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年连续带出4个皇家艺术学院学生,她说要转变设计理念

 xm风帆 2017-10-21

现在的设计趋势其实是在做一个纵向形态的研究,即看到一个东西得“形似”,而不是“神似”。国内的很多学生都在跟着潮流走,所以这部分人永远只能走在潮流后面。

高老师说:

做设计要“顺藤摸瓜”

就我接手的学生当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不懂真正的设计流程。绝大多数同学都是“顺瓜摸藤”——先构想出一个设计,然后再想用其他材料或者技术去弥补设计的缺陷。前期的准备工作没有做好,以至于设计出来的成品只是在做一个表面工作,而没有深入到设计本身。(此下图所有案例为拿上皇家艺术学院OFFER同学的作品集)

1年连续带出4个皇家艺术学院学生,她说要转变设计理念

正常的设计流程是:前期调研-创作-实验-画草图-整合-做小样(知道自己的设计是否有可利用价值)-确定设计方案-画效果图-成品。国外的艺术院校无论是何专业都讲究“顺藤摸瓜”。由于现代手工艺设计就是从国外发展起来的,国外的这套设计理念因此也最为先进。

1年连续带出4个皇家艺术学院学生,她说要转变设计理念

现在的设计趋势其实是在做一个纵向形态的研究,即看到一个东西得“形似”,而不是“神似”。但是现在的中国市场上出现很多“山寨”货,做的都是些复制或者提取他人设计创意的活儿。这样既不用动脑筋构思前期的任何概念,又可以省下一笔巨大的调研和实验花费。

1年连续带出4个皇家艺术学院学生,她说要转变设计理念

这造成国内很多人把设计想得越来越简单,或者说他们根本就不是在做设计。也正是由于以利益为导向的社会风气,导致国内的很多学生都在跟着潮流走,所以这部分人永远也只能走在潮流后面。

1年连续带出4个皇家艺术学院学生,她说要转变设计理念

1年连续带出4个皇家艺术学院学生,她说要转变设计理念

根据个人作品风格择校

设计其实分为概念形态,也就是当代形态的设计和传统形态的设计。皇艺的所有专业风格其实很难定性。我永远不提倡学生为了迎合市场或者学校的潮流,就改变自己的创作风格。这是本末倒置的行为。他们得先做自己喜欢的东西,在这之后再去考虑自己的风格是适合去美国的院校还是英国的院校。

1年连续带出4个皇家艺术学院学生,她说要转变设计理念

就我个人认为,做市场定位的作品进入美国的院校学习属于大概率事件,而英国的艺术设计类院校偏研究型居多。因此,他们对于学生作品集的可研究价值抱有更高的期待。

1年连续带出4个皇家艺术学院学生,她说要转变设计理念

其中包括前期的调研丰富与否;有没有运用绘画创作、装置、模型、等一些创新形态去做实验;文化形态、艺术形态的摄入多少等等。英国院校更看重的是学生的创作想法和做设计的过程,成品的最终效果不是他们最看重的评定标准。

1年连续带出4个皇家艺术学院学生,她说要转变设计理念

从学生以往的作品和案例当中,我发现他们不太在意细节,更多的是看重设计的最终效果。但其实设计,尤其是一本作品集不单单只是看学生的作品(那几页纸),前面所有东西包括排版,前期调研选取的图片甚至是绘画方式都算在个人的创作里。

1年连续带出4个皇家艺术学院学生,她说要转变设计理念

1年连续带出4个皇家艺术学院学生,她说要转变设计理念

掌握设计逻辑 比技法展现更重要

受亚洲文化的影响,很多同学说什么,做什么都很委婉、收敛。其实国外的设计师希望通过观看一个作品,可以马上联想到一个词汇或者感觉,也就是偏好较为直接的视觉传达手段。

1年连续带出4个皇家艺术学院学生,她说要转变设计理念

很多同学脑子里有一堆想法,但不知道转换成视觉要如何表现,因为他们设计的背后缺乏一套完整的、自洽的逻辑。逻辑可以自圆其说,没有孰优孰劣的标准,但他们连说出来都很有难度。

1年连续带出4个皇家艺术学院学生,她说要转变设计理念

我曾经有一个北京服装学院的学生,绘画功底特别强,做设计也非常细致,但她的创作缺乏目的性,只知道通过技法把东西表现得好看,也不管创作的东西对设计有没有帮助。

1年连续带出4个皇家艺术学院学生,她说要转变设计理念

其实做设计的目的应该明确,而不只是单纯的技能展现。所以在教学当中,我要求她对主题进行思维发散之后,用一些外围的灵感词汇,把观点直接表现在作品里面,因为她以前的大部分创作都是叙事型创作,表达的观点都很隐秘、含蓄。

1年连续带出4个皇家艺术学院学生,她说要转变设计理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