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兴国七年(982年),16岁的赵元僖有了自己独立的府邸和属官,可以网罗人才、扩张势力了。但对他来说一切都是惘然。原因很简单,他是宋太宗的次子。 诸位皇子中,只有长子赵元佐受封为亲王,其他皇子只是郡王。看似一字之差,可赵元佐是皇太子的不二人选,而他赵元僖不过是毫无投资价值的垃圾股。 当然,大哥赵元佐确实不错,他的骑射技艺连契丹使者也赞赏不已,出征北汉、讨伐契丹时还被宋太宗特意带在身边。于是,晋封诸皇子,唯独赵元佐被封为亲王,其他人不过是郡王、节度使等,文武百官也没有一人反对。 赵元僖却很不服气。赵元佐只比自己年长一岁,两人的母亲都是普通妃嫔。赵元佐虽然骑射功夫胜过他,可皇子论辩和政事应对,哪一次不是他赵元僖博得满堂喝彩?天下一统,百姓安康,治国靠的是文治,不是武功。不过,就算心中有再多怨恨,面对长兄和父皇,赵元僖依然是一副沉默寡言、谦恭有礼的样子。一千次无用的牢骚,远不如一次致命的出手。一定要忍耐! 就在这一年,大宋朝局悄悄地发生了变化:宋太祖的两个儿子神秘死亡,使宋太宗的四弟赵廷美意识到危机将至,积极笼络宰相卢多逊。宋太宗察觉后,刻意把卢多逊的政敌、前宰相赵普调回京城。赵普果然在数月内就搜罗到大量“罪证”,一举扳倒卢多逊,而受牵连的赵廷美也被罢黜职务,一贬再贬,最后在房州(今湖北房县)寂寞地死去。对赵廷美之死,朝中大臣皆三缄其口。大家都知道,前线冲杀的是赵普,幕后主使则是高高在上、满口仁义道德兄弟情义的宋太宗。就在这时,赵元佐站了出来,请宋太宗出示四叔篡逆的证据。宋太宗大怒。就算天下人都不理解、都斥责他残害兄弟侄儿,赵元佐却不该。他不惜双手沾满亲人鲜血,不正是为了给赵元佐继位扫清障碍吗? 看到长兄惹怒父皇,赵元僖内心窃喜。时机就在此时。 太平兴国八年,宋太宗加封长子赵元佐为楚王,其他四位皇子也被晋封为王。宋太宗看起来是在搞平衡,其实是取消了长子赵元佐“默认皇太子”的地位。赵元僖自然明白其中深意。 一晃到了雍熙二年(985年)。赵廷美“被”自杀之后,赵元佐经常称病不去拜见太宗,宋太宗心中恼恨。而次子赵元僖则多次表态支持自己的决定,令他很满意。赵元僖还禀告,卢多逊、赵廷美的余党经常偷偷拜会楚王。楚王若受小人挑拨,父子误会将更大。宋太宗听后忧心忡忡,于是将楚王宫中所有宦官、宫女一律撤换。赵元佐形同软禁,也心中恼恨,抑郁加愤怒,让他得了间歇性狂躁病,随从一旦犯了小错就挥剑砍人。随从受了气,就添油加醋地禀报太宗,太宗很生气,对长子严加管束。一来二去,赵元佐对父亲更加失望,经常手拿弓箭站在高楼,看到有太宗信任的宦官、侍卫经过,就一箭射过去。众人大为惊恐,自然加倍诋毁赵元佐。渐渐地,宋太宗也就心灰意冷了。 重阳节,皇宫要举办宴会,主持宴会的赵元僖亲自通知了其他皇子、妃嫔,唯独没有告诉赵元佐。宋太宗问起,赵元僖回复:皇兄近日多病,说不来参加宴会了。宋太宗信以为真,不再多问。宴会结束后,赵元僖与众兄弟路过楚王府,一路谈论宴会上如何热闹、父皇如何慈爱。赵元佐听说后当场摔了杯子:唯独我没有受邀,这明摆着是父皇抛弃了我啊!当夜,楚王府忽然发生大火,直到天亮还在燃烧。审问时,楚王府中的宦官、宫女和侍卫异口同声地表示,楚王当晚发了疯病,拿剑胡乱砍人,对皇帝满是怨言。宋太宗认定大火必定是赵元佐亲手点燃。这个混账儿子对父亲怨恨已久,竟然想焚烧宫殿,好让父亲落得食子的千古骂名,用心何其狠毒! 宋太宗下诏斥责长子凶残荒唐,并宣布从此之后,断绝父子关系。赵元佐被赶出京城,之后虽然回到京城,太宗却下令将其软禁,此后不得宣召不可入宫。赵元佐从此失去了争夺太子的资格。 在扳倒卢多逊和赵廷美的时候,赵普第一次注意到了赵元僖。当年的小男孩已经成长为心思缜密、善于察言观色的大人。赵元佐在政治上极为幼稚,难怪宋太宗对其极度失望;赵元僖则始终紧跟父皇的脚步,而认定卢多逊和赵廷美谋逆,支持赵普的工作。赵普也希望在诸位皇子之中找到一位可以互相援引的同道中人。无疑,赵元僖就是最佳人选。 于是,赵普多次在宋太宗面前赞扬赵元僖“恭孝”。作为皇子,对君王恭敬、听从号令;对父亲孝顺、唯命是从,那就是最优秀的皇子。 雍熙二年十月,在百官的一致推举下,二皇子赵元僖出任开封尹,成为众人心知肚明的皇储。宋太宗对次子满怀希望,特意为他挑选了一些朝中名流作为辅佐。赵元僖自然得意,同时也很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成功。 他担任开封尹五年间,处事勤勉,小心谨慎,对宋太宗交代的任务力求尽善尽美。宋太宗派人为诸位皇子讲解《礼记》的文章,虽然侍讲学士品级不高,可赵元僖始终以老师的礼节对待,并送上了丰厚的礼物。因此,当宋太宗问起诸位皇子的表现时,侍讲学士说:“诸位皇子都很好学,尤其是开封尹能够主动请教,对君臣父子之道有着深刻的认识。”宋太宗听了很是满意。 在赵廷美倒台后,宋太宗便找了个理由将赵普罢相。赵普深知鸟尽弓藏的道理,等了三四年,宋太宗的疑忌淡了,这才开始秘密会晤赵元僖。双方一拍即合。不久,赵元僖就请求让“为人厚重,老成谋国”的开国功勋赵普再次被委以国政。宋太宗正因为现任宰相为政软弱、朝堂风气不振而苦恼,于是采纳了这个建议。端拱元年(988年),赵普第三次拜相。十几天之后,赵普礼尚往来,请太宗嘉奖诸位年轻有为的皇子。于是赵元僖再次获得晋封。 在晋封仪式上,宋太宗语重心长地对诸位皇子讲述往事:多年前,自己和赵元僖一样,20岁出头就担任开封尹,前后十六七年。为何能够即位称帝呢,是因为自己“外绝畋游之乐,内却声色之娱”。宋太宗将自己和赵元僖做类比,令赵元僖激动万分:宋太宗此举无疑是向诸位皇子、百官宣示,开封尹赵元僖就是皇位继承人。 两年后,因赵普老迈,宋太宗特许他在家处理政务,日常事务由另一位宰相吕蒙正处理。吕蒙正为人敢作敢当,不是那种畏首畏尾的昏官庸官,朝会上,宋太宗的意见有不正确的,吕蒙正也经常据理力争。宋太宗本想让他和赵普互相制衡,不料吕蒙正初登相位,非常低调。只要赵普表明态度,他或附议,或沉默,从来没有和赵普对着干。不过吕蒙正并不甘心一直做小。就在此时,开封尹赵元僖主动来访。 赵元僖想被确立为皇太子,必须依靠宰臣的力量。赵普老了,吕蒙正是最合适的盟友。吕蒙正也需要有皇子保障未来。两人一拍即合。吕蒙正让小舅子宋沆进言,说太宗即位十余年,望早日确立皇太子,以安社稷。宋沆是言官,向皇帝进言是本分,一旦皇帝答应晋封太子,自己的拥立之功自然可以换来终生富贵。宋沆很高兴,联络了四五个亲信一起上书。他们认为,既然宋太宗对赵元僖如此宠爱,三番四次暗示,只要奏折呈上,必然应允。 不料宋太宗很生气,说设立皇太子会引发朝廷混乱,还说自己自然有决断,让言官放心。 作为父亲,宋太宗当然希望儿子有所成就,于是多番暗示赵元僖会出任皇太子;作为皇帝,他又对赵元僖可能拥有对抗君父的势力而深感担忧。擅长揣摩帝王心术的吕蒙正明白了宋太宗的复杂心情,劝说赵元僖和宋沆放弃。可宋沆不以为然,父亲怎么可能嫉恨儿子呢?赵元僖也觉得应该是举荐的声势还不够。于是,宋沆带着四个官员跑到大殿之前高声大呼,请立开封尹为太子。呼喊声传遍皇宫,整个京城官场都知道了举荐册封太子之事。 很快,宋太宗做出了反应。宦官好言劝说无效,宫廷侍卫便将五人全部抓捕,宋太宗当场表态要将他们以狂妄之罪贬斥。数日后宋沆被贬,吕蒙正不敢出声。 一开始,赵元僖很是恐惧,深怕宋沆牵扯出自己。等了许久不见宋太宗有任何处罚措施,这才渐渐放下心来。此后,他韬光养晦,再不提册立太子之事。宋太宗年过五十,自己总有一天可以熬出头。不料,一个女人搅碎了他的美梦。 从17岁开始,他身边就有了绝色女子张氏。张氏出身寒微,父亲不过是八九品的微末小吏。正因如此,张氏深深懂得权力的重要。她本是赵元僖的贴身侍女,因为梳头功夫出色,得到宠幸,做了枕边人。张氏很贴心,在赵元僖还在为次子身份苦恼的时候,就一直鼓励他,支持他。赵元僖很感动,告诉张氏,有朝一日,自己将正式迎娶她。 然而,在担任开封尹的那一年,宋太宗为赵元僖迎娶了太祖朝名将之女为正妻。这次联姻是为了巩固赵元僖的势力,赵元僖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却没有宋太宗想象得那么开心。宋太宗明白赵元僖可能另有所爱,但希望儿子能更加懂得自重。皇室的婚姻本就是为了家族利益而存在,未来的皇位继承人奢谈爱情,纯属幼稚。话说得很重,赵元僖不敢多说,只能默默离开。 张氏知道后大吵大闹,连赵元僖正妻进门后也不知道收敛。李夫人是大家闺秀,端庄守礼,远不如张氏懂得妩媚邀宠。妻妾不和,赵元僖很快选择了张氏,将李夫人冷落一旁,李夫人只能强忍屈辱。四五年后,张氏更加张狂。她自己近十年不孕,赵元僖的其他女人更是被她严加看管,也都没有孩子,听说自己的丫鬟怀了赵元僖的孩子,张氏竟然让人把丫鬟活活打死。 张氏怨恨赵元僖这么多年都没有履行承诺废黜李夫人,于是花费巨资,让一个银匠打造了一个非常精巧的酒壶,酒壶中设有机关,一边是美酒,一边是毒酒—她想毒死正妻,这样,赵元僖就没有理由不改立自己为正妻了。 淳化三年(992年)冬至,赵元僖和往日一样起身,穿上礼服。上朝之前,先要在王府中祭祀祖先。张氏拿起那个酒壶,先给赵元僖斟酒,倒的是美酒;后给李夫人斟酒,倒的是毒酒。张氏的计划原本天衣无缝:两人喝酒,赵元僖无事,李夫人死去,既然王爷和夫人同饮一壶酒,自然不是酒的问题,张氏也可以洗去杀人嫌疑。 不料,就在两人举杯准备同饮的时候,赵元僖忽然提出要和夫人互换酒杯。原来,张氏给赵元僖倒的酒少,给李夫人倒的酒多。赵元僖虽然不大喜欢李夫人,但数年来一直冷落正妻,心中也多少有些歉意。李夫人不擅饮酒,赵元僖调换酒杯,正是对夫人的体谅。李夫人感激地把酒杯与夫君互换。躲在屏风后面观看的张氏要出来阻止已经晚了。赵元僖一仰脖,把毒酒喝下。 赵元僖和以往一样骑马上朝,到达皇宫等候朝会时,觉得身体很不舒服。随从官员急忙向宋太宗请假,将赵元僖扶上马返回。赵元僖迷迷糊糊上马,到东华门的时候头重脚轻,一下子栽下马来。他们刚回到王府,宋太宗也随后赶到。看到爱子生命垂危,宋太宗痛哭流涕。他大声呼唤儿子,赵元僖开始还能勉强答应,没多久就气绝身亡。宋太宗哭得很伤心,当场表示,追赠26岁的赵元僖为恭孝太子。数年前他就默许了赵元僖的太子之位,只是没有宣布而已。不想白发人送黑发人,昔日的迟疑竟成永远的悔恨。 回宫之后,宋太宗想起赵元僖的种种表现,伤痛悔恨纠缠心中,悲泣到天亮,提笔写下《思亡子》诗,并对身边随从说,是自己对不起恭孝太子。此时却有人劝说,先不忙悲伤,赵元僖之死还有隐情。宋太宗大惊,急忙派遣自己最信任的宦官前往调查。宦官很快就发现了端倪:赵元僖之死,源自张氏。 宦官带来了更多宋太宗不知道的情况:张氏本要毒害李夫人,而且张氏为人蛮横、劣迹斑斑,在佛寺祭祀父母的时候还超越礼制等等。宋太宗大怒,下令绞死张氏,把制造酒壶的工匠处死,张氏父母的坟墓也被毁坏。而赵元僖对如此狠毒的女人却一再包庇,多番纵容,实在可恶。因此,宋太宗下令取消追赠太子的仪式,以一品官的礼仪将赵元僖草草安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