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提高自己的视野

 嗨喽3K 2017-10-24

所谓“管子视野”,就是中国成语中的“管窥之见”。

 

资源稀缺是一把双刃剑。

 

首先它有好的一面:没钱的时候,你会对每一分钱都精打细算;没时间的时候,你会分外集中精力,在截止日期最后一天写完一整篇毕业论文的人,大概知道我说的是什么。

 

然而,“集中注意力”这枚硬币的另一面,就是“管子视野”。因为把精力都focus在眼下的任务,一个人就会缺乏长远规划,对周遭环境置若罔闻。

 

 

 

 

这,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解释穷人思维和富人思维。

 

为什么穷人思维的人宁愿花好多时间货比三家,也不愿把时间花在提升自我、投资自我上?

 

为什么说越是卓越的人士,越是拥有远见,别人还在因眼前利益汲汲营营的时候,Ta已经在以五年、十年甚至更长的目标而奋斗?

 

也许并不仅仅是他们的思维方式决定了贫富现状,而也有可能是贫富现状决定了思维方式。

 

                人的心智有“带宽”,会影响情绪和智商 】

 

 

 

如果网络上的计算机及任务过多,网速就会变慢;如果高速公路上跑的汽车过多,道路就会堵塞。

 

我们的心智也一样。

 

有一种时间管理的理念,是让大大小小的事件把自己的时间全部填满,然而这就像公路的每一寸面积都塞满了车一样,并不能提高反而会降低运行效率。

 

就拿我自己来说,我其实挺喜欢下厨的,在厨房偷得浮生半日,着实是乐事一桩。然而,当我有很多其他事情没有做的时候,就会陷入一种焦灼感,无法好好投入到下厨这件事当中,做出的菜很可能会大失水准,甚至衰到切到自己的手。

 

 

 

 

说到每天拿美容神器按摩脸这件事,并不是挤不出这五分钟,而是当你心智被其他东西占据的时候,你根本无力去进行这个哪怕很小的坚持。

 

杂事淤积的人,也做不了合格的家长。原本需要气定神闲的亲子时光,本就需要占据大量的带宽,而其他事情早已使你的心智不堪重负。

 

这也解释了那个最近被反复提及的宿命论:“寒门难出贵子。”为什么有钱有闲的富二代更容易成功,因为他们的带宽更宽敞。

 

                     稀缺造成权衡,权衡会降低效率

 

 

 

这个道理也很好理解,因为资源稀缺,你无法把每一分钱、每一分钟掰成两半花,所以只好进行选择。

 

只有一百块钱的时候,你买了价值一百块的A,就无法买价值一百块的B

 

只有两小时,你选择写一份重要的报告,就无法再选择与一个重要的人吃饭。

 

而在做选择、进行权衡与挣扎的过程,将产生大大的能耗,让你还未获得就已心力交瘁,仿佛置身陷阱,身不由己。

 

 

 

 

说到这里,不知道有没有让你忆起那种稀缺的感觉呢?

 

至少在我自己这里,稀缺感常常如影随形。

 

我当然不是贫困线以下的穷人,也不是什么日理万机的大忙人,但要知道的是,稀缺是一种心理,它未必和你金钱、时间的绝对值呈现正比。

 

 

 

既然是心理问题,那么就应该有方法缓解。

 

我们该如何应对日常生活中的稀缺感?

 

我自己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01: 创造“余闲”

 

 

 

也就是说,为了你的心智带宽畅通,必须要永远保留一个闲置的空间。

 

说人话,就是要给自己安排一定的空闲时间,以及养成存款的习惯。

 

这两件事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逻辑:以防万一。

 

 

 

 

骆驼是如何被最后一根稻草压垮的?

 

就是当你已经像救火队员一样赶着扑灭眼前重要又紧急的事情时,又冒出一桩必须立即处理的突发事件。

 

就是当你把钱都花到快见底的时候,又突然出现一笔必须的紧急开销。

 

然后你的时间负债或资产负债,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多。

 

所以,闲着不是为了懒惰,存钱也不是葛朗台吝啬鬼,而是给你的人生建立缓冲带!

 

02: 节约带宽

 

 

 

既然创造余闲是开源,节约带宽就是节流了。

 

不得不承认,一个人在一定时期内的可利用时间或金钱是有限的,你再挤时间休息或存钱也是有限的。

 

因此这时,你必须做出这样一些理性的举动。

 

 

 

 

在时间管理方面,尽量不让自己同时进行多项需要牵扯大量精力的任务处理,尊重任务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

 

还有就是可以鸡贼一点,寻求一些低投入高产出、高性价比的任务完成方式。比如我深知现阶段的自己无暇靠一己之力建构某些知识体系,所以我会去买一些音频课程(如得到APP上的刘润五分钟商学院,每天用五分钟就能给你说明白一个商业原理)、听书等。

 

 

 

 

在理财方面,就是不要去进行与自己的能力不匹配的高消费。

 

现在消费主义甚嚣尘上,意见领袖们举旗高喊“能力以内买最好的”,然而,很多人只听后半句,只做到了买最好的,却忽略了能力以内。

 

这就造成了什么现象呢?月入五千觉得自己是个穷人,月入一万觉得自己是个穷人,月入两三万、四五万的还觉得自己是个穷人。

 

因为大家总是想去吃那个需要踮着脚才能够到的果子,正所谓欲壑难填,因此每个人在他自己的消费水平线上,都陷入了稀缺状态。

 

 

 

 

无怪乎松浦弥太郎说,正常收入的人在这世上消费,是不会不够的,如果你依然觉得不够,那就是得了病,“不够的病”。

 

03: 在资源充沛时做决策和规划

 

 

 

要警惕管子视野,就不要在稀缺状态下做决策。

 

因此要把决策时间提前,在资源充沛的时候进行。比如当你有空的时候,来进行年度规划;当你有钱的时候,来进行长远投资。

 

史蒂芬·柯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对我影响最深的一个习惯就是“要事第一”。就是要把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放在最首要处理的位置,不要让它发展为重要而又紧急的事,火烧眉毛。

 

推导到这里,就是在有时间、有资源的时候,就立即着手去做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

 

例如正好一笔资金进账的时候,去购买理财产品、买保险、报考一些价格较贵的证书或课程;例如随时把代办事项写进笔记本,并列明重要等级,在有时间时优先处理重要而不紧急的事。

 

 

 

 

同时,要利用带宽的波动去合理安排自己的日程。

 

比如一天中带宽最宽的上午,就是适合做一些较为繁重的脑力劳动;而带宽较小的下午,就适合与人进行会议、回复邮件等。

 

04: 减少让自己权衡的机会

 

 

 

权衡会增大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成本,导致不堪重负。在这一点上,我做得不算好。

 

作为一个重度剁手狂,我简直是每天都在权衡,要不要买这个,要不要买那个,浪费了大量时间在刷淘宝上面,其实是刷淘宝如山倒,下单如抽丝(好啦好啦并没有仅仅如抽丝)。

 

等时间白白流逝后我那个悔恨啊!有这刷淘宝的时间多读几页书、多做几个深蹲也好啊!

 

 

 

 

所以我觉得必须建立一个机制,让自己没有权衡的机会。

 

比如我现在为我自己的每月的花费设置了一个熔断机制。在某项支出上超过了某个既定的数额,我就再也不在淘宝上看此类物品。

 

时间管理上也是,要给自己适当设置一些“默认选择”。就像基督徒的安息日就是用来不工作的,那么对我来说周末就是用来带娃的;无人约饭的中午就是用来健身的。不需要权衡,也就感受不到时间的稀缺,活得会更加心安理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