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盛京

 狐独是我 2017-10-24

外城建造

清朝入关后,又于1680年(康熙十九年),在城外增筑关墙,高七尺五寸(2.79米),周围三十二里四十八步(16.080公里),面积为11.9平方公里。为不规则的抹角圆形,夯土筑造,设八个关门,关门较简单,砖砌二个门柱,上有一横枋,上盖为起脊灰瓦。八关即八个边门,即:抚近门外大东关的大东进门,内治门外小东关的小东边门;德盛门外大南关的大南边门,天佑门外小南关的小南边门,怀远门外大西关的大西边门,外攘门外小西关的小西边门,福胜门外大北关的大北边门,地载门外小北关的小北边门。这样,沈阳城就有了“八门”、“八关”的区划.从城墙到关墙之间的地带叫做“关厢”,当时住在关厢里的多是所谓“伊彻满洲”,即新满洲。明确划分八旗居住界限,抚近关内及大东关为镶红旗界,内治门内及小东关为正红旗界,德盛门内及大南关为镶黄旗界,天佑门内及小南关为镶蓝旗界,怀远门内及大西关为镶白旗界,外攘门内及小四关为正黄旗界,福胜门内及大北关为正蓝旗界,地载门内及小北关为正白旗界。康熙、乾隆年间,城垣、城楼、角楼又经过重修扩建,使沈阳城更加雄伟壮观。

这就是沈阳的第一次扩城。

城市布局

外郭墙大致呈不规则的圆形,在如今的万柳塘公园处,由于遇到湖水,圆形的郭墙沿着水岸修筑,相应地向内凹进去一块。郭城的建立使沈阳城更加完善了,因为历史上从周朝起,城池都是内墙外郭。但沈阳内方外圆的格局是中国独一无二的城市布局。

从清定都沈阳这一天起,沈阳城才有了系统完善的城市建设规划,即所谓内有“井”字型大街的方城,外有圆郭,四方有四个塔寺,方城与圆郭之间有八条放射状的大街的格局,整个城平面像一个车轮的形状。这种格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这种格局也可以说是沈阳城最早的规划。过去有人说这种格局是依据太极八卦学说设计的,即城内的中心庙为太极,钟鼓楼为两仪,东西南北四座塔为四象,八座城门为八卦,圆形的外城象征天,方形的内城象征地等。实际上内城的方型是汉族城市模式的具体体现,而外城的圆形则更表现的是满族游牧民族聚集地的建筑形式,内外城的结合是满汉民族文化融合的体现。

外城消失

至光绪末年,大东、小东关门皆摧圮,瓮城上的城楼亦先后颓废,有的由三层改建为二层或一层,只是小西门仍保留三层原貌。在小西边门重建一座门楼,上嵌“陪都重镇”四字门额。50年代初期,为方便交通,八座城门陆续拆除,今“八门”、“八关”已无存。

外城关墙的位置大致相当于青年大街---惠工街---边墙路---北边城路---东边城街---管城二街---穿过万泉公园---神农庙巷---穿过万柳塘公园---勒石巷---南关路---顺通路---青年大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