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念清静,赤子情怀

 369蓝田书院 2017-10-16

——我心中的周平安先生

若论辈分,当应敬称师爷;按照习惯,多称其为周老。想起他,尤其是那青海湖般明净、新生儿样纯挚眼神,实在无法与“爷”“老”一类老朽字眼系在一起。惟觉“先生”,合其情貌。

想必名医,大抵不外医风纯良,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平易近人云耳。初识先生,偶尔接触,却也如此,无可挑剔,心想不过北中医院校里芸芸众名医中一位,并未引以为意。

其后听导师谈起先生,颇为感慨:我的这位老师不看电视,鲜少读报,不喜逛街,不爱旅游……没有任何嗜好,每天除了看病人,回家就是捧起中药书……

彼时年少轻狂,最羡名老诊术高超,又多才多能。听闻先生如此单调乏味,不免更少几分亲近。对去先生门诊侍诊也少热忱起来。

硕士生活开始,每每于导师门诊,见用先生验方,效如桴鼓;又常目睹患者及家属,得先生方若至宝,见先生面如至亲。始觉先生非常。然先生处方中西合璧,浅陋偏执如我,实难体悟个中真义。心存疑惑难解,便自掩耳盗铃:纯正中医方为我喜,估计当与先生缘浅。

而从轻狂、疑惑、不解,到心悦、诚服、仰慕,只用了一堂课功夫。

周末闲暇,导师请来先生,为同门众师生小范围授课。先生一口略带沙哑的豫味京腔,听来舒服亲切,严谨细密的中药溯源分流,竟如家常一般,渗透进我身心。每一味药,上至神农雷公,下到最新进展,先生皆了若指掌,如数家珍,融会贯通,见解独到。当中药传统药性与现代药理如此契合,横亘我心的中西壁垒渐渐动摇崩塌;当理性的面对传统与现代,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善巧活用,独运匠心,是为真正的“发皇古义融会新知”。那一堂课,只觉大脑未动,而是心领神会。先生醍醐灌顶,愚钝如我,也体会到茅塞顿开之喜。

彼时方知,那些我所不屑的单调,是一念清静的大医精诚、勤勉不倦;那些我所不解的乏味,成就了先生的博闻强识、妙手回春。而我曾经的疑惑不解,更多是妄图捷径、内心深处对于如此精诚勤奋的忌惮。

此后的数个周末,都得以有幸与先生度过,细剖药味、详解诸病。先生讲:木防己止痛好,汉防己利水强;半夏小剂量降逆止呕,中剂量化痰,大剂量镇静安神;清热化痰、肺部感染用合欢皮,心烦、郁闷、肝郁不舒的用合欢花;脑血管病,肺脑通治,清泄大肠…..每每听到情动处,常会对传统与现代医学的默契拍案叫绝,也会为二者存疑或矛盾欲罢不能。方知先生对中药一念深入,触类旁通,又能举一反三。几分痴味里,别有洞天。

先生倾囊相授,霁月清风,无半点私心。先生常道:我一个人会了能治多少人呢?要你们都学会了,才能为更多病人解除痛苦。还要把这些经验整理出去,让更多人知道,大家一起探讨,我的这些想法儿是否合适。

先生慈悲,不忍看到病痛,他说,病人真的很痛苦,如果不痛苦,怎么会找到我们呢?要真心相待,要能为他们解决问题。

先生谨慎,因为负责着生命健康,他说,不要认为某个症状消失了,就以为治好了。治病千万不能儿戏,要有我们自己的道理。

先生繁忙诊务,密集授课,集轶手书……古稀之年依旧留在临床一线,规律坐堂,时时义诊。付出奉献,在先生不过寻常生活,平淡真切。老子所谓“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大抵就是先生这般了吧。

毕业远走,他乡工作,成家生子,再难侍诊先生左右。不久前得先生近照,虽是清瘦,眼神依旧宛若未孩之婴,浑然天成,给人通彻温暖,清静轻安。

不想上月,先生驾鹤。满屏悼念,更添哀恸。夜深人静,细读先生生平;回忆过往,感念先生教诲。高山仰止,师者风范长存;景行行止,苍生大医无愧。

文行至此,眼前浮现先生身着枣红色鸡心领线衣,花白头发,微微颔首,眼镜搭在鼻翼,视线从镜片上方看将过来,稚趣横生。如若看过我的啰里嗦言,不知先生会如何批改、如何苦笑了。

成就先生,在于这一念清静,赤子之情;先生成就,亦在于这一念清静,赤子情怀。这是我心中的周平安先生,是我努力前行的心中所向。

大丹记于丁酉年中元节后一日夜

学生:朱小丹    焦扬教授之09级硕士研究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