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摘:吴军和贾里尼克的教育观

 Clock2651 2017-10-21
 早上读书,吴军的《数学之美》,看到很重要的观点,摘抄于此:
书中说到他和现代语言处理的巨人——贾里尼克谈起各自少年时的教育,他们都同意这样几个观点:
首先,小学生和中学生其实没有必要花那么多时间读书,而他们的社会经验、生活能力以及在那时树立起的志向将帮助他们的一生。
第二,中学阶段花很多赶时间比同伴多读的课程,在大学以后用非常短的时间就可以读完,因为在大学阶段,人的理解力要强得多。因此,一个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建立的那一点点优势在大学很快就会丧失殆尽。
第三,学习(和教育)是一个人一辈子的过程,很多中学成绩好的亚裔学生进入名校后表现明显不如那些因为兴趣而读书的美国同伴,因为前者不断读书的动力不足。
第四,书本的内容可以早学,也可以晚学,但是错过了成长阶段却是无法补回来的。(因此,少年班的做法不足取)。
现在中国的好学校里,恐怕百分之九十九的孩子在读书上花的时间比我当时要多,更比贾里尼克要多得多,但是这些孩子今天可能有百分九十九在学术上的建树不如我,更不如贾里尼克。这实在是教育的误区。 

背景资料:
弗莱德里克·贾里尼克教授是世界著名的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的专家,他在 IBM 实验室工作期间,提出了基于统计的语音识别的框架,这个框架结构对至今的语音和语言处理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从根本上使得语音识别有实用的可能。 贾里尼克本人后来也因此当选美国工程院院士。 
贾里尼克出生于捷克,是犹太人,父亲在二战中死在德军的集中营。二战中他完全荒废了学业,二战后重新回到学校时,他必须从小学补起,而且成绩一塌糊涂,后来终于赶上了同学们,但成绩一直没有得到过A。1946年移民美国,十几岁的贾里尼克不得不进工厂打工赚钱补贴家用,显然他没有可能天天呆在教室里,他在上大学之前花在读书上的时间恐怕现在一般好学生的一半都不到。
吴军博士小学正处文革时期,中学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他花在课本上的时间也不到现在学生的一半。他和贾里尼克对此形成了上文较为一致的观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