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扫超声内镜和纵轴超声内镜相比,图像的切面和扫查的手法都有很多不同。一个比较大的差别是,纵轴超声在扫查方向上除了前进后退以外,左右的旋转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环扫的探查过程中,主要是前进后退以及摆好探头的位置,左右旋转的意义不大。也正是因为这个特点,我自己会感觉环扫超声内镜扫查起来不是那么灵活。当然,环扫探查也有很多优点,比如图像显示的信息比较多,对于消化管这样的空腔管状结构,环扫也更容易显示病变的全貌而避免遗漏。这些优点对于显示食管和十二指肠肠等部位的管壁病变特别有优势。很多EUS医生熟悉并且偏好环扫超声内镜,也有很多医生更偏好纵轴扇扫,我认为只是个人习惯罢了,对于疾病的诊断,只要熟练了,两种其实区别不大,并无优劣之分。 环扫超声内镜的学习方法一般是采取是标准化经典断面的方法,这是学习环扫超声镜的基本方法,我提倡的BALD线路图的学习方法在环扫EUS上并不像在纵轴扇扫超声内镜上那么有优势。不过我的观点是,用BALD线路图扫查的方法比较容易建立连续扫查,追踪解剖结构的观念和习惯,这是超声区别与其他影像手段的最重要优点,也是初学者不容易培养的能力。因此我仍然绘制了下面的线路图。相信除了熟悉经典断面以外,用这个方法也可以达到很好的环扫超声内镜学习效果。 胃体扫查
环扫超声内镜在胃体的扫查过程中,我设立了一个基地,就是脾静脉汇合进入门静脉的部位。内镜进入胃体中部,把探头贴在胃后壁上,一边退镜一边观察,常常不难发现这个结构。也可以在贲门部找到腹主动脉,轻轻根据胃腔向胃体走向推进,同时旋转镜身让腹主动脉位于超声屏幕的下方,当发现腹主动脉的第一、二个分支腹腔干或肠系膜上动脉时,常常可以发现脾静脉汇合处。在这个断面上,常常可以看到肠系膜上动脉的断面,形态类似高尔夫球杆和球,因此又称为高尔夫球征。 从这个基地出发,以脾静脉作为路径,一边退镜一边可以清晰显示胰腺,主胰管,胰体部胰腺后方可以看到做肾,肾上极和主动脉之间可以看到肾上腺。整个过程中脾动脉与脾静脉伴行,并且更加曲折。内镜退到胃底后要调整旋钮,跟踪脾静脉或脾动脉到达脾门,看到脾脏一般意味着胰腺尾部已经到达。整个过程中注意不停的以脾静脉或主胰管为中心,小幅度进镜和退镜,以期完整扫查整个胰腺。 环扫超声内镜探查胰腺头部一般不太满意,在脾静脉汇合处调整旋钮并且退镜跟踪门静脉,在比较瘦的病人可以跟踪至第一肝门,看到伴行的胆总管;在基地处调整旋钮并且进镜跟踪肠系膜上静脉,可以观察部分胰腺头部。 十二指肠球部扫查
环扫超声内镜在十二指肠球部的扫查过程中,我设立了一个基地,就是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推进镜身就在胃体大弯盘曲后进入十二指肠球部,继续推进镜身使得探头位于球降交界部,通过细微推拉镜身调节旋钮可以看到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在这个部位,线阵扇扫超声和环扫超声的图像是相似的。确定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后,其与探头之间的区域为胰腺,主胰管在这里可以探及。同样是门静脉和探头之间可以谈及胆总管的长轴切面。右旋并且推进镜身沿着胆总管走行可以看到十二指肠乳头。 在门静脉的主干位置略微退镜并且左旋可以追踪门静脉和胆总管进入肝门。脾静脉在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汇合部位的远离探头方向,肠系膜上动脉伴行肠系膜上静脉。 十二指肠降段扫查
环扫超声内镜在十二指肠降段的扫查是显示胰腺头部、勾突和十二指肠乳头的最重要部分,我设立了一个基地,就是肠系膜上动脉和腹主动脉的夹脚。推进镜身进入十二指肠降段后右旋内镜并拉镜,这个动作跟十二指肠镜缩短镜身显示乳头的操作是相同的,此时镜头的前端越过十二指肠降段进入水平段,在这个位置下压大螺旋,保持右旋,通过细微推拉和旋转看到腹主动脉垂直走行在超声屏幕的左侧,肠系膜上动脉从屏幕的右侧走向左下方,成锐角连接腹主动脉,肠系膜上静脉与肠系膜上动脉伴行。这个结构一般是稳定存在的,在环扫超声内镜上也比较容易显示。对这个超声图像的空间方位理解常常不容易,我想到的方法是结合CT等图像仔细思考。这个图像基本对应的是矢状位断面解剖。
探头与肠系膜上静脉之间的区域就是胰腺头部和勾突。此时从基地出发,缓慢退镜,内镜先端逐渐从水平段进入降段,腹主动脉会逐渐从矢状断面的长轴圆柱形变为横断面的椭圆型,胰腺头部和十二指肠乳头逐渐显露,主乳头常常表现为略低回声的三角形结构,胆总管和主胰管显示的也是横断面,像八字一样逐渐汇合在乳头区域,靠近探头的是胆总管而远离探头的是胰管。 总结 最后总结一下环扫超声内镜的三个基地,我日常工作中扫查的顺序是先从胃体开始,找到胃体部的基地脾静脉和门静脉汇合处后沿着脾静脉扫查胰腺体尾部;然后推镜沿着大弯侧进入十二指肠球部,寻找球部的基地肠系膜上静脉和门静脉,扫查胰腺头部胆总管长轴面;继续推进到达降段并右旋拉镜,寻找降段的基地肠系膜上动脉和腹主动脉夹脚,扫查胰腺头部、勾突和乳头;此时继续退镜镜内镜先端脱出幽门后继续扫查又回到胃体部的基地。三个部位依靠三个基地可以循环扫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