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浦北三宝”产值超12亿 林下经济开创幸福生活|手机广西网

 otq555 2017-10-17
2012年10月21日,“浦北三宝”——林下土鸡、藤芒编织品、红椎菌接受“建设生态广西 打造林业强区”全国重点网络媒体广西行采访记者团的“检阅”,2011年浦北全县林下经济产值13.9亿元,出口创汇的“浦北三宝”产值12.76亿元,其中藤芒编织产业产值5.0亿元,红椎菌产值1.56亿元,出栏肉鸡1500万羽,产值6.2亿元,农民林下经济收入人均1683元。

  不通高速,没有铁路,浦北县的交通不方便,田地人均三分,山地人均三亩,总人口91万,其中农业人口82.6万人,现有林业用地面积253.8万亩,其中集体林地面积244.9万亩,森林面积234.4万亩,森林覆盖率64.9%,是钦州市的林业大县。在没有完成林权改革之前,浦北县很多农民都外出务工,家里留守的都是妇女和儿童。

  2010年,浦北县率先完成了林权主体制度改革,成为全国林改百名典型县。林改后,浦北县大胆探索创新,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我们搞林下经济,像搞工业园区那样‘大手笔’,建设产业基地之前,铺好路,通好水电。”浦北县县委副书记、县长申汉烈告诉记者,该县以“聚集化、规模化、产业化、科技化”发展工业园区的理念,全力打造百万亩林下经济产业区。2011年,全县已建立了百万亩林下经济产业区初具规模的七大产业基地。即是:林下藤芒原料基地30万亩;林下红椎菌产业基地15万亩; 林下中药材和金花茶等名贵花卉产业基地1.2万亩;林下养鸡产业基地5万亩;林下养蜂产业基地40万亩;林下养畜产业基地20万亩;以五皇山森林旅游为主,带动农家乐旅游的森林旅游产业基地。

  “现在在家都能赚钱,很多外出打工的农民都返乡搞林下产业。”申汉烈县长告诉记者,林权改革后,村民尝到林下经济的甜头,都不愿意背井离乡出去打工,过上安稳幸福的生活。

  小小藤篮赚外汇 变废为宝织幸福

  2012年10月21日下午,记者走进浦北县海龙工艺编织厂的工艺品展览厅里,好像刘姥姥走进大观园。各种各样的藤芒家居器皿,堆满了货架:野餐篮、三斗柜、盛衣桶、首饰盒、酒架·······仔细瞧上面的标签,价格可不菲,一只小小的圆篮子就要4美元。原来,这些精美的藤芒编织品远销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瑞士、巴西和法国等国家,2011年销售额达7732多万元。

  记者走进浦北县大坡村,家家户户的门口都有忙着编织的老人和妇女。一名正在编筐底的阿婆告诉记者,她一天能够编50个藤筐,一个能赚到1块多的手工费。大坡村是浦北县“编织产业连万家”的一个缩影,这个村在编织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户户搞编织,家家成车间,人人有工做,天天有收入。编织企业把收发点设到村中,把车间建到农户家中,把技术送到农民手中。不管农闲农忙,饭前饭后都可以编织,也不管妇女老人都能从事,动动手,就赚钱。并且做到农业生产和家庭编织两不误,双收入。专职从事编织农民每人每月收入2000元。

  原来浦北县森林资源丰富,林下有大量的藤芒,藤芒年产量有5万多吨。这些种类繁多的藤芒,生长力强,与林木争抢了土壤养分和生长空间,影响了林木的生长。为了让林下大量废害藤芒变废为宝,增加农民收入,该县因势利导,鼓励经济能人开办编织企业,并为企业和农民牵线搭桥,建立起“公司+农户”共赢发展模式。目前,该县规模藤芒编织企业有22家,产品有20多个系列 1800多个品种,产品环保、漂亮、实用,畅销欧美。在编织龙头企业带动下,农民不出家门也能为企业打工,家家编织有创收。

  2011年,该县编织产业出口产值达10.0亿元,其中利用本地藤芒原料编织加工出口产值达5.0亿元,编织产业利润达5300多万元,编织产业创税2000多万元;整个编织产业带动了全县2.8万户、7万多人从事编织,为农民带来了2亿多元的增收,农民得富、企业得财、政府得税,实现了“林下藤芒—藤芒编织—编织财富—保护山林”的良性循环。

  “不砍树也能致富,现在百姓尝到了林下经济的甜头,环保意识更加强了,都舍不得砍树,更积极种树,县里面的森林覆盖率每年都在增加。”申汉烈县长告诉记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