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孩子,你学会“向内用力”了吗?

 龙叔文馆 2017-10-29

梁漱溟先生曾经说过,中国人的文化是向内用力的文化,即所谓“三省吾身”、“躬身自问”的文化。用这个标准评估当下的家庭教育,却发现“向外用力”的家庭教育却比比皆是,那么,“向外用力”的家庭教育长啥样呢?


“向外用力”的家庭教育长这样


我试着给“向外用力”的教育画了一幅素描:


一是“敢花钱”:为了教育孩子“向外用力”的家庭在花钱的问题上从来不手软:买护眼灯买大书桌,买学区房、找人托关系进入优秀班主任的班、花重金上补习学校学特长、暑期不远万里送孩子去国外游学,我们的理念就是“钱到多处果自现”、父母就是孩子教育的“提款机”;


二是“舍时间”:为了教育孩子“向外用力”的家庭在花费时间上从来不眨眼:陪着写作业,陪着练钢琴、每天接送上下学、做好三顿饭、晚上的作业时间“大门不迈  大气不出”、不敢刷屏不敢应酬不敢出差,我们的理念就是“陪到深处果自现”,为了孩子的将来父母成为“苦行僧”也划算;


充当了“提款机”又修炼成“苦行僧”后,父母们发现家庭教育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在郁闷之余感觉特别冤枉、觉得做父母是天下最难的活儿、做父母做的“整个人都被掏空了”。这时候就进入了“向外用力”的第三个境界:


三是“怨孩子”:我们会抱怨孩子不“争气”、会怀疑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反应慢脑子有问题;我们会陷入到“遗传决定论”的泥潭里、振振有词地说“孩子好还是不好都是天生的”;我们会得“拖延症”,孩子还好的时候,我们就把家庭教育忘到了脑后,孩子不好的时候,我们就轻则叨叨重则打骂;


四是“请外援”:再往下发展一步就是请“外援了”,让家里“德高望重”的亲戚找孩子谈心、咨询孩子的老师、向家庭教育做的好的朋友讨教、咨询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


五是“偃旗息鼓陷入悲观和绝望”:经过了以上四个阶段后,家庭教育问题已然陷入僵局,亲子关系对立、父母与孩子已经没法“对话”,孩子的问题不仅是学业问题还有品德上的问题。这时候,家庭教育的系统接近崩溃处于“有病乱投医”的状况,有测智商的、有转学的、有想让孩子蹲级多念一年的,甚至于有给孩子改名字的、有找大师算命的、林林总总各种办法都是一个目标:就是想最用最简单的方法最快地解决家庭教育的问题。


如果剖析一下“向外用力”的家庭教育的“病根子”的话,有以下几点:

1

“知”的层面上:“向外用力”的家庭里,父母在家庭教育的知识、观念、理念、信念上存在认识不足或者认识错误:


  • 从来没有深度追问过教育究竟要干什么?

  • 并不清楚自己家庭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 和教师及专业人士咨询对话时,不太相信他们所说的、会怀疑他们给的意见和建议;

  • 更相信听到或者看到的“最好的”家庭教育是一个神话或者奇迹,而不相信或者半信半疑——“好孩子是教育的结果”这样一个真理;

  • 觉得家庭教育的理论都是空洞的大话,并没有什么用处;

  • 父母并没意识到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主体、需要尊重需要引导,父母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附庸”甚至是“负累”;

  • 希望孩子成为父母预想的“那个人”,而不是鼓励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和真正的自己;


2

“情”的层面上:


  •  “向外用力”的家庭里父母的情绪及其“不稳定”,小孩成绩好表现好的时候“喜不自禁”、“欣喜若狂”、小孩成绩不好表现不好的时候“ 怒目切齿”、“天要塌了”;

  •  “向外用力”的家庭里主打情绪是“焦躁忧虑”,父母常期处于莫名的担心和焦虑的状态、并且把这种情绪传递给了孩子。例如,孩子还在幼儿园父母就开始担心上了小学万一跟不上别人咋办?孩子还在小学父母就在担忧上了初中要早恋了咋办?孩子还在初中父母就开始担忧高考上不了一本可咋办?


3

“意”的层面上:

在向外用力”的家庭里,“意志力薄弱”是教育链条上最不堪一击的环节。父母们通常自己也不能做到常年坚持一个好习惯,所以,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长期坚持一个习惯就显得特别特别难;


4

“行”的层面上:在“向外用力”的家庭里,父母的行为是这样的:


  • “交换”行为:用“提款机”和“苦行僧”来交换孩子的“好成绩”并认为是“理所应当”的。“哎,我给你吃的这么好穿的这么好,只需要你考好一点,有那么难吗?我哪里都不敢去,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不就是为了你吗?我啥都不要你回报,只要你考上重点就成了”;

  • “往外推”的行为:孩子成绩不理想就认为遇到的班主任不给力、孩子品德出问题就觉得是别家的孩子带坏了自己的孩子、孩子早恋了是因为“现在的女生不得了天天追我家儿子追的没办法啊”;

  • “打圆场”的行为:孩子没考好,父母会帮孩子解释“这次考试我家孩子太粗心啦所以没考好”、孩子读到初二哭着喊着要退学时,父母会替孩子打圆场,“我的孩子特别聪明,谁都说他聪明,就是没把心用在学习上,老师,你说有啥办法可以让他把聪明用在学习上呢”。





父母要逐渐学会“向内用力” 

你知道家庭教育里的“冰山理论”吗?



平时和家长们交流时,有父母就会说:“周老师,大道理是用来写书的,我们老百姓听不懂也用不来大道理,你就别给我们讲大道理了,给我们教几招实实在在管用的,就那种上手快、效果好的秘籍”。对于这样的想法, 我的基本态度就是,教育活动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的多,今天你用简单的方法解决教育上的复杂问题,明天就有更复杂的问题等着你来解决,下面的“冰山理论”就是对我的这个态度的详细解释。


“冰山理论”是在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领域常常用到的一个隐喻:即任何人和任何事就像一座漂浮在海面上的巨大冰山,能够被外界看到的行为表现或应对方式,只是露在海面上很小的一部分,另外的大多数都隐藏在水底,是别人看不到的、同时有可能连自己也是意识不到的。


家庭教育里也有一个这样的“冰山”。


假若每个家庭里的教育是一座冰山的话,浮在水面的是这个家庭里的父母的教育行为和孩子的反应,而隐藏在水下面的才是真正支撑水面上教育行为和教育结果的隐性力量。这个冰山是这样的:


我们能够看到的是浮在海面上的孩子的行为表现;以下都是隐藏在海面下的、我们看不到的:


  • 孩子行为表现的背后是父母的教育方式;

  • 父母教育方式的背后是家庭教育的目标;

  • 家庭教育目标的背后是父母对教育的解读;

  • 父母对教育的解读背后是父母对孩子的了解和研究;

  • 对教育的解读和对孩子的研究其背后是这个家庭的生活方式


所以,当父母被孩子的某一个不合宜行为所困扰时,我们不能简单归因于表面的行为上,而是要追问孩子这样一个不好的行为背后还有什么需要我们去审视和改进的方面。


例如,对于“初一学生东东不喜欢写作文”这样一个教育事件,“向外用力”的父母通常是这样解读的:





- 东东,你说说你咋就不喜欢写作文呐,为啥啊告诉妈妈啊?


- 东东,写作文有啥难的,不就是把你心里咋想的写到本子上吗,快点抓紧写!


- 高考作文占的分数多啊,东东你不会写作文是拿不了高分的;


- 东东的语文老师太年轻了,她就不会教学嘛,要不然我家孩子咋不喜欢写作文呐?


- 唉呀孩子,写作文的书我也给你买了、写作文的补习班也报了,可是你咋还是不会写呢?”







看了以上的例子,你不用着急往下读,先来想一想“东东不喜欢写作文”这个冰山一角隐藏在海面以下的是什么呢?最好把你想出来的答案写在本子上。




父母要学会反思


苏格拉底说过:“一个没有反思过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古希腊的哲人曾经说过,“反思就是从自己的皮肤里跳出来反观自己”,父母的反思意味着:你不光要知晓家庭教育的成果(孩子的一切发展和变化),还要了解、审视、反思家庭教育的成果(孩子的一切发展和变化)背后隐藏着的一切。


东东不喜欢写作文这件事情,父母如果做反思的话,可以尝试有下面的追问:


  • 作为父母我们每月读几本书?

  • 我们和我们的孩子说话时讲究逻辑吗?使用高阶词汇的比例有多少?

  • 我们发微信朋友圈时转发多还是原创多?父母自己有写作的习惯吗?

  • 父母是否有先入为主的阅读限制呢?(主观地觉得一些书可读一些书不可读)

  • 孩子每读一本书我们是否都要求孩子说读后感甚至写读后感呢?

  • 是因为阅读量偏少导致东东写作困难的吗?

  • 是因为给东东观察生活的机会和指导不够导致他不喜欢写作的吗?

  • 是因为东东缺乏写作技能的基础性指导导致他不会写作的吗?

  • 作为父母我们是不是需要耐心一点、等待一下孩子写作能力的发展呢?


好,阅读了以上文字,我给大家几个家庭教育里常见的问题,你们试着做一下反思:


  1. 五年级的北北上课爱做小动作;

  2. 上初二的南南地理历史生物政治学的不好;

  3. 西西下学期升高一,这孩子和同学在一起时又说又笑,就是和父母不爱沟通,放假在家有时一整天都说不了几句话。




父母要“简单问题复杂化”

日本教育家佐藤学说过,专家就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的人。父母想要在家庭教育里成为一个专家,那就要学会“简单问题复杂化”,下面我用一个例子来说一下什么是“简单问题复杂化”:


案例:

初中孩子在学业上遇到的最常见的问题之一,就是对地理历史生物政治这几科的学习兴趣不高、成绩较差进而影响到中考成绩。


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思路:

1

“孩子,地理历史生物政治最好学了,就一个字“背”啊”;

2

“孩子,你太懒了,你咋不背呢?”

3

“孩子,妈妈看着书,你来给我背吧!”

4

“孩子,马上期末了,每天你要背几页,不然这次期末的名字又完蛋了!”



简单问题复杂化的思路

1

父母不对任何科目妄下“主科”和“副科”的结论;

2

父母坚信学校教育所开设的科目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一个科目领域内的学习是不能用一个“背”字就全部解决的;

3

父母知道,没头没脑地拿起一本书,挨着往下背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4

即便按照书本完整背下来的知识,也没有办法灵活地用来解决考试卷上的问题的;

5

父母清楚地知道,孩子到了初中,仅仅依靠背(没有理解的记忆)来支撑学习活动是远远不够的;

6

父母知道,知识只有经过深度的思考、不断地梳理、持续地内化才能把新学的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背”是根本无法完成这个工作的。


这次就说到这里吧。


今天话题的重点是:你要想做个好父母,那就意味着你是在“向内用力”,做到“向内用力”就得知道教育的冰山隐藏在下面的是什么、就得学会对教育的问题进行反思并尝试把貌似“简单的问题”不断地“复杂化”。


做到了以上几条的话,恭喜你,你就是传说中的好父母啦!


END

责任编辑|東奴

执行编辑|李喵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