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统一的前奏(1):秦孝公唯才是举,商鞅变法初立首功!

 墨香笙樵 2017-10-25 发布于湖北

“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授以尊官,封之大邑。”

秦孝公上台后,为秦受到天下各国的鄙视感到愤慨,他要让秦强大,要让秦在天下占据一个显要的地位,由是不惜代价招贤,由是发出了这道招贤令。听闻了招贤令,自认为符合条件的游士们风尘仆仆纷纷赶来,其中有一人叫公孙鞅。

公孙鞅是卫人,他年纪轻轻,可抱负大,想要在这乱世中做出一番大事业。与抱负相适应的是,他有才,且是奇才。故乡的水土养育了他,他本想报效母国,可卫国太小太弱,难以施展身手,不得已前往魏国。在魏国,虽说混得还可以,受到魏相公叔痤的刮目相看,并得到这位恩公临终时的极力推荐,然而魏惠王不把他当回事。

无奈之际,他听到了秦的招贤令

统一的前奏(1):秦孝公唯才是举,商鞅变法初立首功!

离开中原,进入文明程度较低的秦国,公孙鞅通过门路见到了秦孝公。他不了解秦孝公,不知这个君主喜好什么道?他没采用游士通常所做的那样:开门见山,全盘托出自己的政治方案。而是不顾机会难得,不顾引路人的指责,工于心计地作了巧妙的试探 :

第一次相见,他谈的是尧、舜的帝道,谈得对方昏昏睡去。

第二次相见,他推出了汤、武的王道,对方还是索然无味。

第三次相见,他才说出了时尚的霸道,说得秦孝公正中下怀。

扩大农业生产以富国,加强军事力量以劝战,颁布法令以明赏罚,公孙鞅谈得头头是道,谈得秦孝公相见恨晚,谈得秦孝公把国政交给了他。

站在黄土高原,俯视天下,得志的公孙鞅拿出了一个改革方案。秦孝公看得满意,大笔一挥予以批准。

做事讲究个信字,为使改革取信于民,公孙鞅立了一根大木在南门,旁边贴出告示:有能移此木至北门者,赏以重金。木移走了,赏金果然发下,民众相信这回改革是有令必出,不得随便对待。

统一的前奏(1):秦孝公唯才是举,商鞅变法初立首功!

新法颁布了,为使改革畅行无阻,公孙鞅不容任何人非议新法。太子驷仗着特殊的地位不服,公孙鞅让秦孝公制裁了他的两个老师,一个割去鼻,一个脸上刺了字,以警效尤。

改革雷霆万钧,相信者跟着走,怀疑者被拖着走,反对者被威慑着走,举国上下,顺着一条道儿走。

这场改革是空前的,是春秋战国中规模最大的,程度最深的,从上到下触及到方方面面,把一个秦国彻底变了个样。

经过改革的秦国,一举成为天下第一强国。

经过改革的秦国,奠定了统一天下的基础。

这场改革,公孙鞅有主持之功,秦孝公有支持之功。

改革后的秦国,向外推进,步步顺当。大军伐魏,先取了六百多里的商於之地,再拿下了战略重地河西五城。

商於被封给了公孙鞅,人称商鞅。

统一的前奏(1):秦孝公唯才是举,商鞅变法初立首功!

商鞅志得意满,以为有不世之功。眼前一片歌功颂德声,把他捧得乐陶陶,醉乎乎。独有门客赵良一人,发出了警告:“君相秦八载,法令虽行,刑戮太惨,民见威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结怨甚多,后果不堪设想!”

听到逆耳之言,商鞅难以再乐,然已成骑虎之势,没了退路。他崇法,崇刑,漠视德化,漠视人心,虽强行整齐了秩序,向人们提供了利,却结下一大批政敌,也酿成了无数的弊端,在巨大成功的背后,隐藏了莫大的祸患。

待到秦孝公一死,整个局面就翻了个,太子驷当了君主(秦惠文公),马上向商鞅开了刀。

商鞅逃,逃到旅店,因自己曾规定无凭证不得住店,而被拒绝;逃到魏国,因当年征伐,而遭通缉;无路可逃,回到秦国,被五牛分尸。

六国诸侯获悉商鞅死讯,弹冠相庆。可秦惠文公分了商鞅的尸,却继续用着他的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