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王朝受到重用并名垂史册的汉族重臣中,早期的张廷玉可以比肩晚期的曾国藩。虽然两人所处的年代不同,为朝廷所做出的贡献也不一样,但一个为统治制度的巩固完善呕心沥血;一个为保住满清皇船不沉竭尽全力。 可惜的是,这二位重臣晚年都没有完美收官。曾国藩因处理天津教会一案弄得灰头土脸,黯然离世;张廷玉则为了告老还乡死后享受皇家太庙,连犯昏错,五气乾隆,不仅被罢贬还受到株连抄家。 (张廷玉画像) 来看看张廷玉壮年时期这些辉煌的从政经历:康熙朝时任刑部左侍郎,雍正帝时曾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等职。 康熙末年,整治松弛的吏治,后又完善军机制度。先后任《亲征平定朔北方略》纂修官,《省方盛典》《清圣祖实录》副总裁官,《明史》《四朝国史》《大清会典》《世宗实录》总裁官。 史料介绍,张廷玉是安徽桐城人,出身于书香门第官宦名家,他的父亲张英是康熙时期大学士,也是清代著名大臣。张廷玉二十九岁高中进士,并被点为翰林。三十三岁那年,被康熙看中,认为他持重得体,成为康熙皇帝贴身低等小秘书。四十五岁时升为副部级的礼部侍郎。 康熙帝驾崩,四子胤禛登基成为雍正帝。雍正见他“气度端凝,应对明晰。”迅速升他为礼部尚书。雍正是历史上比较有名难伺候的帝王,对科举出身的汉族大臣尤其存有偏见,而对他却一见如故,十分欣赏。朝中大事小情都和他商议,凡有谕旨也让他缮写。 雍正与张廷玉君臣相顾整朝十三载,两人感情笃深。雍正末年,张廷玉回家省亲,胤禛写信给他说:“朕即位十一年来,朝廷之上近亲大臣中,只和你一天也没有分离过。我和你义固君臣,情同密友。如今相隔月余,未免每每思念。”雍正为表达对张廷玉的欣赏特别立下遗嘱,许诺他在身后配享太庙。这项荣誉,在整个清朝二百余年,他是唯一享受到的汉臣。 如果张廷玉死于雍正时期,那他必将哀荣无比,一生也是完美无缺了。可是,他身体情况远比雍正帝好,顺利进入了从政的第三朝-----乾隆时期。 乾隆即位后,初期对他这位三朝老臣一直尊敬有加,称张廷玉为先生。张廷玉每次上朝时,乾隆时常提醒身边太监上前搀扶。乾隆二年,特封张廷玉为三等伯爵,开了当时清代文臣封伯的先例。这期间,乾隆对政事均向他请教,出京时则留他与鄂尔泰二人在京处理日常政务,责任至重。张廷玉继续着雍正以来枢臣的尊崇。 (剧照) 过了六七年岁月后,乾隆皇帝觉得自己可以独掌大局了。于是在乾隆十一年发布谕旨,张廷玉“嗣后不必向早入朝”。表面是优待,其实是让他淡出朝廷决策层。 此时的张廷玉已经77岁,临近耄耋之年,按理说也早该告老还乡了。他也看明白了皇上的意图,决定自己提出退休。 在乾隆一次宴请老臣时,张廷玉见皇帝心情很好,就大胆提出请退要求。他说我今年快八十岁了,想告老还乡。张廷玉没想到的是,乾隆皇帝不同意他的要求。 乾隆帝对他提出的动议有些意外,说你将来要配享太庙,哪能回归田园呢? 一生精明谨慎的张廷玉,此时犯了第一个昏错。他竟然这样回答皇帝说:“也有回老家的,刘基就是。” 哪知这话一出口,乾隆皇帝脸色突然变得冷若冰霜。因为这话太过敏感。刘基是明朝开国功臣,朱元璋过河拆桥,后来毒死了他。乾隆认为张廷玉拿刘基比拟,是对自己不满。就冷冷回答说:“人臣不可存图逸之心。要学诸葛亮怎么能寻求安逸呢?这说明你不够忠诚。” 张廷玉听此,不敢再接话,因为乾隆说的太重了。他感觉委屈,于是免冠跪地呜咽痛哭。乾隆帝平息一下怒气,让小太监把张廷玉扶了下去。此后,张廷玉心惊胆战,只得继续按时来上朝。 经此打击,张廷玉在一年里衰老得特别的快,不但走路都不稳了,而且说话办事大不如前。乾隆再下谕旨,说张廷玉身体不好,允许他退休。张廷玉闻讯大喜,觉得终于可以善终了。这时,他想到雍正帝许诺他身后配享太庙之事,生怕有人在乾隆面前进谗言,取消了这一荣誉,自己要有所行动。于是,张廷玉犯了晚年第二个昏错: 思衬了几天后,张廷玉下决心,关于“配享”让乾隆帝写个圣谕予以保证。作为臣下,让皇帝出具保证,放在从前,张廷玉绝对想都不会这样想。可是年近八十的他,却真的实践了。 乾隆十四年十一月中旬,张廷玉再次进入紫禁城,跪在皇帝面前说关于配享这事不放心,请一辞以为券。乾隆帝对他此举既意外,又心中不悦。但想到当年他毕竟做过自己的老师,现今年体衰,配享太庙一事又是父皇答应的,就没有直接驳斥他,表示可以就此发布一道圣旨。 张廷玉高兴地走了。乾隆却提笔写了一首诗派人送给他,在诗中表达了不满之意。诗的内容是:造膝陈情乞一辞,动予矜恻动予悲,先皇遗诏惟钦此,去国余思或过之。可例青田原侑庙,漫愁郑国竟摧碑,吾非尧舜谁皋契?汗简评论且听伊。 这首诗的前四句很明了,意思是你到我面前,跪地陈情,请我给你一个保证。这一举动,令我不免起了恻隐之心。先皇的遗诏,我当然会遵守,你原本不必担心。但“可例青田原侑庙”,青田,是指明代刘基。有刘基的先例,我就同意你退休回乡。“漫愁郑国竟摧碑”,这个典故可就有点指向了。魏徵在唐代被封为郑国公,生前很荣耀,但是死后,唐太宗翻旧账,认为魏徵犯了很多错误,下令把他坟前的碑给砸了。最后两句“吾非尧舜谁皋契?汗简评论且听伊。”是说我算不算尧舜之君,我也不知道,可谁可以称得上是皋契那样的贤臣?背后的意思即是你原本没有皋契那样大的功劳,父皇让你配享,现在看,你也许不够格。 张廷玉光顾兴奋了,对乾隆的指责却没太上心。他心中惦记的石头落了地,回家便倒头大睡。按理说,皇帝写了是破格的恩典,惯例他必须进宫谢恩。此刻,他犯了第三个昏错: 只是让儿子代替他进宫谢恩,这可惹下了大祸。 这一天,乾隆帝早早起来等着张廷玉,他还有话要对张廷玉说。但是没想到,进来宫的却是张的儿子张若澄,乾隆顿时大怒。他命下发谕旨责问:“张廷玉就在京城,即使病得很重,就是爬着来,也该来谢恩。为自己要赏赐时能亲自上朝,可是谢恩时就不能亲自来了,这样对待朝廷给他的莫大恩惠,好像这都是他应该得到的,天下有这样的道理吗?” 恰好当天奉命写旨的军机大臣是张廷玉的门生汪由敦。汪由敦知道,乾隆皇帝这次发火,可是非同小可,他生怕老师倒大霉,因此连忙派了一个小厮跑到张府,传递这个消息,让张廷玉好有所准备。 张廷玉的第四个昏错犯在此时: 一大早,张廷玉忙不迭地进朝谢恩。乾隆见自己责问他的圣谕尚未发出,他竟然就来了,猜想是军机处有人走漏消息,不禁更加恼怒,经查果然如此。乾隆升朝宣布:“朕为天下主,而令在廷大臣因师生而成门户,在朝则倚恃眷注,事事要被典,及去位而又有得意门生留星替月,此可姑容乎!”斥责张廷玉“负恩植党”,下旨立即削去张廷玉伯爵。通风报信的汪由敦也被革去了大学士之职。 (张廷玉墓园) 又过了一年,即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的皇长子定安亲王永璜病死。初祭刚过,张廷玉犯了他晚年第五次昏错: 他不顾自己是皇长子永璜老师的身份,又急匆匆地向乾隆皇帝奏请回归故里。乾隆斥责道:“你曾待候朕讲读,又曾是定安亲王的师傅,却是这样的冷漠无情到如此地步,这是有良心的人做的事吗?” 恼怒中得乾隆帝命人把过去配享太庙的名单拿给他看,让他自己说是否够资格配享太庙。 张廷玉此时不糊涂了,他惶恐万分请求罢允配享太庙,照律治罪。乾隆命令九卿讨论张廷玉是否有资格配享太庙,并定议具奏。朝臣看出乾隆皇帝的心意,一致认为应该罢免张廷玉配享太庙,并上奏乾隆。 乾隆皇帝以此修改了雍正皇帝遗诏,明令取消了张廷玉的配享资格,把他赶回了老家。张廷玉费尽苦心要平安收场,没想到却丢了伯爵和配享两项荣誉,一生美名,毁于一旦。 更倒霉的是,漏船偏遭连夜雨。同年9月,又有人揭发张廷玉的姻亲朱荃曾涉及吕留良案,乾隆皇帝又降旨罚张廷玉白银一万五千两,并追缴以前赏赐的各种物品,抄了他的家。 乾隆二十年(1755年)春,83岁的张廷玉在悲愤交加中病逝。乾隆皇帝闻讯做出眷念老臣的姿态,宽恕了张廷玉的罪过,谥号文和,恩准其配享太庙。 时光流转了三十年,到了乾隆五十年(1785年),同样步入老年的乾隆帝对张廷玉之事仍念念不忘。据说当他再次翻看张廷玉早年的奏折,认为他的一些观点和自己是一致的,命刻碑记之。乾隆在碑后题记,谓:“廷玉有此卓识,乃未见及。朕必遵皇考遗旨,令其配享。古所谓老而戒得,朕以廷玉之戒为戒,且为廷玉惜之。” 实事求是来看,张廷玉年过七十后才多次请求回乡养老,绝不为过。可却因自己的昏错惹怒了皇帝,遭受罢官、削夺爵位、免予配享、抄家等处罚,实在是不值得。 衷心感谢各位朋友阅览《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欢,可点击栏目右上角的提示“订阅”或“关注”。我们共同赏析历史趣闻,回忆历史往事…(声明:文中配图均源于网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