忤合第六 第一节:趋合倍反 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覆相求,因事为制。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世、施教、扬声、明名也;必因事物之会,观天时之宜,因知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与之转化。 字面理解 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 凡联合或者背反,都要有合适的计谋。 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覆相求,因事为制。 每次转化都有不同的形势,要按照不同的客观条件、不同的时代背景反覆探索研究,要根据不同的形势采取不同的应变方法。 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世、施教、扬声、明名也。 圣人在天地之间,之所以能够:立足养生、把握世事、传道授业、显亲扬名、建立功名。 必因事物之会,观天时之宜,因知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与之转化。 必须遵循事物的规律行事,观察事态变化的适宜程度,因此知道成败得失,凡事预先预知,再按照预先的计划促进事物向有利的方向转化。 感悟 1、深层次理解 鬼谷子阐述了要达到预期的目的,无论怎么行事都不能违背规律。 不管我们要实现的预期目的是“联合”还是“背反”,都要预先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谋略,而且这些谋略不是铁板一块的,要根据变化中的事物而变化,正所谓“与时俱进”。因为,每次转化都有不同的形势,要按照不同的客观条件、不同的时代背景反复探索研究,要跟着变化中的事物而变化,变化后的谋略要适应变化后的形势。换言之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圣人生活在天地之间,他们能够立足养生、洞察世事、传道授业、显亲扬名、建功立业,就是因为他们始终遵循事物的变化规律行事,按照事物的变化规律来观察事物变化,所以他们能够制定出与时俱进的谋略,总是选择最合适的时机行事。因此他们能够预知成败得失,再按照预先的计划促进事物向有利的方向转化。 2、因事为制 鬼谷子说:“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覆相求,因事为制。”鬼谷子告诉我们:我们的目的无论是“联合”或者是“背反”,都要进行周密的谋划。每次转化都有不同的形势,要按照不同的客观条件、不同的时代背景反覆探索研究,要根据不同的形势采取不同的应变方法。关键词就是“与时俱进”。 公元前三一一年,秦惠王派人对楚怀王说,愿意用武关以外的土地换取楚国的黔中。楚王说:“我不要你的土地,你把张仪交给我就行了。黔中地就是秦王你的了。”因为楚怀王第一次被张仪用商于之地六百里欺骗,与齐国断交,然后,地没有得到,还被秦齐联军打得大败,对张仪是恨之入骨啊!张仪却自告奋勇,说自己愿意出使楚国。张仪于是出使楚国。楚怀王待张仪一到,就把他囚禁起来准备杀掉。 楚国大夫靳尚对郑袖说:“你知道吗?你有可能将被楚王抛弃了!”郑袖问道:“为什么呢?”靳尚说:“秦王很喜爱张仪,一定会来救他的。据说秦王打算用上庸所属的六县送给楚国,并且选送一批美女嫁到楚国,还要用秦宫中最善于唱歌的女子作为陪嫁。楚王是一个看重土地的人,这样一来,他一定会尊敬秦国,秦国的美女肯定会得宠,而夫人您就会受到冷落了。我看还不如说情释放张仪。” 郑袖于是日夜向怀王进言说:“做臣子的各自为他的君主效劳。现在我们的土地还没有交给秦国,秦国就派遣张仪前来,这可是非常尊重大王。大王不以礼相待,反而要杀掉张仪,秦必然会在大怒之下进攻楚国。我们就要大难临头了。请大王准许我们母子二人都迁居到江南去,以免被秦兵所残害。”怀王听多了枕边风,便赦免了张仪,并且依然像过去那样隆重地接待他。 张仪获释后,并没有立刻离开楚国。向楚王进说道: “现在秦国与楚国国土相接,形势上,本来就是亲密的国家。大王真能听我的话,我可以请秦王派太子到楚国来作人质,大王也派太子到秦国去作人质。我并请把秦王的女儿作为大王您的妻子,再奉上拥有万户人家的大城,收取赋税作为大王的沐浴费用,秦与楚长期成为兄弟国家,永世不互相攻打。我认为没有比这更好的策略了。”楚怀王在得到张仪以后,又难于割弃黔中给秦国,想要同意张仪的意见。屈原对楚王说:“前次大王受了张仪的欺骗,这次张仪来楚,臣认为大王会烹杀他;现在放了他,不忍心杀他,却还要听信他的胡言乱语,不能这样做啊!”楚怀王说:“答应了张仪可以保得黔中,这是很有利的事啊。已经答应了,过后又背弃他,不好。”怀王终究应允张仪,与秦结好。 刘邦兵分两路,一路仍在荥阳同项羽相持,一面派大将军韩信抄楚军后路,占领河北、山东一带。从此汉军有了更为巩固的后方,关中的萧何更是源源不断地运来兵员、粮饷。而此时项羽则补给困难,危机四伏,形势发生了逆转,楚军渐弱,汉军日盛。公元前202年秋,楚军粮尽,无奈之下与汉军讲和,双方约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以西为汉,以东为楚。这即历史上著名的“楚汉相争,鸿沟为界”故事的由来。项羽和刘邦约定以鸿沟为界,互不侵犯。项羽率十万楚军向楚地撤军。刘邦也欲西返。但是,正当刘邦打算率军西返之时,张良、陈平却建议撕毁鸿沟和议,趁楚军疲师东返之机自其背后发动偷袭。张、陈二人认为:“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建议“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史记·项羽本纪》)。刘邦于是采纳二人建议,遂背约,向楚军突然发起战略追击作战。大军追至夏南时,刘邦约集韩信、彭越南下,共同合围楚军。 孙子也给我们阐述了“与时俱进”的兵法谋略,孙子说:“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孙子阐述了“敌变我变”在重要性。用兵的规律就应该象流水一样,水的流动,是避开高处流向低处,它的流动轨迹不是自己决定的,而是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无论遇到什么环境变法,它都能主动去适应;同样的原理,指挥打仗也是如此,对于敌人坚实之处要主动避开,而去攻击敌人弱点。水因地形的高低而制约其流向,作战则根据不同的敌情而制定不同的策略。千变万化的敌情,就决定了千变万化的应变谋略,所以,用兵打仗实施谋略是没有固定模式的,就像水一样是没有一成不变的形状。能够根据敌情变化而灵活机动取胜,就叫做用兵如神。所以五行相生相克没有固定的常胜者,四季轮流更替也没有不变的位置,白天有长有短,月亮也有圆缺。 公元198年(东汉建安三年),曹操南征张绣,进抵穰城(今河南邓州), 获悉袁绍准备偷袭许都,不得已决定撤兵。张绣准备追击,贾诩劝阻,张绣不听,中了曹操埋伏。张绣带着残兵败将大败而归。贾诩又劝张绣赶快整理队伍,再次追击曹军,必能获胜。张绣听从劝告,重新整理队伍,立即追击曹军,曹军果然不敢抵抗,丢弃很多辎重逃走。张绣得胜回来,对胜败的迅速转换表示不解。贾诩说: 曹军在没有打败仗的情况下主动撤兵,必然有所布置,我们贸然追击,正中他的圈套,所以必然失败。可是,曹军既然撤兵,说明其中必有变故,杀退我们的追击后,想不到我们再去追击,必然没有防备,全力撤退,所以我们能取胜。 邓艾和钟会兴兵伐蜀时,他不限钟会行“正道”,而是偏行险道,但他终于偷渡阴平成功,他何能如此?原来他是用“避实击虚”之法。姜维与左将军张翼、右将军廖化领蜀兵扼守剑阁,使钟会大军寸步难移,邓艾问钟会提出“偷渡阴平,直捣成都”之议,钟会表面赞同:“此计甚妙!”暗里却笑其愚,认为“阴平小路,皆高山峻岭,若蜀以百余人守其险要,断其归路,则邓艾之兵皆饿死矣。吾只以正道而行,何愁蜀他不破乎!”原来钟会深忌邓艾,怕其争功,认为他行小路必败,故佯示赞许,想借此置之于死地,谁知却让邓艾立了大功。邓艾军确是历尽艰难困苦,行军都于巅崖峻谷之中,特别是摩天岭以西更为险阻,有时要过一岭。连邓艾也要以毡裹身滚下,无毡衫者各用绳索束腰,攀木挂树,像猿猴般鱼贯而下。如此20余日,行700余里,都是行于无人之地,未见“一夫当关”,乃能偷渡成功。原来刘后主听师婆之言不理姜维派兵守阴平之议。行于无人之地,也是最安全之地,所以邓艾实行“避实击虚’”之法,也是绝对胜利之法。 3、普通人的因事为制 鬼谷子说:“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覆相求,因事为制。”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趋合倍反”都是大人物干的事,与我们无关,但是“因事为制”却对每一个人都很重要。因为如果一个人,事情都已经变化了,还是抱着老一套在行事,人们会说他是“老古板”“不识时务”。如果一个人,能够审时度势始终跟着潮流走,能够用变化的智慧来应对变化的事物,人们往往都非常敬重他,愿意追随他。 我的“集体营销”理念,源于我早期培养的几个人才,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招收了几个大学毕业生,到了本世纪初,3年下来了,他们的专业知识学的都很不错了。有一天,他们来找我,对我说:他们要集体辞职。我惊奇地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不是我对他们不好?他们说:我对他们恩重如山,他们打算出去创业。我说:我认为你们还有很多本事没有学到,还不足以应付社会。他们说:孟老师!您对我们的要求太高了,其实我们几个非常知道,我们不可能学到您要求的那样,但是,我们几个加起来,就可以达到您要求的境界了,我们中有熟悉市场的,有熟悉工程服务的,有熟悉生产的,我们几个加起来,就是一个完整体系了。我说:我不反对你们出去创业,但是,我有一个要求,就是不准许冒风险,绝对不准许把父母养老的钱拿出来创业。他们告诉我:他们不会有任何投资,而是为别人服务,他们联系了几家装饰公司,去为他们搞现场服务,赚取他们为装饰公司节省下来的出才率部分。我说很好,我支持你们,凡需要我帮忙的时候,只管开口。果然他们做的很好。他们改变了我的观念,方方面面的各类人才,加起来的力量将非常强大,从此以后,我就开始打造“集体营销”的理念了。 我有一个朋友,企业年产值已经发展到2亿多美元的规模了,仍然是家族式管理企业。现在企业遇到了一个重大麻烦:我的朋友已经快70岁了,明显的感到力不从心了,可就是自己累死累活,也不愿意把企业交给儿子来管理。我问他是什么原因,回答很简单“不放心啊!”我感到匪夷所思,我知道他儿子是英国某著名大学专攻工商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要说不会管理、不懂市场运作,我不相信。于是我和他儿子进行了一番交流。儿子告诉我:不是不叫他管理,而是对他的管理横加干涉,使他无法施展。老爷子是实干家,以身先士卒“干活”为荣,就凭着他的经验管理到今天,自我感觉很成功,所以也要求儿子像他一样,带领工人去干活。儿子请职业经理人来管理,被他骂走;儿子装修精品店扩大市场,他说太浪费;儿子请工程技术人员来提高技术竞争力,他说自己干就够了,没有必要增加开支。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儿子无所适从了,只好整天到酒吧喝酒,他又说儿子没有出息。久而久之父子两的代沟越来越大。 在中国的中小企业里,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创业者都是身先士卒、亲力亲为的干出来的,企业是他们省吃俭用积累起来的。他们往往没有受过专业教育,所以对科学管理也知之甚少。他们认为吃苦耐劳、勤俭节约是他们成功的法宝。而在儿女的教育上他们是舍得投资的,儿女们接受正规教育,吸收了新思想、新理念的熏陶。一旦学成回来,就会与长辈发生观念上的冲突。父母们认为儿女是标新立异、铺张浪费、不务正业,他们会把企业给搞垮;儿女们认为父母是古板陈旧、孤陋寡闻、不学无术,他们无法使企业发展壮大。乃至于这种冲突还很难调和,这就是很多企业老板宁愿累死自己,也不愿意把企业交给儿女管理的原因。 4、顺其自然 鬼谷子说:“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世、施教、扬声、明名也。必因事物之会,观天时之宜,因知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与之转化。” 圣人生活在天地之间,他们能够立足养生、洞察世事、传道授业、显亲扬名、建功立业,就是因为他们始终遵循事物的变化规律行事,按照事物的变化规律来观察事物变化,所以他们能够制定出与时俱进的谋略,总是选择最合适的时机行事。因此他们能够预知成败得失,再按照预先的计划促进事物向有利的方向转化。鬼谷子的“事物之会”就是“客观规律”,鬼谷子阐述了要达到预期的目的,无论怎么行事都不能违背规律,就是中国人重要的“顺其自然”的哲学思想。 三顾茅庐的故事,其实就是诸葛亮巧妙的推销之术,每一次都显得那么自然,没有人看得出是诸葛亮在实施抬高自己身价的推销谋略。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当他们到诸葛亮家前,已经是中午,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的宏伟蓝图,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 诸葛亮是一个大智慧者,他早已静观天下时局变化,判断出天下鼎足平衡大计,在诸葛亮心目中一定会权衡自己在这个平衡大计中的作用:曹操是要统一天下,用鼎足平衡到曹操处去说事,毫无意义,加之曹操手下谋士如云,顶级高手就有荀彧、郭嘉、程昱等,诸葛亮很明白在曹操这个地方,是没有用武之地的;而东吴在诸葛亮“隆中对”之前,就已经出了一个大智慧者,就是提出“榻上策”的鲁肃,在“榻上策”中鲁肃已经一针见血的为孙权指出了“鼎足江东”的建国方略,加之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也在东吴效力,因此,东吴也不会在诸葛亮考虑之列;只剩下刘备了,刘备虽弱,但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出师有名”,由于刘备的皇室血缘,就可以打出“恢复汉室”的旗号,加之刘备根本就没有高级别的谋士,诸葛亮将没有竞争对手。 因此,诸葛亮就可以大胆的导演“三顾茅庐”这出戏,从徐庶和司马徽推荐诸葛亮,到每一次刘备去拜访诸葛亮时粉墨登场的“高人”,都不难看出导演的痕迹,最明显的就是刘备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诸葛亮拿出了全套解决方案“隆中对”,哪有一见面就可以拿出,需要若干年才能准备好,才有可能制定好的战略方针的呢?一定是诸葛亮早已为刘备准备好了的。但是诸葛亮却能够把“三顾茅庐”导演得“顺其自然”,使得自己一出山就显得高贵而又引人注目。 5、普通人的顺其自然 鬼谷子说:“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世、施教、扬声、明名也。必因事物之会,观天时之宜,因知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与之转化。”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因事物之会”实在是太高了,我们达不到这么高的境界。 所谓“道”就是万事万物客观存在的内在本质规律,换言之就是自然规律;所谓“德”就是顺应自然规律的所有行为。顺应自然规律而行事就是“顺其自然”的行为,矢志不移的顺应自然规律而行事的人,就是道德高尚的人。要做到这一点何等的难啊! “道德”大可大到宇宙万物,小可小到分子、原子。工业文明,打破了自然平衡,造成大气温室效应,是人类“不道德”的行为;日本政府,把核电站建在地震带上,“311”大地震,造成了核泄漏,给全人类都带来了损失,是日本政府“不道德”的行为;过量饮酒,打破了生理平衡,造成乐极生悲,是自己“不道德”的行为。 说宇宙、说人类、说社会、说国家、说圣人的道德,实在是太大了!我们就来分析眼下的事,一些发生在眼前的人和事,看看是否“道德”。 “十年寒窗”的莘莘学子,毅然放弃美好前途,回到父母身边“尽孝道”,还要用“父母在不远游”这样冠冕堂皇的辞藻,来体现自己的“高尚”。殊不知父母含辛茹苦的初衷何在?如果仅仅是为了儿女留在身边以享天年的话,他们何必还要把儿女送出去呢?他们何必还要吃那么多的苦呢?如此的行为,非但没有尽孝道,反而还会给父母增加心理负担,导致他们身心俱损。既没有给父母带来快慰,又辜负了国家的重托。严重违背了“顺其自然”的文化传统,照样是“不道德”的行为。 一些事业有成的成功人士,常常由于工作忙而顾不上去看望父母亲,他们就采用物质补偿的方法,他们给父母买宽敞舒适的住宅,给他们请保姆,每月按时给他们提供充足的金钱,让他们过着神仙般的生活,以为这就是“尽孝”了,乃至于还以“孝子”自居。他们根本就不知道父母亲究竟需要什么?他们最需要的是心灵的慰藉,不需要每天都能见到儿女,只要能够听到儿女的声音就行了,可是就这么一点点要求都很难得到满足。这也是不顺其自然的表现,照样还是“不道德”的行为。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年轻人发出这样的豪言壮语:“三十岁之前不结婚,事业不成不要孩子!”在社会上还有很多人,对他们的“远大志向”高度认同。这样的豪言壮语是对,还是不对呢?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志向,牵动了全家族人来为他担心:父母整天为之愁眉苦脸,爷爷奶奶为之忧心忡忡,所有亲戚都为之牵肠挂肚。这种行为违背了自然成长之道,在某一个年龄段该完成的历史使命没有完成,都是不顺其自然的表现,是“不道德”的行为。 望子成龙的父母,把自己当年没有实现的理想,强加于儿女头上。使得很多青少年,要承受比成年人还要大的压力,使这些青少年身心俱损。这也违背了自然成长之道,也是不顺其自然的表现,照样还是“不道德”的行为。 如此等等的事例还有很多,无需列举,放眼一看,就可以发现身边的“不道德”行为。并不是为社会所不齿的行为才是不道德,凡是不顺其自然的行为都是“不道德”的行为。由此,我们就知道了:凡是顺应自然规律行事的行为,就是道德的行为。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知道如何完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修炼过程了。有了高尚的道德修养,就可以做到老子所说的“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6、企业管理中的顺其自然 企业管理也要“道法自然”。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使组织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力,强化系统的快速反应力,这需要管理者营造一个良性的内部生态系统,人们在这要像呼吸空气一样自然,人们能发自内心地跟随管理团队,愉悦地为管理贡献自己的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只有人们把管理当成是一种快乐时,手上的工作才会是一种艺术享受。当人们把管理当成是一种指示、命令时,手上的工作就会变成一种苦役。那麽,有谁会愿意去服苦役呢?因而企业管理不是发布公文,不是依靠少数人的权力资本,不是行政命令,而是要创造一个管理的生态系统,创造一个使人们能体验挑战的价值,让平凡人做出不平常的事的良好环境,只有大多数人们认同的管理行为,才能形成文化的力量,才能被长久地承传下去,才能成为新文化新习惯并进而被长久的固定下来。 我公司引进了一位日本专家,负责我公司日本部的管理工作。他坚决的执行力、忘我的工作作风和精细化的管理手段,在公司内部可谓众口皆碑。但是,他在日本学到的管理方法却受到了中国人的强烈抵触:他动辄骂人,乃至于还要动手打人;他武断、霸道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他坚决执行却不敢做主,给他权力也不敢用,只知道循规蹈矩。这样就压制了中国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些都与中国文化相抵触。 并不是日本人的管理就好得无可挑剔,日本人的管理,讲究团队精神,打压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很多有创新精神的聪明人都给压成“笨”人了。所以,最终的结果就是这个日本人和中国人就形成强烈对抗的局面了,造成的后果就是他成了孤家寡人。 他很生气的找到我,发表了一番对中国人的强烈不满。我问他:“你改变他们了吗?”他说:“我根本就改变不了他们。”我说:“那就改变你自己吧!要想领导好中国人,就要好好研究中国文化,要把自己融入到中国文化中去。” 响鼓不用重锤,他真的改变了自己,他坚决的执行力和忘我的工作作风,带动全公司冲天的干劲;他用中国文化来关心员工,员工就反过来拥戴他、支持他。由此,他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使得本公司的加工水平,超过了日本本土企业的加工水平。“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把一个日本人,变成了中国式的人才。 面对现实,真相是企业管理者的首要责任,无论是从组织发动,创造紧迫感还是确定企业愿景,有效进行深度沟通,充分授权并创造短期鼓舞人心的业绩,一切都是围绕现实的实践而展开的,充分了解一线员工的内心感受和需求,了解外部环境给变革带来的挑战与机会,了解组织内部各层员工的非权力网路状况,体会大多数人对愿景的目标向往,是企业管理者特别需要关注的话题。基层员工非权力网路就是组织内的微循环,改变他们的感受。如果是正面的,则他们就成为组织最坚强的盟友。反之则成为组织最强大的对手。组织不能以任何形式要求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员工也不欠忠诚。员工的忠诚产生于对领导团队行为的认同与信任,产生于领导团队自身的道德、信用与深度沟通三大要素。 有一天,我公司的行政部经理来找我,他告诉我:“公司有一位员工得了心肌梗塞,心脏已经停止了跳动,我们已经把他送到了最好的医院。但是,按照公司的规定,我们所提供的医疗补助,是远远满足不了高昂的医疗费的。”我很明白,如果特殊处理这次医疗费问题,公司的规章制度将形同虚设。我告诉行政部经理:“按照公司规定,靠上限处理医疗补助问题。号召全集团公司献爱心,用大红榜公布,我第一个捐出爱心钱,公司和各个分公司也以集体名义捐一部分。” 很快就募集到十多万的爱心善款,全公司的爱心捐助加上医疗补助,解决了这位员工的全部医疗费和营养费。这位员工创下一个“吉尼斯世界纪录”,在心跳停止跳动一小时五十九分的情况下奇迹般的生还了,现在就满怀热情的工作在生产一线。 我们不能把企业管理制度变成铁板一块,而应该用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把企业制度给用活。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爱心活动,把公司死板的规章制度用活了,同时还换来了全公司一千多名员工万众一心的大好局面。 要推动企业成功的管理,应该先清楚地了解组织内人们的内心感受、真实需求,应该以人们实践活动规则为准绳,而不是单纯的依靠命令、分析资料。 曹操版十面埋伏 曹操在官渡大败袁绍后,整顿军马,北渡黄河,直追袁绍。袁绍不甘心失败,为报仇雪耻,又纠集河北四州之兵,至仓亭扎寨,准备与曹操决一死战。袁、曹两军对峙,各布阵势,第一次交锋,曹军徐晃部将史涣就死于袁绍第三子袁尚的利箭之下。 曹操失去史涣一将,心中烦闷,说:“似这样对阵相互厮杀,何时是个了局?”谋士程昱献计道:“秦末楚汉相争,高祖皇帝运用十面埋伏之计,使项羽自刎身亡。我们何不效法?”曹操说:“愿你详细讲一讲。”程昱说:“将我军退至黄河边上,背水为阵,伏兵十队,引诱袁绍逼赶我军。”左右大惊道:“如此,我军岂不太危险了?”程昱笑道:“兵法说,置之死地而后生。我军无退路,必须死战,即可稳胜袁绍。” 曹操采纳了程昱的计谋,将全军分列左右各五队。左列,一队夏侯惇,二队张辽,三队李典,四队乐进,五队夏侯渊;右列:一队曹洪,二队张郃,三队徐晃,四队于禁,五队高览。许褚为中军先锋,第二天,十队人马先行,埋伏在两侧。 到了半夜,曹操同许褚率军前进,装着偷袭袁寨的样子。袁绍见状,笑道:“曹操这下子要喂鱼了!”尽发五寨人马,迎战许褚。许褚拨马撤退,袁绍驱军赶来,喊杀之声不绝。等到天亮,袁绍将许褚逼到河边。曹军已无退路,曹操大喊:“前有追兵,后是绝境,大家为什么不决一死战?”曹军听了,一齐奋力向前冲杀。许褚一马当先,挥刀斩杀袁军十来个将领。 袁军大乱,只好撤退。退了一段路,几声“咚咚”战鼓响,左边夏侯渊、右边高览两支兵马冲出,袁绍带领三个儿子一个外甥,死命冲出一条血路。又跑了十来里,左边乐进、右边于禁杀出,杀得袁军尸横遍野。又跑了数里,左边李典、右边徐晃两支人马截杀过来,袁绍父子胆战心惊,奔入寨门,令军队埋锅造饭,正要吃时,左边张辽、右边张郃,径直前来冲寨。袁绍慌忙上马,率部奔向仓亭,人困马乏,正要休息。不料后面曹操率大军赶来,袁绍拼命逃离。正走间,右边曹洪、左边夏侯惇,挡住去路。袁绍大叫:“如果不拼死一战,我们都要给活捉了!”奋力冲杀一阵,侥幸逃出重围。 袁绍抱住儿子们大哭一场,长叹道:“我经历战事数十次,从没有像今天这样狼狈的!”说完,命令部将回各地整顿军务,自己带着袁尚到冀州养病去了。 点评 程昱为曹操献的“十面埋伏”之计,表面上看是效法楚汉相争的著名案例,实际上是根据袁绍报仇心切加之初战告捷洋洋得意,必然麻痹大意这一事实而设立的计谋,是典型的“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著名战例。要根据变化中的事物,制定与时俱进的应对谋略,这就是鬼谷子“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覆相求,因事为制。”的真谛所在。否则就变成固步自封、顽固不化了。 上一个世纪80年代,我所在的国营特大型企业。改革开放了,我们厂来了第一批日本专家,看到我们国营职工家都烧天然气,对比资源短缺的小国日本,他们号啕大哭,说我们是在烧黄金是败家子。不愿当“败家子”的领导们,面对如此的“攻击”再也坐不住了,毅然投资八百多万建了一座煤气站,万万没有想到,煤气站一试车就再也没有使用过,其成本高出天然气数倍。八百多万就这样打了水漂,他们真正的当了一回“败家子”。 曹操隔岸观火 袁绍在仓亭被曹操大败后。去冀州养病,因为心情抑郁,终于得病身亡。临死前,他立小儿子袁尚为继承人,委任为大司马将军。 曹操这时斗志昂扬。亲自率领大军前去讨伐袁氏兄弟,意图一举平定河北。曹军势如破竹地攻克黎阳,很快便兵临冀州城下。袁尚、袁谭、袁熙、高于等带领四路人马合力坚守,曹军攻打多次不能奏效。 这时,曹操心中不快,谋士郭嘉说:“袁绍废除长子继承权,立小儿子为头儿,兄弟及各死党之间的权力斗争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急攻,他们会团结相救;我们缓攻,他们就会相互火并。还不如撤回军队到南面去进攻荆州刘表,等候他们袁氏兄弟之间的内江。他们内部发生事变,我们再一举而攻之,不费吹灰之力即可平定河北。这个办法叫做‘隔岸观火’。”曹操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便留下贾诩守卫黎阳,曹洪守卫官渡,自率主力南征刘表去了。 果然,曹操撤军不久。长子袁谭不服死去父亲袁绍的安排,同袁尚为争夺继承人位置动起刀枪,互相残杀。袁谭打不过袁尚,便派人向曹操求救。曹操再次出兵北进,杀死袁谭,打败袁熙、袁尚,很快占领河北。 袁熙、袁尚被打败,又逃往辽东投奔了公孙康。夏侯惇等人对曹操劝道:“辽东太守公孙康,久不臣服。今两袁前去,如虎添翼,是个后患。不如乘胜追击,占领辽东。”曹操笑道:“不必麻烦诸位将军了。几天后,公孙康自会送来两袁的头颅。”诸将都不相信。没过几天,公孙康果然献来了两袁的头颅。众人大惊,佩服曹操料事如神。曹操却说,“果然不出郭嘉所料!” 原来,郭嘉前不久病死,死前曾写了封密信交给曹操,信中说:“两袁投奔公孙康,您切不要去进攻。因为公孙康一直忌怕袁家吞并辽东,二袁去投奔,他是心有疑虑的。如果丞相去进攻,公孙康就会借助二袁之力拼力抵抗,急切间攻不下来。如果暂时缓兵不动,公孙康与二袁必相火并,您就可以一举平定了。” 大家见了郭嘉的亲笔信后,纷纷惊赞道:“这是又一次‘隔岸观火’!郭嘉真是天下奇才,可惜死得太早了。”曹操听了伤感不已。 点评 鬼谷子说:“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覆相求,因事为制。”曹操“隔岸观火”是要有大智慧的。袁绍废长立幼,埋下了兄弟手足相残的祸根,这就是“隔岸观火”的前提,郭嘉敏锐的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才能使曹操兵不血刃的消灭了袁氏集团。 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客观条件、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时代背景,都要有不同的应变谋略,否则就要造成重大损失。 有一个大型国有企业,每年都要用大量的资金到东莞去采购模具,因为东莞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模具加工基地。企业领导们想:与其用大量的资金去购买模具,不如自己生产模具。于是投入若干亿引进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机器,建立了一个模具加工厂。结果他们的加工成本都比东莞模具的卖价还高。连产业链都没有搞明白的企业领导们,几个亿不打水漂反而成了一件怪事。 我有一个朋友,投资若干亿建了一个机械加工工厂,年产值只有一亿多,企业发展缓慢,朋友请我帮忙。于是我回到家乡,与机械加工的老朋友们商量,如何才能盘活这个工厂。朋友们问我,这个工厂在哪里。我告诉他们在广东某城市。朋友们告诉我:很难盘活,因为那里没有形成机械加工的产业链。在我们家乡,一天之内就可以把中国最顶尖的“冶金专家”、“锻造专家”、“焊接专家”、“热处理专家”、“加工工艺专家”、“金属材料专家”等全部聚齐;在一天之内,就可以把各种特种材料全部落实;在一天之内,就可以把各类加工高级技师全部到位。因为我们家乡已经形成全世界最大的机械加工产业链。我终于明白了,就算是我想帮我朋友的忙,我也帮不上啊! 曹操将计就计 刘备到东吴联姻,偕夫人平安回到荆州,孙权以“招亲”为名谋取荆州的计划失败,十分恼怒,想兴兵进攻刘备,以报仇雪耻。 谋士张昭劝阻道:“北面曹操日夜在想报赤壁之仇,只是怕我们同刘备同心合力,所以不敢轻率兴兵。今天主公如忍不住一时之忿,与刘备相互残杀,曹操一定乘虚进攻,东吴就危险了。”孙权说:“那么怎么办?”谋士顾雍献计道:“我看还是派人到许都去,推荐刘备为荆州牧。曹操知道后,认为我们两家十分团结,就不敢向我们东吴发动战争,而且刘备也不会怨恨主公。之后,再用反间什,唆使曹操、刘备相互吞并,我们就可以乘虚谋利,荆州就有可能为我所得。”孙权即派华歆带着奏表前往许都。 曹操接见华歆后,手足无措,心情慌乱。谋士程昱说:“丞相在矢石交攻的时候,也未曾害怕过,今天听说刘备得了荆州,为什么就如此惊慌?”曹操说:“刘备是人中之龙,平生未曾得水。今天占领荆州,是困龙跃入大海,谁是他的对手?我怎么不心惊胆战呢?”程昱说:“丞相知道华歆的来意吗?”曹操说:“不太清楚。”程昱说:“孙权一直是忌恨刘备的,常常想发兵进攻他,只怕丞相乘虚袭击东吴,所以派华歆为大使,推荐刘备为荆州牧,这是安抚刘备,并断绝丞相‘渔翁得利’企图的手段啊!”曹操猛然醒悟:“对,对!”程昱说:“我有一个计策,让孙、刘之间自相火并,丞相可以乘虚谋利,将他们两家各个击破。”曹操大喜,急问:“什么计谋?”程昱说:“东吴最倚重的将领是周瑜。丞相向皇帝推荐周瑜为南郡太守,程普为江夏太守,并留华歆于朝廷重用。这样,孙权、周瑜为得到南郡、江夏,一定会兴兵讨伐刘备。我们乘虚进攻,不是很好吗?”曹操立即采纳程昱的建议,将孙权踢来的球踢了回去。 事情的发展果然不出程昱所料,周瑜居然接受了南郡太守的任命,便向孙权提出兴兵夺回荆州的要求。自此,孙、刘两家又开始了争战。结果周瑜斗不过诸葛亮而活活气死。 点评 这个故事太精彩,简直把鬼谷子的“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覆相求,因事为制。”演绎得淋漓尽致。高手过招是不会按常规出牌的。孙权想尽办法也夺不回荆州,就把矛盾交给曹操,他举荐刘备为“荆州牧”,这简直就是在捅曹操的疮疤,想就此引起曹刘大战,自己坐山观虎斗。曹操何等聪明哪会上当?反而向皇帝推荐周瑜为南郡太守,程普为江夏太守,又把矛盾交还给孙权。只有周瑜最不聪明,看不透这是高手在过招,一个小小的太守,就冲昏了头脑,白白搭上了一条性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