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数千古风流人物,还看苏东坡!

 老鄧子 2017-10-26 发布于海南

赏析古典诗文,聆听先贤心声,感受如画意境!古诗文赏析,与你一起感受中文之美!


本文来源于:古诗文赏析gswsx.cn



千古风流人物 · 苏轼


小编个人觉得中国文人最大的毛病之一,就是总有一股自顾自怜,怀才不遇的穷酸之气。一遇到人生坎坷就哔哔两句:时也,命也。而很少能有人,像苏轼这样从庙堂之高落到江湖之远后,依然能够始终保持对生命的乐观,保持对生活的信心,撇去他旷世之文采,其卓绝的人格魅力亦可照耀古今。



出世即巅峰


“蜀道难!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可偏偏这艰险至极的蜀道上走出了中国文化的两位仙人,一为李太白,其次乃是苏东坡了。


那一年是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二十一岁,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入京应考,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让欧阳修眼前一亮,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后来欧阳修对自己的儿子说:“记着我的话,三十年后,无人再谈老夫,老夫当退让此人,使之出人头地。


宋 苏轼《李白仙诗卷》 蜡笺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独以名太高


被欧阳修看中后,苏轼很快便成名天下,先后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仕途一片光明。


可是小编前面说了苏轼和李白都是“谪仙”,所以苏轼难免会“重蹈”李白的“覆辙”,他们骨子里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真性情注定无法在政治漩涡中幸存,就像苏轼后来对好友同时又是王安石门生的晁端彦说:“我性不忍事,心里有话,如食中有蝇,非吐不可。


苏轼不但一生被小人妒忌嫉恨,更因为这种“非吐不可”的性格让其既不容于主持新政的王安石,又不容于倡导回复的司马光。这里有一个细节非常能够说明问题,苏轼初入朝就公开对当时主政的王安石进行批评,当宋神宗私下召见苏轼,并表现出对其颇有好感的时候,苏轼难以抑制自己的兴奋,忍不住把这件事说给了朋友听。显然,苏轼太年轻,太缺乏城府了,这样重大之事怎可走漏风声,于是王安石听到后开始提前做准备,当宋神宗有意让苏轼来到自己身边,做起居注官时,王安石成功阻止了这个安排。于是,苏轼错失了那个几乎可以与皇帝朝夕相处的职位,人生的走向发生了改变。


在公元1080年,由于不同意王安石新法中的一些措施,苏东坡被小人抓住把柄,遭遇了牢狱之灾,差点被杀。


弟弟苏辙说,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是苏东坡在入狱前写给苏辙的诗,“雪泥鸿爪”也宿命般成为他的写照。世事无常,此时的他就像鸿鹄,无意经历这样的事,却在雪地上踏出爪印。



黄州涅槃


在被关押了一百多天之后,苏东坡被贬谪黄州。正是贬谪黄州的四年,而这种人生走向的改变伴随了苏轼的一生,让苏东坡完成了人生的重要转折。


住在黄州定慧寺的日子,苏东坡常常到安国寺静坐参禅,内心渐渐变得坦然。在穷困的环境中,苏东坡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发现乐趣感受生活,用人性的温暖摆脱痛苦。这时候的他,乐于做一个平凡人,渐渐远离了忧愤,变得宽容。


一晃,四年过去了。公元1084年,朝廷召回苏东坡。苏东坡来到黄州的另一座寺庙安国寺与继连大和尚等话别,继连大和尚拿出笔墨,请他为寺作记,苏东坡欣然应允。


在《黄州安国寺记》中,苏东坡深情地写道:“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台榭。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从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私窃乐之。旦往而暮还者,五年于此矣。”


“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这是苏东坡到黄州之后,对之前在俗世官场中为人处世的回顾反观、静坐自省生发出的感悟。世间万事,在于一念。一念清净,污染自落;一念通达,当下自在。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


在这段时期,苏东坡走出了困境,口中悠然吟出了一阙《定风波》。从此他的人生,有了一番新的境界。


苏轼 《黄州寒食诗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如果说“乌台黄州之于苏轼,就仿佛龙场之于王阳明,当年王阳明因反对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这才有了著名的“龙场悟道”。而在黄州,苏轼写下了“天下行书第三”的《寒食帖》,也是在黄州,苏轼还写出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后赤壁赋》,这字、这词、这文,无不成为中国艺术史上的不朽经典,更是在黄州,苏轼把自己开垦的荒地取名东坡,从此人间的苏轼渐行渐远,“谪仙”东坡正式开始了凡间的生活。


在被朝廷召回的路途中,经过金陵时,苏东坡拜访了王安石,两大当世才子虽然在政治上有隔阂,但见面后相视一笑泯恩仇。王安石不禁感叹:“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苏轼《归去来兮辞》卷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半世江湖游


他曾任八州知州,分别是密州、徐州、湖州、登州、杭州、颍州、扬州、定州


他前后担任过吏部、兵部和礼部的尚书


他担任过一任皇帝的文字秘书,为皇帝起草诏书八百多道;


他四处贬谪,先后被贬到黄州、汝州、惠州、儋州


其中最后一次被贬,是更远的海南儋州,苏轼成为北宋被贬最远的官员。在他被贬到儋州之前,那里的文化是非常落后的。宋朝建国以来的百多年里,还没有人考中进士。


苏东坡到了以后,开始讲学,培养了大量人才,他在学生姜唐佐的扇子上题写了两句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并鼓励他说,将来你考中了,我再把这首诗给你写完。


遗憾的是,姜唐佐考中后,苏东坡已经去世,弟弟苏辙为他续完了这首诗。


可以说,是苏东坡开启了海南的人文教化,并给后世留下了一个“破天荒”的典故。



宋 叶肖岩 西湖十景  册页  苏堤春晓


百姓之友,疏浚西湖


在完成精神嬗变和思想转折之后,苏东坡以民为本的为政理念渐渐成熟。每次被贬辗转各地,他都用坦然快乐的心态去过随遇而安的生活。每到一个地方,也竭尽全力关心民间疾苦,他甘愿当一个地方小官,视民如子,治瘟疫,灭蝗,抗洪等等,从不错过力所能及的事,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著名文学家林语堂称他为:“百姓之友”,他每到一处,皆做利于当地民生之事,与百姓打成一片。今人对苏轼在杭州造苏堤的功绩也许了解得并不深入,其实那是一个系统工程。茅山河连通钱塘江,盐桥河连通西湖,每年钱塘江潮都会将大量泥沙带到这两条河中。苏轼第一次来杭州做通判时,西湖已被淤塞了十分之三,苏轼第二次来杭州,西湖已经堰塞了一半,再过二十年,西湖将不复存在。于是,苏轼各方筹款,发动十余万人疏浚西湖,并将挖出的淤泥和湖草在西湖西侧筑成苏堤,并设计了六桥九亭,“三潭映月”其实是苏轼当时为禁止在石塔范围内种植作物以保西湖大部分水域清澈而布置的“警戒线”。


宋 叶肖岩 西湖十景  册页  三潭印月


一代饕餮


宋人的食谱里最看重的是羊肉,其次是牛肉,猪肉被看低,当然价格十分便宜,那些小人可能很开心地得知苏轼贬谪黄州后,为了家人温饱只能开荒东坡,但他们哪里知道,苏轼在黄州除了完成了艺术上的破茧成蝶,竟还捣鼓出了一款浙菜名品——东坡肉,这甚至极大提升了猪肉在当时人们心中的地位。此外苏轼还开创了羊蝎子,烤生蚝之类的食谱,小编就不一一赘述了。



大江东去


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大赦,苏轼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五岁。


苏轼的一生回首时会是么呢?是少时眉山的严父慈母,是青年汴京的名动天下,是乌台诗案的黑狱悟道,是黄州贬谪的破茧成蝶,是杭州百姓的热泪相送,是天下才俊的唱和相酬,更是爱子绕膝后的转眼成年,还有红颜知己的至情相伴和小窗梳妆……


要知道在这世上,有些美好的事物,是可以逆生长的,当枯树发芽,石头花开,一张纸页成为传奇,人们就会从那张古老的纸上,嗅出旧年的芬芳。


苏东坡这一页传奇,千古流芳。


本号长期征稿,要求原创,QQ 917293188(微信同号)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