。 这场“石油战争”貌似到这里应该慢慢降下帷幕了? 但是并没有。 这个每月削减5%供油量的方案似乎并没有对美国造成所谓的“震慑”作用,恰恰相反,在10月19日,美国宣布对以色列提供22亿美元的军事援助。 这个火上浇油的行为彻底激怒了阿拉伯产油国。 利比亚当天就宣布向美国禁运石油,第二天,沙特拉伯等海湾国家迅速跟进:对美国和欧盟禁运石油。 这个“禁运”措施带来的后果就是——全世界每天的石油供应量一下子就减少了500万桶。 这就结束了?还有最后一击: 1973年12月下旬,欧佩克宣布把原油价格提高到11.65美元一桶。 比原来的1973年1月的价格,直接翻了近4倍。 5 自从人类将石油作为重要能源使用以来,全世界第一次石油危机,终于爆发了。 习惯开大排量汽车的美国人在加油站前排起了长队,他们面临的不仅仅是少加点油的问题,而是无油可加。
美国的工业生产总值因此下降了14%,1974年的经济增长率为-1.75%。 紧跟美国步调,本身石油严重依赖进口的日本更是陷入了困境,工业生产总值下降了20%以上,1974年的经济经济增长率为-3.25%。但还算让日本人欣慰的是,由于“石油危机”,很多美国人改变了开大排量车的习惯,“丰田”等一批小排量日系轿车迅速打入美国市场并站稳了脚跟。
在这样的前提下,西方阵营也出现了分裂: 1973年11月,欧盟就表态,在中东问题上支持阿拉伯人,于是阿拉伯产油国把他们(除荷兰外)从被禁运“黑名单”中删除。与此同时,1973年11月22日,日本也支撑不住了,宣布站到阿拉伯人一边。 但石油禁运和涨价引发的连锁反应已经不可避免。从北美到欧洲,从美国到英国,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自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陷入了长达10年的“滞涨期”。 阿拉伯产油国因为减产和禁运,也受到了一定的损失,但“欧佩克”经此一战,将大量石油租借地收归国有,并夺回了油价的定价权。从石油提价的结果来看,他们是大大的赢家。 以沙特阿拉伯为例,1971年,沙特政府的财政收入为14亿美元,但在石油危机爆发后,收入超过了1000亿美元。因为石油提价带来的滚滚财富,让一批中东国家一夜暴富,从此开始发展提速。 6 第一次石油危机产生的后续影响,还不止在经济上。 首先,美国意识到,再这样“拉偏架”支持以色列点爆中东火药桶,一点好处也没有,于是开始大力推进双方和解。1978年,美国终于促成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暂时和解,签署“戴维营协议”。
其次,美国和西方世界终于清醒认识到自己能主宰石油命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在美国的协调和策划下,1974年2月,世界各个主要石油消费国之间成立了“IEA”(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就是今天的“国际能源组织”。这个组织的目的,就是加强各国的石油自给能力,在石油发生危机时可以共享石油,节约能源——换句话说,就是不能再被“欧佩克”牵着鼻子走。 这一招,算是美国有了先见之明。 1978年,因为产油大国伊朗的政局发生大变动,“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 1990年,因为海湾战争后伊拉克受到制裁,“第三次石油危机”爆发。 毫无疑问,在可以完全替代的新能源出现以前,围绕石油的明争暗斗,仍将继续下去。 【馒头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