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翻开历史,注目于中华传统文化,那么一首词很快就会映入我们眼帘,以其豪放瑰丽,成为传统诗词中当之无愧的代表作。那么这是哪一首,何以是写在流放之地,又好在哪里呢? 这就是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人常说苏轼不屑柳永,其实不尽然,否则苏轼怎会有一次他问一位善歌的幕僚,自己的词和柳永的词相比怎么样?这位幕士答得极妙:“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意思是各有千秋呗。 不过苏轼那“大江东去”确灾是苏词中杰出之作。 我们说填词忌重字,但正如习武之人,内力雄厚不拘泥一招一式般,若刻意避开了重字倒显得呆板。所以东坡的《念奴娇》中,三“江”、三“人”、二“国”、二“生”、二“故”、二“如”、二“千”字,端的是高手功力,驱使自然,利落干脆。而用在写赤壁之战,周瑜火烧连营,烧退曹瞒数十万兵马,保住孙吴千里江山。这大概是历史上最吸引文人目光的一场战斗了。几个字重用也增添了气势! 赤壁 记得唐李白曾有《咏赤壁》, 魏吴争斗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曾此破曹公。 炽热的情感,驰骋想象,笔酣墨饱地图画出火烧赤壁的壮丽场景。而稍后杜牧有《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战争的历史意义不是诗人关心的对象,否则就不能理解无名无姓的“无定河边骨”为何会反复出现,以及地点模糊的“古战场”为何总也凭吊不完。“一将功成万骨枯”是诗人们的主题, 大江东去 “野战格斗死”是多数战士的结局,“败马号鸣向天悲”是最常见的背景音,“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并非诗人危言耸听。 枯骨无言,唯有哀嚎的北风在转述遥远的呐喊。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可惜太多自以为是圣人的君王将相,寻找到太多的“不得已”,把一批又一批“春闺梦里人”无情地投去冰冷的无定河边。因此诗人才质疑,“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究竟意义何在。不过诗人对战争的态度又是复杂的。因为战争的宏伟瑰丽能到达诗人想象力难以企及的地方。千千万万鲜活的生命燃烧成绚烂的烟火,让诗人不仅看到了残忍,也看到了一种极致的美丽。这或许是苏轼们眼里的战争。至于结果意义之类那是政治军事家关注的焦点。 苏轼 如果时代隔得足够远,他们会选择忽略残忍,只留心美丽。如果战争的主角是风流倜傥的周郎,如果战场是在风景如画的赤壁,诗人的眼里看到的是美丽与雄浑还有潇洒风流。 所以,备战的紧张、战机的千钧一发、火焰冲天的惨烈,只化成一句轻描淡写的“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并非不是珍视生命的人。主政一方时,他多有爱民之举,僻居黄州,他也热心废除当地的弃婴陋习。如果因为这一句“谈笑”便责备他的残忍,没有人情,那么自称“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李白更是罪无可赦; 除了战争本身释放的魅力之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也是促使诗人们忽视战争残忍之处的原因。“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不止是辛弃疾的愿望。东坡在密州打猎时就曾发过“西北望,射天狼”的誓愿。赤壁重游,遥想公瑾当年,我们在字里行间就可以看出东坡是以周瑜自比。对赤壁之战的缅怀,还暗含了东坡对北宋边庭战事的关切。堂堂大宋,竟屡屡败北于蕞尔小国西夏,不能不让人怀念周瑜以少胜多的壮举。 苏轼在黄州 东坡有报效疆场之志,却壮怀难酬。他或许知道,即使有机会,他也没有上场杀敌的本事。东坡是文人的命,终究做不了三国文武双全的周郎。他意识到了自己的“多情”,意识到了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东坡洒下的是对周郎梦的不舍。 总之,我们说这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苏轼21岁中进士,30岁以前绝大部分时间过着书房生活,随着北宋政治风浪,几上几下。43岁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更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篇。 苏轼与黄州 《念奴娇》他怀古伤己,吊古伤怀,想古代豪杰,借古传颂之英雄业绩,思自己历遭之挫折。不能建功立业,壮志难酬,词作抒发了他内心忧愤的情怀。 好,今天就说到这里。明天再说黄州,再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