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形状和色彩》

 mingmu888 2017-10-25 发布于加拿大


形状和色彩(new) 来自古哥古点 18:46

毕达哥拉斯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数学家和哲学家,他曾经提出一个有名的猜想“世界的本质是数字”。这种说法在思想灿烂的古希腊时代,只是众多的关于物质世界本源问题的回答之一,并没有多么的突出。尤其联系到毕达哥拉斯本人的数学家身份,就更加不会有人对他把世界解释为数字感到惊讶了。然而直到最近人们才逐渐意识到,毕达哥拉斯的观点也许并不仅仅产生于他对数学的偏爱,或许在他自己对周围世界的感知中,在他的大脑中,真实的出现过大量的数字,更准确的说,毕达哥拉斯也许具有一种特殊的心理特性:联觉。历史学家布伦博(R.S.Brumbaugh)或许是最先意识到这一点的人,他从毕达哥拉斯对数字的描述文字中清晰的看到,在毕达哥拉斯眼中,每个数字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或者阳刚或者阴柔,或者有着完美数一样的残缺美。其实这些文字早就被人们所熟知,只不过早先的毕达哥拉斯研究者们只是把这些描述方式简单理解为了他对于数字喜欢人格化的一种癖好。这点并不能责怪这些学者,因为当时的他们并不懂得什么是联觉。

毕达哥拉斯:世界的本源是数字

联觉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已经不算陌生的概念,在此前的《音乐与数学》栏目中我们就曾经介绍过联觉者利用旋律作画的场景。然而多数人在最初接触到联觉的一些相关例子时的感受应该是相似的,那就是联觉似乎也没什么特别的,甚至可能有人认为大多数人或许都拥有这样或那样形式的联觉,只不过程度上不尽相同。听着音乐胡乱涂鸦出一副色彩斑斓的图画,每个人都能做到,而反过来看到一些画作和色彩时,头脑中产生某种情绪或者哼出一些音符似乎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体验。联觉更像是一种自我夸大的内心感受,而所谓的联觉者只是有些敏感或者神经细腻罢了。

很多的浅层次迹象似乎都在证实着这样的印象。比如联觉这个词(Synthesia)本身就是一种证明。在大约300多年的时间里,英文词汇Synesthesia的含义始终是用来形容一种类似于诗歌修辞那样的效果,也就是能够激发人的情绪或者使人浮想联翩的东西,它仅仅是一种众人皆有的主观感受,直到联觉现象作为一种真实存在的心理特性被确认之后,该词的定向才被赋予了如今这样的具体内涵。或许,和另外一个词“麻醉”(anethesia)的对比更有助于我们理解联觉(synthesia)的由来。thesia代表着感觉,加上an的前缀表示没有感觉,即麻醉;而加上syn的前缀表示联合的感觉。所谓联合的感觉就是听见画面,闻见形状,触碰到音乐等等,当然还包括毕达哥拉斯的人格化数字。

联觉者是具有多种感官联通性心理的人,其既非感官器质性的通联,也不是浅层次的不稳定的心理感受。

[source: gudangnews.info]

从朦胧的情感体验分隔出来,成为一种被承认的精确心理现象需要实验的证明。在此仅举早期的一个例子。1917年,斯坦福心理学家,同时本身也是一个联觉者的戴维·斯塔尔·乔丹(DavidStarr Jordan),在他儿子8岁时进行了一次测试,询问他儿子在读字母时能够看到的每种色彩,并悄悄记录下来儿子所给出的字母与色彩的对应关系。此后的五年时间里,戴维再没有向儿子提起过类似的询问,也没有重复进行相同的测试。5年之后,他再次让儿子复述字母表的色彩时,发现在原先的26个组合里,有11个(42%)发生了改变。这一次的测试没过多久,他对儿子进行了重复检验,结果显示孩子心中字符的色彩和前一次没有发生改变。这说明在短时期间隔内联觉是稳定的,而且不可能是胡乱蒙的,否则不可能在一段间隔之后还能够准确的重复字符色彩的对应关系。类似的实验,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也曾进行过,他在自己的儿子迪米特里处于8岁到10岁之间时,测试了他对不同字母感受的颜色并把结果记录在笔记本中。迪米特里长到快40岁时,偶然看到了这本笔记。他惊讶的发现记录显示的字母颜色与现在自己的感受完全相同。这些实验证明,联觉很可能产生在婴幼儿时期,在早期会有一定程度的改变,而当联觉稳定下来之后,这种多感官之间的对应关系就会在一生中保持稳定。

人类联觉的形式多种多样,这或许是因为一个令人吃惊的比例。在人类25000个基因中,有2/3都在大脑中表达。充分的基因素材再加上表观遗传受到的环境影响,让人们头脑中的感官组合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可能性,也正因如此,很少有联觉者只独占单独的一种感官通联,拥有第一种联觉的人,往往也有第二联觉、第三联觉等。美国语言学家肖恩·戴(SeanDay)根据自己的研究,制作了一个“联觉清单”(The Synesthesia List)。他在网站上收集大量的自称有联觉经历的人的上传信息并汇总统计,根据统计结果,并按照各种联觉在人群中出现的频率高低进行排列,组成了一张清单。清单显示人类最常见的联觉种类为:字符-色彩联觉(66.5%)、时间-色彩联觉(22.8%)、音乐-色彩联觉(18.5%)和声音-色彩联觉(14.5%)。至于其他的大约几十种类型的联觉组合,其比例都不超过10%,属于少见类型。

肖恩·戴(Sean Day)正在演奏乐器。他的联觉清单地址为:
http://www./users/daysa

[source: theiasas.org]

字符-形状是最常见的联觉。这早在100多年前就已经被明确的记录下来,当时的弗朗西斯·高尔顿生动的描述了自己看到数字串时在空中浮现出的神秘轨迹。“它所延伸的区域往往超过了人在一瞥之中所能触及的范围,这迫使联觉者想象的目光不断的变换方向。有时候,这种轨迹甚至是360度全景式的。对于几乎所有此类联觉者来说,自从他们有记忆以来,这种数字轨迹,起码是它最开始的一部分,就已经存在于大脑深处。它们的出现“不会因思考而改变”,其形状与位置也在很大程度上保持稳定。”

拥有字形联觉的最大名鼎鼎的人物当属物理老顽童理查德·费曼(RichardFeynman),据说他能看到飘浮在空中的数学公式的模样。费曼曾经自己说过“当我讲课的时候,贝塞尔函数在我眼前就是一幅若隐若现的图像…。字母j是淡褐色的,n是浅浅的蓝紫色,x则是深棕色的。它们在空中飘来飘去。而我一直很想知道,在我的学生眼里这个等式究竟长成什么样子。”然而,事实上却是,他的学生里很少有人能够看到和他所见的一样的图景。当费曼听到别人评价自己的感受很奇特时,他反倒是觉得无比惊讶,似乎这神奇的字形转化能力应该是稀松平常之事。也许正是这样的惊人联觉,才帮助费曼诡异无比的创造了历史路径积分这种难以想象的数学工具。费曼的例子也说明当文字和几何图形关联在一起时,色彩感觉往往也会掺和进来。或许有人会揣测这是不是意味着那些拥有字符-色彩联觉的人真的是通过眼睛看到了某些颜色呢?前文提到过的斯坦福大学的乔丹对此进行了研究,他出版的研究报告就名为《字母的色彩》。在书中,他明确提出了一个有名的结论:“笔者曾经认为一些特定人士具有能够看见字符色彩的功能特质,其实这是错误的,这只是一种心理上的连接而并非一种幻视”。

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一贯以其想象力而驰名

[source: kottke.org]

为字符赋予人格禀赋的现象已经存在上千年了,比如刚才提到的毕达哥拉斯。但是让这种联觉现象真正系统性的被认识还要多亏一位女性研究员:玛丽·惠顿·卡尔金斯(MaryWhiton Calkins)。19世纪末,女人还不可能获得博士学位,卡尔金斯努力的争取参加哈佛大学的讲座与课堂。1891年,她在维斯理学院(WellesleyCollege)建立了美国第一所心理学实验室,其本人也成为心理学的领军人物,甚至出任了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Association)和美国哲学学会(American Philosophical Association)的首位女性会长。

从1895年起,卡尔金斯开始对字符拟人化现象感兴趣,有趣的是她的这种兴趣本身就来自于一种联想,她感觉到字母、数字、符号这些东西像一个小社会,它们凑在一起就如同在表演,所以她把自己的研究称为“戏剧”。卡尔金斯检测了145位联觉者,发现其中大约有1/3的人对字符赋予了某种性格,或者对字符表现出“喜好”或“厌恶”这样的人格化情绪。不过,这样的初步研究似乎有些粗糙。人们简单地把字符归类的体验并不足以说明,这是一种联觉而不是一种简单的认知习惯。

1919年12月29日,卡尔金斯和其他美国心理学家在剑桥合影。
(卡尔金斯,后排左二)

[source: feministvoices.com]

直到最近,诺姆·赛吉夫和他的同事再次探索了这个问题。他们建构了由248位联觉者组建的数据库,其中有32%的人表示自己有字符人格化的联觉,这与卡尔金斯一个多世纪以前的35%的结果大体吻合。接下来,进一步的实验要开始了。在联觉研究中,最有效力的一种鉴别真伪的工具就是重复检测。一个人固然可以想当然的胡乱说出他所声称的某种联觉的关联结果,但是只有当这种结果能够在一段时间后的重复测试中基本得到重现时,才可以被认定为一种实在的心理体验而非信口开河。赛吉夫他们测试的字符人格化项目很简单,就是给字符赋予性别。他们发现在进行重复检测时,联觉者们在这一项目上表现出的一致性要远远低于相同受试者在字形-色彩联觉方面进行重复测试的一致性。这个结果意味着所谓的字符-人格联觉也许并不存在,不过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用一致性作为标准或许并不适合这个联觉项目,因为很多的测试志愿者都反映过他们的情绪和精神压力会极大的改变他们对字符的性别认定。

于是,赛吉夫小组改变思路,他们设计出了一种新的办法。假设某位测试者感觉到字母A是男性,B是女性,那就用若干个字母A组成一幅男性的图案,用若干个字母B组成一副女性的图案,看看测试者为不同图案中的字母设定出正确的性别所用的时间,然后反过来,用A字母组成女性图案,用B字母组成男性图案,再进行一次时间测试。如果联觉者在两次测试中的耗时相差不大,那么就有理由认为他们确实是对于字母本身具有人格化的感受,而不是受到了其他因素的影响。实验的结果显示,志愿者们在两次测试的对比中所花费时间的确有所减慢,但是减慢的幅度非常微小。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字符-人格化的联觉属性。然而赛吉夫也指出,这样的实验样本过小,或许探索还有待在未来持续深入。

利用男性和女性的整体图案对字符的性别属性进行干扰,测试联觉者分别在图案与字符性别一致时和不一致时的性别认定耗费时间差,以研究性格-字符联觉是否真实的来自于字体本身的形状。

[source:‘星期三是靛蓝色的蓝’- 理查德·西托维奇著]

喜欢烹饪的人很多。通常在做一道新的菜式时,大家都会到网站上寻找相应的菜谱。然而,麻省理工大学媒体实验室(MITsMedia Lab)在2005年创办的菜谱网站绝对是其中最奇葩的一道风景,因为它提供的都是“联觉菜谱”。什么意思呢?该网站存有60000份菜谱,除了可以用常见的食材名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外,它还允许你用自己对菜肴所期望的那种感觉来匹配,比如“香辣”、“有嚼劲”、“潮湿”等等,这样的形容词超过1000种。除此之外,你还可以使用大约400种的营养学词汇以及一些否定性关键词实现更加丰富立体的查询。

不过这个网站如果看在迈克尔·华生(Michael Watson)眼中,也许就会显得太LOW了,因为华生做菜时根本不用味道,而是用形状。这位在1980年掀起了联觉研究的又一次高潮的著名学者,从小就善于记忆形状,而他的味觉脉络居然也被几何图形给打通了。作为一名吃货,他非常喜欢去餐馆就餐,但是他根本记不住每道菜的味道,而只能记住菜肴的形状。当他自己下厨时,他不像常人一样是依据味道来添减作料。华生似乎不是在做菜而是在进行雕刻。他在不断地试错中调整着脑海中的形状,一次次的把味道变得“更圆滑”,更“倾斜”,“削尖棱角”或者在整体外形上再增加“几个尖点”。当一道菜的形状终于合乎自己的设想时,它才可以正式上桌。所以,华生的菜永远不会是外焦里嫩、软滑清香,而是歪斜的椭圆,或者扭结的线团。或许,华生早就知道了什么叫硬菜。

《品位形状的男人》是一本专门介绍迈克尔·华生经历的书。

(Richard Cytowic 著)

联觉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比如蓝调布鲁斯的忧郁,比如迪斯尼的《幻想曲》(Fantasia)中的音效。不过,最让我体验深刻的还是库尔特·冯内古特(KurtVonnegut)的《第五号屠场》(Slaughterhouse Five)中的情节。外星人对于地球人的时间感到困惑,因为特拉法马铎人使用的是“无时态”,所有时间都将同时存在。这种感觉就好像落基山脉:你可以将整体尽收眼底,也可以关注其中任何一处。这句话或许暗喻了联觉的本质,他即来自于大脑的整体,也来自于大脑的一处。

图书推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