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讨书人

 昵称535749 2017-10-30
2017-10-30 00:00 | 豆瓣

2017-10-30

本文作者“晓林子悦”,欢迎去豆瓣App关注Ta。

豆瓣日记:讨书人

铅笔字迹浅,姑且辨认吧。

豆瓣日记:讨书人

案头有本书,叫《讨山记》。讲述一个台湾女子僻居山林的陶渊明式生活。我的家乡在海边,渔民俗称“讨海人”。这个“讨”字,吐露人间不易、生之坚韧,对天地有敬意,对自身有坚持。看到书名,我便亲切。

有所感发,得了友人新的馈赠。其中一册,扉页题词:“讨书人林颐为《讨山记》作书评,今以往年所编旧书略表谢忱。”很喜欢“讨书人”这个称呼。灵机会心。

在几千年文化积累的书堆面前,每个人都是渺小的。书海茫茫,以有生之涯读无尽之书,是容易让人嘲笑的事。更何况,试图以此养活自己。精神之丰裕能否抵得物质之不足?

书评,大概是各类文章体裁之中最不讨喜的。马尔克斯在访谈中,笑说《百年孤独》是块香蕉皮,滑倒了一大群批评家,这些所谓“深度解读”的评论,其实和他的主旨几无干系。当然,作品一旦公诸于众,它便不可能独属于作家,或许作家自己的阐释都会偏离落笔那一瞬间的初心。因此,让人嫌弃的书评,总还有那么几分存在的合理。

前些天,读到学者张治的文章,他说中文学界的书评现在还很不足。他尤其强调批评的稀缺。他认为,至现代传媒兴起后,权威独尊的作者是根本不存在的,书评使得成书的著作可以进一步完整,形成某种对话,学者们要有雅量接受、欢迎书评。

张治先生所说的这类书评,所指向的是学界的,专业素养要求很高。不过,在学者的视界之外,还有另外一种书“评”。书介、笔记、书话或是随笔散文,大多归于读后感,可能不太符合学者眼里的书评要义,但我仍然想把这些囊括在广义的书评的范畴之内。就书而言,不仅学者须读,普通的小老百姓也有需求。爱读书的人,不分层次,读了书,或也多少有想说的几句话。

很多报刊媒体都有书评版面。有些报刊,比如《读书》、《中华读书报》等,的确要求学术性的文章。但就大多数而言,基本还是被我所说的“广义书评”所占据的。这些书评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小说、散文、科普、美食、游记,无所不包。大多是千字小文章,浅显易懂,未必有多少深度和拓展,但能起到不错的“桥梁”的功能。

书评人的主要职责,是为读者找到好书,为好书找到读者。现在的主要弊病,就是这个职责经常被滥用。书评天生带着点“营销”气质。虽然可能有人对此嗤之以鼻,一篇小文章,能影响销售?以我的体验,会。看到好的书评,我会对原著产生购买欲。如果有人说,看了我的书评后很想买书,我会非常开心,这是对我的肯定。我很珍惜,因此不可辜负。

书评人,应当保持独立。这一点,我做得不好。很佩服那些学识丰富,有充分理由,摆事实讲道理的批评文章。这是真正有态度、负责任的做法。表扬多,批评少,或许是能力不够,也或许是勇气不够。我两者兼具,很惭愧。我能坚持的底线,就是不会去鼓吹,故意包装那些不好的书。我想推荐的,都是我感觉不错的。众口难调,他人不一定认同,但出发点不是欺瞒或伪饰。不管如何,希望和更多的书友分享好书。

写书评,很累。好的书评,容纳很多书的能量。不光要看完手头那本书,还要看相关的其他书籍。平时的积累很重要。写书评,没有钱途。但我爱做“讨书人”。每次写完稿子,感觉不错,我就高兴得蹦蹦跳跳。几天的忙碌,几小时的思考,首先就是这会儿的高兴。然后,发表了,高兴;然后,拿到稿费了,高兴;然后,又买了一堆新书,高兴;然后,又有一堆书等着读,高兴。这么多高兴,值了。

(全文完)

本文作者“晓林子悦”,现居台州,目前已发表了34篇原创文字,至今活跃在豆瓣社区。下载豆瓣App搜索用户“晓林子悦”关注Ta。

阅读原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