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琴之知识丨鼓琴八则概述

 宥其 2017-10-25 发布于广东

戴源,字深其,号兰崖,杭州人。据说他没有其他任何爱好,惟爱弹琴,天天与琴相伴。他的琴艺与曹尚纲、苏碌齐名,他们的交谊也很深。戴源、苏璩、曹尚纲三人经常在一起探讨琴学理论,戴源就是根据他们共同的见解和自己的心得体会写成了《鼓琴八则》,认为弹琴准则尽在其中。当时和后代的琴界对《鼓琴八则》十分肯定。许健编著的《琴史初编》对《鼓琴八则》作了重点介绍,将其列为清代有价值的琴学。《鼓琴八则》使琴论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鼓琴八则

第一则“弹琴须要得情”。何谓“情”?“情者,古人作歌之意,喜怒哀乐之所见端也。”作者认为,“有是情斯有是声,声情俱肖,乃为有曲”:,而且得情并非易事,“然必读书论世、尔雅温文,始能与古人之情相洽”。只有这样才能“弹《高山》则得其逸致,鼓《秋水》则得其幽思”。而且不能“尘翳萦心,随手入弄”,思想不集中,脑子里考虑杂事,随随便便弹拨琴弦,是不可能弹好琴的。

第二则“弹琴作歌,古人之风也。顾传曲而不传文,则歌如何作?”所以强调“所传之音,即所歌之声也!’’主张琴曲演奏“须声声谐调,句句合歌”。音调的高低、节奏的快慢“不啻出诸如口”,反对“弄奇设巧,怪不成声”。

第三则“弹琴要按节”。关于节奏的由来,苏琴山的《琴说》中已讲得比较详细,他这里分析了节奏的多种变化,强调节奏的重要性,“知按节鼓琴,即数人并鼓,如出一手,节同故也!”

第四则“弹琴要调气”。不少弹琴者慢弹“则气郁而不舒”,而快弹“则气促而不适”。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呢?“气换于音转之时,而展宕于句段之末;音调先熟于心,呼吸
直通于指。”只有这样才能从容自如。

第五则“弹琴要炼骨”。强调炼骨之法“不仅于指上求之”,而是要“有周身之全力焉!”这与写字练书法一样,“形必端,气必肃,使筋骨有所凛而不懈。自是舒臂运腕,指节坚凝”。时间久了自然而然就举重若轻了,“触指皆成金石声矣!”

第六则“弹琴要取音”。认为取音之法徐青山说得最精到,把《溪山琴况》中的二十四况概括为“清”、“和”两个字,讲求句调分明,气脉连接,“弹时务令点点清楚,而又一气相生;段段和融,而又泾渭自别”。这样才能做到“清而不枯,和而有节,众妙皆归矣!”

第七则“弹琴要明谱理”。认为“吟猱绰注,上下往来”是因为“指法所在,音韵出焉”。弹琴不可能“曲曲皆经师授”。重要的是要“明谱理”,认真演奏出谱中所提示的指法变化,
不然“殊没作者苦心”。

第八则“弹琴要辨派”。弹琴要辨派,但不是吴派、浙派之分,而是分成疏脱、古淡的“山林派”、动人纤靡的“江湖派”、律严音正的“儒派”三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