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离更好的人生,还差一次”说谎“

 Tanyanj 2017-10-18






简单讲就是1978年的时候,美国的青少年犯罪十分严重。


据说,有近一半的严重罪行都是由10岁到17岁的青少年犯下的,所以为了降低青少年犯罪率,有人就把一些问题少年带到最恶名昭彰的监狱参观,让这些少年近距离接触这些可怕的罪犯,希望他们见识一下监狱生活,也许可以收敛一下他们的行为。


在监狱里,一方面会有一些罪犯以改过自新的态度来引导他们从善,但也有另外的罪犯们会用极其恶毒、恐怖、肮脏的语言来攻击他们。


这些罪犯与他们近在咫尺,所以这些问题少年完全被吓到了,即使那些一开始满不在乎的少年,他们出来后都纷纷表示不敢学坏了,要好好念书。


这个项目被导演阿诺德·夏皮罗拍成了纪录片。一经播出,就红遍天。报纸专栏对此大书特书。社会评论家高度评价“恐吓从善”的方式。


政客们争先恐后地赞扬这个项目。犯错的孩子们成群结队地加入这个项目,它们明白了自己如果继续作恶可能会有什么样的下场。


第二年,也就是1979年3月,夏皮罗的纪录片就在200个大城市播出,1979年4月,这部电影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恐吓从善”这个项目从美国被推广到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和挪威。


法官、管教官员与其他专家都证实这种方法确有效果。


但实际上如何呢?有人为此做了随机对照试验推翻了这个结论,不过这个过程却是很漫长的! 




说到随机对照试验,你们是否还记得第二篇共读时,我们一起讨论的“闭路循环”?


那时候我们提到,要打破放血疗法的迷思,只要做随机对照试验就可以了。那么什么是随机对照试验呢?


医疗史上的首次随机对照试验是由一名苏格兰医生詹姆斯·林德在1747年完成的。



那时候的人们不知道远航的海员为什么会得坏血病。所以,为了治这种病海员们就什么都吃,有的会喝海水,有的会吃乱七八糟的东西,但是大家一直都不知道什么最管用。


在一次出海过程中,詹姆斯·林德突然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把生病的海员分组,分别给他们吃不同的东西,最后发现吃橘子、柠檬等水果的一组海员活了下来。


这就证明水果是治疗坏血病的药物。我们后来研究知道水果富含维生素C,但当时林德并不知道,不过他用这种办法找到了正确的疗法,这就是随机对照试验的威力。


言归正传,放血疗法的对照试验要怎么做呢?


很简单,你可以这样来设计:比如说,你可以找100个重症患者,给其中50个进行放血疗法,另外的50个人是对照组,什么都不做。那么接下来就等待看看哪个组康复的人多就可以了。


历史上有好多人做过这个试验,19世纪初,法国某个医生发表声明,放血疗法对治疗肺炎和发热性疾病完全无效。同时期,一个叫皮埃尔·路易的人发表了他7年时间对近2000名病人的临床观察,发现放血疗法明显增加了病人的死亡率。


通过增加对照组,进行对照试验,就能揭示某些隐藏的真相。




那么关于“恐吓从善”项目的对照试验是如何进行的呢?


“恐吓从善”这个项目在纪录片拍出来之前就已经至少存在了两年了。


早在1977年的时候,就有罗格斯大学刑事司法教授詹姆斯·芬克诺尔认为传媒的数据是不科学的,具有误导性,所以本着科学的精神,他决定彻底把“恐吓从善”这件事搞清楚。


谁知道一查就发现了问题,首先纪录片说的改过自新的孩子占比80%~90%,这个数据本身来源很可疑,而且获得数据的方法也非常值得商榷,更糟糕的是很多去参加这个项目的孩子根本就没有什么前科,这样一来他们之后保持清白就算不上什么成功。


1978年8月,芬克诺尔把一些少年犯随机分成了两个小组,一组是参加过“恐吓从善”项目的,另一组(对照组)则没有参加。


然后,他开始耐心等待结果。这是“恐吓从善”项目第一次面对严格的测试。


试验结束后,芬克诺尔得出了戏剧性的结果:参加过“恐吓从善”的孩子比没去过的更容易犯罪。


就像我们之前共读的时候聊的认知失调那样。芬克诺尔的报告激怒了很多支持这个“恐吓从善”项目的人。他们有不少人由此而更加支持这个项目。到20世纪80年代,好多州都实施了类似项目。


到了90年代,类似的项目被推广到了英国、澳大利亚和挪威。


可以说,人们把芬克诺尔的研究完全忽视了。这简直是认知失调的完美证据。人们越笃信自己的判断,就越容易对质疑这些判断的证据进行认知上的否认,甚至彻底忽视。



人们相信“恐吓从善”这种故事,最本质的原因是这符合他们的直觉。


你想一个孩子去监狱参观一次,就改过自新了,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有吸引力的想法。但是事实却和想象完全不同。芬克诺尔用随机对照试验证明了“恐吓从善”是没道理的。不过认知失调使得支持者很难接受这个事实。


但是还好,各种对照试验也越来越多。特别值得提及的是2002年,坎贝尔协同研究中心对这个项目的调查。他们是一个全球性的非营利性组织,致力于循证决策理论的实践。


他们对“恐吓从善”项目进行了一次“系统性评估”,把所有随机试验的数据都放在同一张电子数据表中进行对照。


结果是不容置疑的:“恐吓从善”没有好处,它只会对违法犯罪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些研究表明,这个项目可能导致犯罪率升高了28%之多。


评估者用谨慎的语言对这个项目做出了根本性的批评:“我们认定,类似‘恐吓从善’的项目很可能产生了有害效果并助长了犯罪行为……就算什么也不做,也比让未成年人参与这个项目强。”


回过头来看,这样的事情怎么就发生了呢?《黑匣子思维》的作者认为发生这种问题并不是因为人们主动想隐瞒什么。主要是因为人们不知道该怎么详细分析数据,或是在潜意识里不愿这样做。


只要是自洽的,人们便倾向于不再去检验它。大家相信故事、直觉,和为了符合预设结论而经过歪曲的观测数据。


从项目开始就有人质疑,但花了20年的时间,人们才逐渐接受事实的真相。回忆一下,之前我们一起共读的“闭路循环”,你会发现“闭路循环”不仅仅是一个理论,它实际上准确地描述了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说到底,人真的是一种害怕犯错的生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